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当“偏执的爱”变成刀,我们看见了什么?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0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当偏执的爱变成刀,我们看见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案件写就的人性解剖书”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是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于2017年出版的悬疑小说,基于真实发生的桶川跟踪狂杀人案改编。书中以刑警三上真一郎为主角,围绕男子连续杀害跟踪对象的连环杀人案展开,通过警方调查、受害者家属回忆、凶手心理侧写三条线交织,揭开了一场因爱生恨的悲剧真相。出版后横扫日本推理榜单,获《周刊文春》推理小说大奖,被读者称为比《白夜行》更窒息的人性寓言

二、内容亮点:跟踪案的“人性切片”,比“破案”更刺痛的是“偏执的逻辑”

若用一句话概括内容,这是一起以爱为名的谋杀,也是一面照见人性阴暗面的镜子”——这太轻了。吉本芭娜娜的笔像一把沾着血的手术刀,从凶手的童年创伤切入,用最真实的案件细节,剖开了偏执型人格的形成逻辑:

​​跟踪本的仪式感’”​​:凶手松本浩二有一个黑色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跟踪对象的作息、喜好,甚至今天她穿了白色袜子,像高中时的初恋。他会在下雨天蹲在目标公司楼下,用伞尖在地面画爱心;会在对方家门缝塞玫瑰,附纸条这是我第37次等你。这些病态的浪漫,不是深情,而是吉本芭娜娜在说:偏执的爱,从不是我爱你,是我必须占有你

​​受害者的沉默枷锁’”​​:第一个受害者美咲的母亲在法庭上哭着说:她被跟踪半年,却不敢报警——怕被说小题大做,怕松本反咬是她先招惹的第二个受害者裕子的日记里写:我换了手机号、搬了家,可他总能找到我。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这些受害者的自我怀疑,不是软弱,而是吉本芭娜娜在揭示:跟踪狂的恐怖,不是他敢做什么,是他让你觉得一切都是你的错

​​警方的认知盲区’”​​:刑警三上真一郎在调查中发现,警方最初将案件定性为随机杀人,直到在松本家中搜出20本跟踪笔记——每一页都写着她今天和同事笑了,我嫉妒”“她没回我消息,她在和别人聊天。三上在结案报告里写:我们总以为跟踪狂危险的陌生人,却忘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往往是最危险的。这些调查反转,不是推理游戏,而是吉本芭娜娜在质问:我们是否对偏执的信号,足够警惕?

这些内容像一面面人性照妖镜:我们或许不会成为跟踪狂,但都曾在生活中经历过被过度关注的窒息”“被误解的委屈”“异常的忽视”——而书中的案件告诉我们:​​真正的恐怖,从不是恶人的存在,是我们默认了恶的存在,却不愿正视它。​​

三、写作特点:吉本芭娜娜的“心理悬疑术”

吉本芭娜娜被称为日本心理悬疑女王,但她的文字里没有刻意的惊悚感,只有像深夜细雨般潮湿的真实:

​​细节即证据的叙事魔法​​:全书用物证串联案件——松本笔记本上的玫瑰花瓣、美咲手机里的未接来电、裕子家门口的鞋印。吉本芭娜娜写松本擦拭笔记本时:他用白手套轻轻擦去每一页的指纹,像在擦拭自己的罪证,可指尖的颤抖,暴露了他的慌乱。这些物证细节不是线索堆砌,而是吉本芭娜娜在说:真相,藏在被忽略的日常里。

​​多视角的人性拼图​​:吉本芭娜娜没有只写警方或凶手,而是用受害者家属、邻居、甚至松本童年的朋友的视角,拼出完整的人性图谱。比如写松本的母亲:她总说浩二是个乖孩子,却在日记里写他从小就怕被抛弃,所以我从不拒绝他的任何要求写美咲的同事:她总说美咲太敏感,却在背后议论她是不是被跟踪了这种多声部叙事,不是混乱,而是吉本芭娜娜在证明:人性的复杂,从不是非黑即白

​​留白式的心理刻画​​:吉本芭娜娜拒绝用变态”“疯子等标签定义松本,而是用他的童年被母亲抛弃”“他曾因表白被羞辱等细节,暗示他的偏执根源。比如写松本在法庭上说:我只是想让她知道,我有多爱她。他的声音颤抖,眼神空洞——这种留白的心理描写,不是刻意,而是吉本芭娜娜在说:恶的种子,往往种在未被治愈的伤口里。

四、阅读体验:一场与“人性深渊”的跨时空对话

初读《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时,我正陷在社交焦虑——总担心自己说错话”“别人讨厌我,甚至会反复检查微信聊天记录,生怕被误解。松本笔记本里的她今天没回消息,她在和别人聊天,突然像一根针戳中了我:这不就是我吗?用想象放大恐惧,用偏执掩盖不安

最震撼的是吉本芭娜娜对偏执的定义。她说:偏执不是爱得太深,是爱得太浅’——浅到只能用控制来证明存在我合上书页,删掉了微信里所有已读不回的聊天记录,对自己说:真正的爱,是我信任你,不是我必须知道你的一切那一刻我突然释然了:或许我不必成为完美的被爱者,只要成为信任自己的人,就够了。

合上书的那个周末,我和朋友去看了场电影。散场时,朋友说:你最近怎么变了?以前总爱查岗,现在倒挺淡定。我笑了笑:因为我终于明白,安全感不是他秒回消息,是我相信他,也相信自己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吉本芭娜娜的伟大,或许就在于她没有给我们解决焦虑的方法,而是轻轻说:看,你的偏执,藏着你的不安’——不安不可怕,可怕的是用控制来掩盖不安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时代的“人性警示录”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的魅力在于:它出版6年,依然能让每个读者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它是社交焦虑者自我疗愈书,是受害者家属情绪出口,是所有在关系中感到窒息的人的心灵灯塔”——甚至被《读卖新闻》评为21世纪最具现实意义的悬疑小说

权威评价里,作家东野圭吾说:这本书用最真实的案件,写出了人性最本质的恐惧——我们害怕被遗忘,却也在被过度关注中,亲手摧毁了自己。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心的栖止木》里引用书中的场景:当我们讨论跟踪狂时,不妨想想松本——他的偏执,其实是对被爱的渴望的扭曲表达。这些声音让《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超越了悬疑小说的框架,成了一部全民人性启示书

书中有句被反复引用的话:跟踪狂的刀,砍向的不是受害者的身体,是正常生活的秩序。但更动人的是吉本芭娜娜在结语里写的:这本书不是揭露恶,是唤醒善’——它提醒我们:当你觉得他太奇怪时,不妨多问一句他怎么了;当你觉得自己太敏感时,不妨多爱自己一点。因为,所有的偏执,都藏着未被看见的脆弱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深夜失眠时翻开《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当我看到松本笔记本上的玫瑰花瓣,看到美咲母亲的眼泪,看到三上真一郎在结案报告里写的我们欠受害者一个道歉”——我突然明白:所谓人性深渊,从不是别人的地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可能存在的偏执角落’”

毕竟,人性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永远理性,是在黑暗中,依然愿意看见光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当“偏执的爱”变成刀,我们看见了什么?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 爱阅读

《黑苹果——袁岳的人情课堂》:别把“人情”当功利算计,这才是真诚待人的相处之道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深耕社会观察与人际交往领域20余年的袁岳——他既是社会学家,也是资深企业家,见过职场、生活里各种“人情困境”,写这本书时完全没端“专家架子”。书籍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8月出版...

《红与黑》:当野心撞上时代的铁壁,谁在为“逆袭”定价? | 爱阅读

《红与黑》:当野心撞上时代的铁壁,谁在为“逆袭”定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心理解剖刀 1830年,法国作家司汤达在七月革命前夕完成《红与黑》,这部以“1830年历史纪实”为副标题的小说,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肌理。2017年译林出版社推出的...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 爱阅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油污”和“烟火”写成的边缘群体生存志 《混子也有自尊》是社会观察者老周耗时两年,深入城中村、夜市、修车摊、外卖站等“边缘地带”,记录23位“混子”真实生活的纪实作品,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底...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拿到《中国乡约制度》时,我正坐在老家的晒谷场上。蝉鸣裹着稻穗的清香钻进书页,封面上那句“中国乡村的秩序,不在官府的文书里,而在乡约的诵读声中”像一根细针,“叮”地挑开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原来那些“鸡毛蒜皮”的乡邻往来,早被古人...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在礼教与欲望的夹缝中,解码晚清社会的“隐秘规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是历史学家苏珊·布朗米勒(Susan Brownmiller)2023年推出的跨学科力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晚...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