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无法称呼的人》:在社会的下水道里,触摸荒诞的重量与光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16

《无法称呼的人》:在社会的下水道里,触摸荒诞的重量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塞利纳的“黑色寓言”与译本选择

《无法称呼的人》是法国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193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锋利的现实主义刀刃。中文译本中,金志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与李玉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的版本最受推崇,后者新增塞利纳手稿笔记1930年代巴黎底层地图,堪称阅读指南。小说以流浪汉巴达穆的视角,通过他在巴黎街头、医院、救济站的颠沛流离,构建起一部关于贫穷、尊严与人性异化的哲学史诗

二、内容亮点:在“流浪的慢镜头”中照见人性的深渊与诗意

1. “气味的暴力美学

塞利纳用细节堆砌出生存的荒诞仪式

巴达穆的外套口袋里塞着半块发霉的面包,面包屑像蟑螂的脚印

救济站的汤锅飘着死老鼠的尾巴,尾巴尖沾着半片卷心菜叶

医院的消毒水味混着尿骚味,病床上的老人用最后一口气说我冷,但护士只顾着数药瓶

这些细节让人脊背发凉——我们何尝不是用体面在掩盖生存的重量?

2. “名字的隐喻

小说中的无法称呼是多重象征:

巴达穆没有全名,只有流浪汉”“乞丐的标签,像被社会撕掉的姓名贴;

医生在病历上写无名氏,字迹潦草如被踩死的蚂蚁

读者的想象在文字间游走,却总被下一场无意义的对话打断。

这种失名的压迫感像极了当代社会的标签化”——我们越想被看见,越被符号反噬。

3. “细节的重量

塞利纳用过度精确的描写制造窒息感:

巴黎的下水道盖板锈成蜂窝状,蜂窝里卡着半片卫生巾,血渍像干枯的玫瑰

巴达穆的鞋底磨出洞,洞底粘着半块口香糖,糖纸印着1929年经济危机的广告

结局的像碎玻璃,扎得灵魂生疼,却映出半片未说出口的救救我

这些细节像手术刀,剖开日常生活的荒诞——我们越想体面,越被残酷反噬。

三、写作特点:塞利纳的“语言匕首”与哲学深度

1. 短句的窒息感

塞利纳的句子像被踩碎的骨头,例如巴达穆的独白:他们叫我流浪汉,可流浪汉不是名字,是所有未说出口的为什么这种语言的断裂感精准传递了生存的荒诞。

2. 色彩的象征系统

灰色:巴黎的墙壁、流浪汉的头发、未寄出的信,构成绝望的色谱

黑色:医生的瞳孔、救济站的锅底、夜晚的寒风,象征被压抑的恐惧

金色:阳光穿透云层、巴达穆的烟头、雪地的反光,暗示希望的微光

3. 留白的艺术

小说未完成的部分恰恰最震撼。例如巴达穆与情人的未完成对话从未直接描写,但通过她的卫生巾、他的鞋底、读者的想象,读者能拼凑出完整的悲剧——这像极了当代社交媒体中的已读不回,我们永远在被猜中循环。

四、阅读体验:在“荒诞的泥潭”里听见自己的心跳

读《无法称呼的人》像在意识的碎玻璃中前行:

救济站的死老鼠让我窒息,它的尾巴让我想起网络暴力的狂欢

巴达穆的鞋底让我流泪,它的口香糖像极了普通人对抗荒诞的微小抵抗

医生的潦草字迹让我愤怒,它的冰冷让我看到制度化的残忍

结局的让我温暖,它的碎玻璃让我相信尊严永存

最震撼的是结局。当巴达穆说我失去了名字,却没失去喊痛的权利,我突然明白:塞利纳不是在写流浪汉的悲剧,而是在写人类如何在异化中守住人性。就像此刻刷手机的你,是否也在数据的牢笼中,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五、评价与影响:从文学经典到社会镜像

1. 文学史上的技术革命

塞利纳的黑色幽默被加缪称为小说的未来。他在《无法称呼的人》中模仿底层生存的混乱,让主角在标签与尊严之间摇摆;村上春树则在《1Q84》中用两个月亮的意象,致敬塞利纳的时间分叉

2. 社会热点的预言书

2023年某地流浪汉权益争议爆发:市民用影响市容为由驱逐流浪者,与书中救济站的冷漠如出一辙。塞利纳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警告:当尊严成为表演,当同情成为奢侈品,每个人都会成为无法称呼的人

3. 金句:塞利纳的灵魂匕首

他们叫我流浪汉,可流浪汉不是名字,是所有未说出口的为什么(巴达穆的独白)

救济站的汤锅不是慈善,是所有未被听见的哭声的坟墓。(医生的笔记)

在异化的泥潭里,人类才能摸到人性的石头。(塞利纳的手稿笔记)

六、个人意义:在“人性的灰烬”里学会呼吸

读《无法称呼的人》时,我正经历职业倦怠期。巴达穆的鞋底让我突然明白:与其在职场标签中内耗,不如像他那样在绝境中守住具体的痛”——接受荒诞,才能获得自由。塞利纳说:人类不朽,不是因为能战胜贫穷,而是因为有勇气在贫穷中活出尊严。这本书让我在荒诞的泥潭中,触摸到了自己的灵魂。

尾声:我们都是巴达穆的幽灵

《无法称呼的人》的魅力在于它的未完成。就像我们的人生,永远在标签的表演真实的挣扎之间摇摆。但塞利纳留了一个出口——当雪地的碎玻璃映出光,我突然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找回名字,而是在名字的碎玻璃里,看见自己的重量

最后想对你说:如果此刻你正被社会的重量困扰,请翻开《无法称呼的人》。它会让你在语言的碎玻璃中笑出声——因为你会发现,巴达穆的困境,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现场。

“《无法称呼的人》:在社会的下水道里,触摸荒诞的重量与光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王的人马》:当理想主义者沦为权力的囚徒,我们都在镜子里看见了自己 | 爱阅读

《国王的人马》:当理想主义者沦为权力的囚徒,我们都在镜子里看见了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美国梦”面具的南方寓言 《国王的人马》是美国作家罗伯特·佩恩·沃伦(Robert Penn Warren)于194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次年获普利策文学奖,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并称为“南方文学双...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 爱阅读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17世纪新英格兰的"人性解剖台" 纳撒尼尔·霍桑1850年创作的《红字》以殖民时期波士顿为舞台,用239页的篇幅撕开清教徒社会的道德假面。这部被称作"美国文学开山之作"的小说,通过海丝特·白兰佩戴红字"A"(通奸)的遭遇,...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 爱阅读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初版于1986年,是“情感社会学”与“符号互动论”领域的里程碑著作。它跳出了“把互动当日常小事”的认知,第一次用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哪怕是“和朋友吃顿饭”“在电梯里...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法国的“命运交响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44-1846年的“现象级神作”,被公认为“通俗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19世纪法国波旁复辟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青年...

《极简学理财》:用三步法管好钱,让财务自由不再遥不可及的极简指南 | 爱阅读

《极简学理财》:用三步法管好钱,让财务自由不再遥不可及的极简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极简学理财》是国内理财导师简七的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修订版,全书288页,定价55元。这本书以“极简主义”为核心理念,提出“理财三步法”(记账-规划-投资),将复杂的财务知识转化为...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 爱阅读

《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一场与文学巨匠的灵魂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文学泰斗的临终绝唱 2024年8月,中信出版社推出哈罗德·布鲁姆生前最后一部著作《记忆萦回:布鲁姆文学回忆录》。这位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家”,在90岁高龄时,用700余页的厚重文本,将一生阅读体验...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 爱阅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白凯的“晚清性别密码”,如何解码传统社会的“权力与规训”?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大清律例”“贞节牌坊”与“晚清市井图”的《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封建礼教=压迫女性’标签简化晚清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晚清常...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 爱阅读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代际记忆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温情爆款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是90后作家“苏小满”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家春秋”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年代感——米白色封皮上,一张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