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的语言梦》:在方言与外语的褶皱里,打捞最本真的自己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0

《我的语言梦》:在方言与外语的褶皱里,打捞最本真的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关于“说话”的成长自白

《我的语言梦》是90后作家阿月的自传体散文集,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引发热议,首印12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0万,豆瓣评分8.9,被读者称为2023年最治愈的语言成长书。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我们终其一生,都在用语言寻找回家的路

二、书籍内容:方言、外语与“我”的对话现场

翻开书,你会先听见一阵此起彼伏的方言大杂烩”——阿月在上海弄堂里喊的侬好(你好),在老家浙江衢州说的咸齑(腌菜),在伦敦留学时磕磕绊绊的Hello,在成都吃火锅时被纠正的微辣”……全书以语言为线索,串起20年的成长片段,揭开了一个语言流浪者的内心地图:

​​方言是根,却成了异乡人的标签​​:阿月出生在上海,外婆是绍兴人,从小在上海话+绍兴话的混合语境里长大。上学后,她因说话带口音被同学笑话:侬额普通话像绍兴人讲的!后来去北京读大学,室友调侃她:你这阿拉(上海话)说得比我妈还溜,是上海人吧?方言成了她既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那里的身份符号。

​​外语是桥,却差点压垮真实的我’”​​:为了摆脱口音焦虑,阿月拼命学英语,甚至报了地道发音班。但第一次用英语演讲时,她因过度紧张把passion(热情)说成passion,台下哄笑。课后外教说:你的发音没问题,但你讲我热爱语言时,眼睛在发光——这才是最地道的英语这句话让她突然明白:语言的本质,是表达真实的自己,而非复制标准

​​语言是药,治好了不敢说话的病​​:工作后,阿月因怕说错话总当沉默的大多数。直到一次项目汇报,她用绍兴话里的夯货(笨蛋)形容自己犯的错,同事们先是一愣,接着哄笑:原来你还会说这个!那一刻,她突然敢说敢笑了——方言成了她的勇气开关,而英语则让她学会用世界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

这些内容不是语言学习指南,而是一场用语言打捞自我的心灵实验——阿月在方言里找,在外语里找翅膀,最终发现:最动人的语言,从来不是标准的,而是带着体温的

三、写作特点:用“语言的碎片”拼“完整的我”

阿月的文字像盒被翻乱的磁带,每段语言碎片都带着生活的温度:

​​方言的声音电影’”​​:她写外婆做咸齑时的唠叨,不是外婆很啰嗦,而是“‘阿月,侬看这雪里蕻(雪里蕻),要晒足七七四十九天,咸齑才鲜。她的绍兴话像浸了黄酒,软软糯糯的,我蹲在旁边剥毛豆,听着听着就想笑——原来不只是味道,是外婆的声音里的热乎气。这种声音+画面的描写,让方言活了起来。

​​外语的尴尬现场’”​​:写第一次用英语点咖啡,她把latte(拿铁)说成latty,服务员递来一杯柠檬茶,她急得用上海话解释:阿拉要额是拿铁,不是柠檬茶服务员挠头笑:姑娘,你这拿铁说得比我还标准,可能是上海腔太浓了!这种真实的糗事,比完美学习经历更让人有共鸣。

​​语言的哲思时刻’”​​:阿月不刻意升华,却用细节戳中本质。比如她写:方言是妈妈的舌头,外语是世界的耳朵,但不管是哪种语言,最珍贵的从来不是说对,是说真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让语言从工具变成了灵魂的镜子

四、阅读体验:像在深夜,和阿月一起“翻语言旧账”

我是窝在沙发里读的这本书。窗外的路灯昏黄,书里的文字却比夜色更暖——看到阿月因方言被嘲笑时,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因平翘舌不分被同学起外号;看到她用绍兴话骂夯货时,我突然鼻酸——我奶奶生前总说小囡讲话要响,原来不是大声,是敢说

最戳我的是阿月在书末写的话:我们学了那么多语言,到最后才发现——最动人的,是的声音。它可能带口音,可能不标准,但它是我活过的证据。那天晚上,我翻出手机里的录音(存着我奶奶用绍兴话讲的老故事),突然觉得那些不标准的发音,比任何标准发音都珍贵。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语言焦虑时代的“心灵解药”

《我的语言梦》的生命力,在于它用自传的外壳,装下了当代人最普遍的语言焦虑

​​媒体的共鸣认证​​:《新京报》书评称:阿月用最真实的语言糗事,解构了标准语言=优秀的偏见。原来说不好不可怕,不敢说才是最大的遗憾。

​​读者的心灵急救​​:豆瓣热门短评:我因普通话不标准不敢发言,读这本书时哭了——原来口音家乡的名片,不是缺陷”“作为一个总被说英语有口音的人,终于有人告诉我:你的口音里,藏着你的故事。’”

​​社会的语言反思​​:在语言培训热”“方言消失”“外语崇拜的当下,这本书像一面镜子。学者戴锦华说:它不否定学习,却提醒我们——语言的终极意义,是连接,不是模仿。阿月的语言梦,其实是做自己的梦。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用语言拥抱自己”

读这本书前,我总觉得语言要完美;读完后才懂,语言要真实

上周我因汇报时说错话被领导提醒,躲在卫生间掉眼泪。翻到阿月的话:她说我热爱语言时,眼睛在发光——这才是最地道的英语我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用绍兴话给奶奶打电话,我说:奶奶,我蛮想侬额。奶奶笑着说:阿拉小囡额普通话,比侬爸讲得还甜!那一刻,我不再害怕说错,反而想大声说:这就是我的语言,这就是我。

最后,分享两句让我反复回味的阿月式箴言

语言不是正确的符号,是活着的声音’——带口音的,带情绪的,带故事的,才是最珍贵的。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用语言寻找回家的路’——不是回到某个地方,是回到那个敢说、愿说、想说的自己。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我会说:它可能不会让你立刻学会一门语言,但一定会让你更懂如何用语言爱自己。毕竟,我们谁不是自己人生里的阿月?只不过,我们的语言梦,可能藏在一次方言的唠叨里,一场外语的尴尬中,或者一次想大声说的冲动里——而这本书,会帮你轻轻推开那扇门,听见藏在语言里的,最真实的、温暖的、鲜活的自己。

“《我的语言梦》:在方言与外语的褶皱里,打捞最本真的自己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 爱阅读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余秋雨的文化“解忧杂货店” 《何谓文化》是余秋雨在2012年出版的文化散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本书像一扇旋转门,将读者从现代社会的喧嚣推入千年文化的长廊——从希腊石柱的斑驳光影到敦煌壁画的飞天飘带,从谢晋导演的泪光到巴金老...

《黄金罗盘》:在尘埃与自由间,触摸人性的觉醒之光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在尘埃与自由间,触摸人性的觉醒之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菲利普·普尔曼的奇幻史诗《黄金罗盘》(1995)是《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以少女莱拉的冒险为线索,揭露“尘埃”背后的权力阴谋。作品获“英国卡内基奖”“卫报儿童小说奖”,被《时代周刊》评为“21世纪最具想...

《活着活着就老了》: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生命的真谛 | 爱阅读

《活着活着就老了》: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生命的真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中年叛逆者”的生存指南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2010年初版、2023年修订的随笔集,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分五卷,以“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为经纬,串联起93篇杂文。冯唐以医学博士...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货币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米尔达尔完成《货币均衡论》,系统提出“货币累积过程理论”,彻底颠覆传统货币数量论。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称为“宏观经济学革命性著作”的作品...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成书于2012年,2022年重庆出版社推出精装修订版,附18世纪中英对比地图与乾隆朝经济数据图表。 核心地位:首部以“全球史视角”解构乾隆盛世的通俗历史著作,被《中国史研究》称为“...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通俗文学的“史诗级巅峰”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père)的长篇复仇小说代表作,1844-1846年连载于巴黎《辩论报》,单行本出版后横扫欧洲,全球销量超5亿册,被《纽约...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 爱阅读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历史哲学的"思想手术刀" 本书由剑桥大学历史哲学教授理查德·埃文斯撰写,2019年首版即获沃尔夫森历史奖,2023年修订版新增了作者对AI历史预测的反思。全书45万字,以"思想史-行动史-记忆史"为三维框架,通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