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第627页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看见理想主义者的万丈光芒 | 爱阅读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看见理想主义者的万丈光芒 一、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是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集,2021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全书以7个章节、17.5万字的篇幅,记录了这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从湖北巴东的穷山恶水到深圳公益战场的生命轨迹。不同于传统官场文学的宏大叙事,陈行甲用手术刀般的细节刻画,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呈现出一部关于理想主义者的生存启示录。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撕开了体制内叙事的神话面纱,用血肉之躯的挣扎告诉读者:真正的改革者从不是刀枪不入的英雄,而是会恐惧、会流泪、会失眠的普通人。当陈行甲在书中写道"我不是太阳,但...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当词语成为“存在的路标”,一场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 爱阅读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当词语成为“存在的路标”,一场与世界的深度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哲人的“语言朝圣手记”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Unterwegs zur Sprache)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晚年(1950-1959年)的哲学代表作,由12篇演讲与论文结集而成。这部作品并非传统“语言学专著”,而是海德格尔以“存在论”为根基,对“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进行的哲学探险——他用“诗性语言”解构“工具性语言”,用“存在之家”重释“语言的本质”,被誉为“20世纪语言哲学的巅峰之作”。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2014年)推出,译者为哲学学者孙周兴——其翻译...
《在人间》:在泥里扎根的人,终会看见属于自己的星空 | 爱阅读
《在人间》:在泥里扎根的人,终会看见属于自己的星空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伤痕串起的成长日记”,高尔基的青春困局与时代切片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于1916年出版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与《童年》《我的大学》并称为“自传体三部曲”。若说《童年》是“被外祖父家门槛困住的童年”,这部书则是“阿廖沙(高尔基的化身)踩着生活的荆棘,在人间摸爬滚打的青春纪实”。它记录了11岁到16岁的阿廖沙离开外祖父家后,先后在鞋店当学徒、在轮船上做洗碗工、在圣像作坊当杂役的漂泊岁月,既是个人成长的“生存图鉴”,也是19世纪末沙俄底层社会的“微观切片”——脏乱的阁楼、油腻的厨房、河边的码头、夜市的喧嚣...
《在人间》:在“鞋店的尘埃”里,读懂“苦难中的人性微光” | 爱阅读
《在人间》:在“鞋店的尘埃”里,读懂“苦难中的人性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自传体的“底层史诗”,跨越世纪的“生存备忘录”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于1916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经典版,刘辽逸译),与《童年》《我的大学》并称为“自传体三部曲”,被《纽约时报》评为“人类最伟大的100部自传作品”之一,全球销量超2亿册,被译为60余种语言。本书以“19世纪末俄国下诺夫哥罗德”为背景,讲述11岁的阿廖沙因父亲去世,跟随母亲来到外祖父家,却因家庭变故被迫到鞋店当学徒,在“黑暗的鞋店”“刻薄的老板娘”“善良的老鞋匠”等人间烟火中,经历生存打磨、人性观察与精神成长...
《在路上》:在柏油路上铺展的“灵魂自白书” | 爱阅读
《在路上》:在柏油路上铺展的“灵魂自白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垮掉一代的“精神圣经” 《在路上》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1957年出版后引爆文学界,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百大英语小说”,更被《卫报》称为“垮掉一代的精神宣言”。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8年新版),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7,首印12万册,上市半年加印至20万。书腰上印着凯鲁亚克的话:“我不是在写小说,是在写生活本身——一场永不停歇的流浪。” 二、书籍内容:公路上的“自我寻找实验” 翻开书,你会先闻到一股汽油与尘土混合的味道——1947年的美国西部公路上,萨尔·帕拉迪斯搭着便车,看着夕阳把群山染成血红...
《在路上》:当车轮碾过柏油路,我们终于听见了“自由”的心跳声 | 爱阅读
《在路上》:当车轮碾过柏油路,我们终于听见了“自由”的心跳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公路写就的反叛者圣经” 《在路上》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于1957年出版的“垮掉的一代”经典小说,首印仅3000册,却凭借“公路旅行的诗意叙事”和“对主流社会的激烈反叛”,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符号之一——全球销量超50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入选《时代周刊》“百大英语小说”,更被《纽约客》称为“用文字点燃的流浪火种”。书的封面是一张泛黄的美国公路照片:夕阳把柏油路染成橘红色,一辆老旧的雪佛兰轿车驶向远方,车后扬起的尘土里,隐约可见两个年轻人的剪影——那是萨尔...
《在风暴中心:冰岛的崩溃和惊人的复苏》:小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解剖样本” | 爱阅读
《在风暴中心:冰岛的崩溃和惊人的复苏》:小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解剖样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金融风暴亲历者手记”的诞生 2023年,中信出版社推出挪威经济学家斯凡·哈拉尔德·伊加德的《在风暴中心:冰岛的崩溃和惊人的复苏》。这位曾担任挪威财政部副大臣、参与处理本国银行业危机的学者,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中临危受命,成为冰岛央行史上首位外籍署理行长。他以“金融救火队长”的视角,结合对近百名政商学界人士的采访,用纪实手法还原了冰岛从“北欧天堂”到“破产国家”再到“复苏标杆”的全过程。这本书不仅是冰岛的“危机启示录”,更是一本全球金融体系运作的“解剖指南”。 二、核心价值:一本让你...
《再见,吾爱》:在离别的褶皱里,我们终于读懂“珍惜”的重量 | 爱阅读
《再见,吾爱》:在离别的褶皱里,我们终于读懂“珍惜”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现代人的“离别治愈手册” 《再见,吾爱》是青年作家苏晚的长篇小说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引发热议,首印10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18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7,被《新京报》评为“2023年最戳心的治愈小说”,更被读者称为“用离别写成长的‘当代情感寓言’”。ISBN:978-7-5217-5892-3,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我们总怕说‘再见’,却忘了——‘再见’是为了更好地‘遇见’。” 二、书籍内容:日常里的“离别练习曲” 翻开书,你会先闻到一股旧毛衣的毛絮味——28岁的林小满站在出租屋的玄关前,手...
《再会,契普斯先生》:当粉笔灰落成星尘,平凡教师的史诗 | 爱阅读
《再会,契普斯先生》:当粉笔灰落成星尘,平凡教师的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1934年创作的《再会,契普斯先生》,以20世纪初英国乡村学校布鲁克菲尔德为背景,讲述普通教师奇普斯从青涩新人到德高望重的40年教育生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柄"时间的放大镜",照见了教育工作的本质——当社会将"成功"定义为功成名就时,奇普斯用粉笔灰证明:真正的伟大,始于对"平凡"的坚守。希尔顿以副标题"一个教师的成长史诗"直击教育痛点,揭露工业化时代对"个性化关怀"的忽视。 二、内容亮点:细节里的教育智慧与锋芒 "粉笔头的语言课"黑色幽默 书中最温暖的场景是奇普斯用粉笔头"惩...
《灾后》:当世界崩塌成废墟,这群普通人用血肉之躯重建人间烟火 | 爱阅读
《灾后》:当世界崩塌成废墟,这群普通人用血肉之躯重建人间烟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灾后》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颜凉雨创作的末世重建题材小说,全文约78万字,分为上下两册实体书。故事以全球性灾难"血月事件"为背景,讲述外卖员周启明(觉醒"地图记忆"能力)与退役军人陈野(觉醒"骨骼强化"能力)在废墟之上组建"曙光社区",从抢救物资到重建秩序的生存史诗。核心价值在于它用"废土种田"的科幻设定,解构了当代年轻人的生存困境——当文明秩序崩塌,是选择彻底释放兽性,还是坚守人性底线?答案藏在陈野那句"哪怕全世界都变成废墟,只要我们彼此信任,家园就一定能重建"的呐喊里。 二、内容亮点:在末日废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