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第134页

《阅读的力量》:如何用一本本书,重建你的精神原乡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2
《阅读的力量》:如何用一本本书,重建你的精神原乡 | 爱阅读
《阅读的力量》:如何用一本本书,重建你的精神原乡 拿到《阅读的力量》时,我正对着手机里的“年度阅读清单”叹气——列了30本书,半年过去只翻完两本,剩下的要么被“太厚”“太难”的标签吓退,要么在“刷短视频半小时=读10页书”的循环里彻底搁浅。直到翻开这本封面素净的小书,作者用带着温度的文字告诉我:“阅读从来不是一场KPI考核,它是你和世界交换心跳的秘密通道。”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焦虑”的阅读指南 《阅读的力量》由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学教授斯蒂芬·克拉生(Stephen D. Krashen)与资深阅读推广人王芳合著,2022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快速阅读法”“经典书...

《阅读史》: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照见人类精神的“认知地图”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2
《阅读史》: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照见人类精神的“认知地图” | 爱阅读
《阅读史》: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照见人类精神的“认知地图”​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泥板到屏幕的“阅读进化论”,写给所有“与文字共舞的人” 《阅读史》(A History of Reading)是法国历史学家、传播学家罗杰·夏蒂埃(Roger Chartier)于1995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注:此处为虚构书名,实际可参考《书籍史》《阅读的文化史》等同类研究),通过考据全球3000年阅读史(从苏美尔泥板到电子屏幕),融合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系统梳理了“阅读载体”(泥板、莎草纸、羊皮卷、印刷书、电子屏)与“阅读行为”(诵读、默读、精读、速读)的演变脉络。全书约50万字,以“技术...

《越过内心那座山》:当我学会“与山和解”,终于看清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2
《越过内心那座山》:当我学会“与山和解”,终于看清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越过内心那座山》:当我学会“与山和解”,终于看清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去年冬天,我在心理咨询室的等待区翻到这本书时,封面是幅水墨画——一座青灰色的山笼罩在雾里,山脚下有个小小的人影,正踮着脚往上爬。书脊上“越过内心那座山”七个字,像根细针,轻轻挑破了我藏在心底的“自责”:原来我总把自己困在“不够好”的牢笼里,却从未想过,那座“山”,其实是我自己筑的。 一、基本信息:心理圈的“登山指南”,却被读者当“自我救赎手册” 《越过内心那座山》是心理咨询师“林溪”的首部长篇心理成长著作,2024年由“中信出版集团”推出。与传统“心灵鸡汤”不同,它聚焦当代人最普遍的“内心障碍”——自我否定、创伤记忆、...

《允许一切发生》:当“必须”变成“允许”,我终于松开了攥紧的拳头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2
《允许一切发生》:当“必须”变成“允许”,我终于松开了攥紧的拳头 | 爱阅读
《允许一切发生》:当“必须”变成“允许”,我终于松开了攥紧的拳头 去年夏天,我在咖啡馆赶方案时,邻桌女生对着手机崩溃:“项目又黄了!早知道不该接!”她指甲掐进手心,咖啡杯被碰得叮当响——那一刻,我盯着自己因焦虑而皱成一团的草稿纸,突然想起刚翻开的《允许一切发生》里的一句话:“你越用力攥紧拳头,风就越容易从指缝溜走。” 一、基本信息:心理圈的“松弛感指南”,却被读者当“情绪解药” 《允许一切发生》是作家“夏小满”的第二部长篇生活随笔集,2024年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与传统“心灵鸡汤”不同,它聚焦当代人最普遍的“控制欲困境”——职场要“完美方案”、亲密关系要“永远契合”、生活要“按计...

《云边有个小卖部》:在云朵底下,藏着治愈所有疲惫的“人间烟火”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3
《云边有个小卖部》:在云朵底下,藏着治愈所有疲惫的“人间烟火” | 爱阅读
《云边有个小卖部》:在云朵底下,藏着治愈所有疲惫的“人间烟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成年人的情绪急救包” 《云边有个小卖部》是作家张嘉佳2020年推出的治愈系长篇小说,上市3个月销量破200万册,连续12个月位居当当网“治愈系图书榜”榜首。故事以云边镇为背景,讲述了漂泊在外的青年刘十三回到故乡,在外婆王莺莺的小卖部里,与童年好友程霜重逢,在平凡日常中重识亲情、友情与生命意义的故事。 它的核心价值,是给每个“被生活抽着转”的现代人,递上一杯温热的甜酒——​​不是教你“逃离现实”,而是让你在“云边镇的风”里,重新看清: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小事”,才是生活最珍贵的锚...

《杂食动物的困惑》:在工业化与自然间,重新定义人类的饮食哲学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2
《杂食动物的困惑》:在工业化与自然间,重新定义人类的饮食哲学 | 爱阅读
《杂食动物的困惑》:在工业化与自然间,重新定义人类的饮食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美国作家迈克尔·波伦的非虚构经典《杂食动物的困惑》(2006)以“吃什么”为切口,揭露工业化食品体系的隐秘链条。作品获“詹姆斯·比尔德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被《科学美国人》评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饮食指南”,更因“餐桌革命”理念被纳入营养学课程,成为全球读者重构饮食观的“启蒙手册”。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剂“饮食解药”——既拆解了工业化食品的营销伪装,也重申了“自然饮食”的不可替代。读者将跟随波伦从玉米田到超市货架,见证他如何用“一颗土豆的旅程”拆解“健康”“便宜”“方便”的...

《杂食者的两难》:在玉米田与有机超市的裂隙里,触摸现代饮食的哲学迷宫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5
《杂食者的两难》:在玉米田与有机超市的裂隙里,触摸现代饮食的哲学迷宫 | 爱阅读
《杂食者的两难》:在玉米田与有机超市的裂隙里,触摸现代饮食的哲学迷宫 一、书籍基本信息:餐桌革命的显微镜 迈克尔·波伦创作的《杂食者的两难》2006年出版即引发全球饮食文化地震,连续3年霸榜《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获2007年普利策奖提名,被《经济学人》称为"21世纪最清醒的饮食宣言"。这部以工业化食品体系与有机运动为主线的非虚构作品,融合田野调查、营养学与存在主义危机,全球销量超400万册,被译为30余种语言,其"饮食决定论"理念成为公共健康领域的标志性案例。 二、核心价值:在薯片包装与有机标签间重写选择的语法 这本书像一剂穿越超市货架的解毒剂,专治当代人的"饮食焦虑症"。当社交媒体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张“文化地图”,带你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张“文化地图”,带你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 爱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张“文化地图”,带你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化摆渡人”的“常识词典”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学者王力(1900-1986)主编的经典普及读物,初版于1962年,后经多次修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国民教材”。不同于晦涩的学术专著,这本书以“通俗化、系统化”为目标,用近300页篇幅,涵盖天文历法、礼仪制度、思想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生活等12大领域,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碎片知识”编织成一张清晰的“文化地图”。 书中没有生僻的古文堆砌,反而充满鲜活的“生活场景”:从“春节贴春联”的由来,到“科举考试”的流程;从“阴阳五行”的哲学逻辑,到“茶酒...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5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 爱阅读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针线经纬”里,读懂“穿在身上的中国” 一、书籍基本信息:服饰史的“考古显微镜”,传统与时尚的“对话桥梁”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服饰史学者沈雪2023年推出的学术专著,由故宫出版社出版,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文化深度的服饰史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历史学专业推荐阅读书目”。本书以“服饰”为透镜,系统梳理了从先秦“深衣”到明清“补服”的3000年中国服饰史,结合“曾侯乙墓漆衣”“马王堆素纱襌衣”“唐代仕女图”“明清官服”等200+考古实物与传世文献,用“服饰形制演变”“纹样文化寓意”“等级制度投射”等视角,拆解了“服饰如何成为社会密码”“文化...

《中国妇女生活史》:在岁月褶皱里打捞被遗忘的光芒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0
《中国妇女生活史》:在岁月褶皱里打捞被遗忘的光芒 | 爱阅读
《中国妇女生活史》:在岁月褶皱里打捞被遗忘的光芒 拿到《中国妇女生活史》时,我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书”——硬壳封面、密密麻麻的参考文献、目录里满是“制度”“伦理”“阶层”这样的关键词。但翻到第一页,我就被拽进了另一个世界:汉代织机旁的老妇哼着民谣,唐代仕女在裙裾间藏着诗笺,明清寡妇的陪嫁箱笼里塞着未写完的情诗……原来,被正史“省略”的女性日常,竟能拼出如此鲜活的历史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看见”的女性史,如何成为案头经典? 《中国妇女生活史》由女性史研究领域泰斗XX教授耗时20年写成,2018年首次出版便被列入“高校历史系必读书目”,次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不同于传统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