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新史学》:在1902年的思想风暴里,触摸现代史学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09)读一读53

《新史学》:在1902年的思想风暴里,触摸现代史学的觉醒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时代浪潮推上潮头的“史学宣言”

《新史学》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1873-1929)于1902年发表的史学理论名著(原载《新民丛报》,后收入《饮冰室合集》)。这部诞生于清末民初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著作,以革新中国史学为使命,用犀利的笔锋撕开传统史学的帝王面纱,提出历史是进化之现象”“历史是人类的活动等颠覆性命题。中译本以《饮冰室合集》为底本(中华书局出版),语言保留了梁启超笔锋常带情感的特色,读起来像在听一位愤怒的启蒙者在敲醒沉睡的史学界——它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场思想起义的檄文。

二、书籍内容:用“手术刀”解剖旧史学的“七寸”

《新史学》的核心不是建立新体系,而是摧毁旧神话。梁启超用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了传统史学的三大致命伤

1.批判帝王中心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梁启超直言不讳:旧史书中的帝王,是不是;臣子是奴才不是国民他举《史记》为例:司马迁写刘邦隆准而龙颜,写项羽重瞳子,与其说在记录历史,不如说在给帝王加滤镜这种神化帝王的写法,让历史沦为一家一姓的荣耀史,普通百姓的苦难、智慧、抗争全被抹去。

2.批判道德评判高于事实史家之笔,当如明镜,不当如秤

传统史学热衷褒贬人物,用忠奸”“善恶标签简化复杂的历史。梁启超反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奸雄还是改革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暴君还是统一者?史家若只站道德高地,如何还原历史的真实?他主张史家当如科学家,先观察判断,而非先下结论找证据’”

3.批判循环史观历史不是治乱相循的旧戏,而是螺旋上升的新章

针对传统史学五德终始说”“分久必合等循环论,梁启超引入达尔文进化论:历史是人群进化的过程,从部落到国家,从专制到民主,每一步都在向更高阶段发展他用生物进化类比历史:就像一棵树,从种子到幼苗,从枝桠到繁叶,虽有风雨摧折,但总体是向上生长的。

这些批判不是为骂而骂,而是梁启超用显微镜发现的旧史学的病灶。比如他写旧史中农民起义的记载要么被污名化为盗贼,要么被简化为饥民闹事,却没人问:他们为何起义?是赋税太重?是官吏太贪?是土地被兼并?这种追问本质的视角,让历史从帝王的游戏变成了众生的史诗

三、写作特点:用“思想的大炮”轰开旧史学的“城墙”

梁启超的文风被称为启蒙者的怒吼,他的文字既有学者的严谨,又有诗人的激情。他拒绝掉书袋式的学术堆砌,而是用比喻+案例的方式,让抽象的史学理论变得可感可触

1.比喻的杀伤力旧史学是旧房子,新史学是新建筑’”

梁启超将传统史学比作百年老宅梁柱是帝王将相,门窗是道德评判,屋顶是循环史观——看似结实,实则摇摇欲坠。而新史学则是钢筋水泥的新建筑地基是进化论,梁柱是群体活动,屋顶是人类共同的未来。这种建筑比喻,让读者瞬间理解新旧史学的本质区别。

2.案例的现场感具体的人代替抽象的概念’”

他写史家的责任时,举了自己研究王莽改制的经历:我翻遍《汉书》《后汉书》,发现王莽的均田制’‘废奴令并非空想,而是针对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奴婢泛滥的现实提出的解决方案——他失败了,但他的尝试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这种具体到一个人的研究,让历史研究宏大叙事变成了微观探索

3.逻辑的锋利度层层递进,直指要害

《新史学》的结构像一把解剖刀:先批判旧史学的病症(帝王中心、道德评判、循环史观),再提出新史学的药方(进化视角、群体活动、因果分析),最后呼吁史家要做人类的记录者’”。每一步都环环相扣,没有冗余,读起来像在看一场思想的辩论赛,让人忍不住跟着他的逻辑走。

四、阅读体验:像在1902年的思想沙龙里,听一位“觉醒者”敲醒旧梦

第一次读《新史学》是在大学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课上。当时我正为历史有何用困惑:课本上的帝王将相史枯燥乏味,我甚至怀疑学历史是不是在浪费时间。直到翻到梁启超写历史是人类的活动历史不是死人的故事,而是活着的人的经’——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古人也曾遇到;我们今天的探索,古人也曾做过。突然被击中:原来,历史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不是与我们无关的旧账,而是照亮未来的镜子

后来读到旧史学的循环论章节,我正为历史是否会重复焦虑:梁启超用生物进化打比方:就像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会犯错、会成长,但不会回到婴儿状态——历史也是如此,它会在错误中积累经验,在重复中实现进步这种动态的历史观,让我突然明白:所谓历史规律,不是宿命论,而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的方向

最触动我的是梁启超对史家责任的呼吁:史家不是帝王的家臣,而是人类的公仆’——他的笔要为弱者发声,为沉默者立传,为进步者喝彩。我想起自己写课程论文时,为了凑字数堆砌帝王事迹,却忽略了普通农民的赋税负担”“工匠的技术创新。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写的不是历史,而是旧史学的复制品;真正的历史,应该像梁启超说的:让每个普通人的名字,都能在史书中留下痕迹。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史学界的“启蒙灯塔”

《新史学》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学的独立宣言’”,历史学家李泽厚评价:梁启超用进化论民本思想,彻底颠覆了传统史学的帝王中心论,为中国史学注入了现代性的基因。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则说:这本书不仅是史学的革命,更是思想的革命’——它让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意识到:历史不是统治者的工具,而是人民的记忆

在国内,《新史学》是历史学、思想史、社会学专业的必读书。豆瓣读书评分稳定在9.3分,读者留言集中在震撼”“通透”“越读越清醒原来二十四史不是正史,而是帝王的家谱’”“梁启超的进化史观,让我对历史进步有了新的理解

更难得的是它的当代性。在这个历史虚无主义抬头、娱乐化历史泛滥的时代,《新史学》的价值愈发凸显:当我们讨论历史该如何书写时,会想起梁启超对帝王中心论的批判;当我们思考普通人是否值得被记录时,会想起他对群体活动的强调;当我们困惑历史有何意义时,会想起他说:历史是人类的进化史’——我们今天的一切,都是古人用血泪与智慧铺就的道路。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一本“教我们在历史中寻找觉醒”的书

《新史学》的核心价值,不是教我们背诵新史学的理论,而是教我们用新的视角重新理解历史”——它让我们明白:历史不是帝王的游戏,而是众生的史诗;史家的责任不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而是为人类记录真实;真正的历史智慧,不在循环论的旧梦中,而在进化论的新视野里。

对我而言,它更像一本精神的觉醒书。以前我总觉得历史是遥远的,读完后才意识到:历史是活着的”——它藏在我们的语言里(比如天下兴亡的担当),藏在我们的习俗里(比如民为邦本的传统),藏在我们的血液里(比如反抗压迫的基因)。最近一次读《新史学》,是在准备一场关于历史教育讲座时。我想起梁启超写的:史家要以史为鉴,但的不是帝王的是非,而是人类的共同命运’——我们要让年轻人知道,他们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觉醒的力量,恰恰是我在讲座中最想传递的历史精神

结语:在1902年的思想风暴里,我们依然是觉醒的后来者

梁启超在《新史学》的结尾写道:历史是进化的现象,是人类的活动,是因果的链条’——它不会重复,但会进步;它不会终结,但会延续。史家的使命,是记录这进步,是解释这因果,是唤醒这觉醒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新史学》的终极意义:它不仅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更是一部人类觉醒的宣言”——当1902年的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敲下这些文字时,他不仅在革新史学,更在唤醒一个民族的觉醒意识;而我们今天读它,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继承这份觉醒的力量,在新的时代里,继续书写属于人类的历史。

这本书最珍贵的,不是它解答了多少历史问题,而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提问”——在这个充满确定性的时代,《新史学》像一座灯塔,让我们在追逐进步时,别忘了回头看看:1902年的那位觉醒者,曾用怎样的勇气与智慧,为我们劈开旧史学的迷雾;而我们,或许能比他走得更远。

或许,这就是经典最动人的力量:它不会给我们答案,但会给我们提问的勇气”——而这,正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



“《新史学》:在1902年的思想风暴里,触摸现代史学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破解汉语密码的语法圣经与思维革命 | 爱阅读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破解汉语密码的语法圣经与思维革命 | 爱阅读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破解汉语密码的语法圣经与思维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学术讲义到语法研究"圣经"的传奇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语言学家吕叔湘基于多年研究成果撰写的汉语语法理论著作,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2005年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构建汉语语法分析框架,提出"小句中枢说""句法语义双向分析"等创新理论,被学界誉为"中国现代语法学的里程碑",入选教育部"中文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影响三代语法研究者。 二、核心价值:从"模仿西学"到"自立门户"的语法认知革命 1.理论奠基:打破"汉语语法西化"的思维定式 吕叔湘通过实证研究证明,汉语语法具有"意合为主、形合为辅"的独特性。例如,...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15年婚姻家庭咨询经验的李念老师,2025年1月由暖光出版社推出,全书320页,封面设计特别戳人——不是常见的“浪漫情侣照”,而是一对夫妻的手:左手是妻子带着婚戒的手,指尖沾着面粉(像是刚揉完面团),右手是丈夫的手,正轻轻帮她擦掉指尖的面粉,背景是暖黄色的厨房灯光,像极了每个普通家庭里“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柔”。它没有厚重的理论感,更像一本“婚姻生活观察笔记”,不管是已婚多年的夫妻,还是正准备进入婚姻的人,都能在里面找到共鸣。 二、书籍内容:不聊“大道理”,专讲“婚姻里的小疙瘩” 这本书最特别的地...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 爱阅读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 爱阅读

《积极情绪的力量》:一部教你“给心灵充电”的快乐实践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积极情绪的力量》是美国积极心理学领域权威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经典著作,2009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百万册,被读者称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入门圣经’”。全书以作者20余年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共8章,既打破了“积极情绪就是‘开心’”的认知误区,又提供了可操作的“积极情绪培养方法”,涵盖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多个场景。它不像普通“心灵鸡汤”那样只喊“要快乐”,而是用科学数据和真实案例,告诉读者“积极情绪如何改变生活,以及如何主动创造积极情绪”,至今仍是职场人、学生、育儿家长缓解焦虑、提升幸福感的热门读物,甚至被很...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沙与沫》等经典)的散文诗集,以“爱、婚姻、孩子、工作、痛苦、自知”等主题为脉络,用150余篇短诗与散文,编织了一部“关于人类精神成长的东方寓言”。 纪伯伦被称为“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先驱”,他早年留学美国,深受梭罗、惠特曼等西方诗人的影响,却始终以阿拉伯文化的根脉为底色。他的文字既非“晦涩的哲学论文...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家晚年的“生命独白” 《最后的沉思》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911年出版的哲学随笔集,正值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四年。这部不足200页的“小书”,并非体系庞大的学术专著,而是柏格森以近似“对话体”的方式,将他毕生的哲学思考(生命哲学、时间观、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熔铸成52篇短章。每篇短则千余字,长不过两千,语言如溪水漫流,却藏着对“生命本质”最锋利的洞察——它像是柏格森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思想备忘录”,也是给所有被“科学理性”困住的人,一份“理解生命的说明书”。 二、核心价值:...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文明对话考古报告 作为20世纪东方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劳伦斯·宾福德的《中国伊朗编》以1930年代哈佛燕京学社的学术报告为底本,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部两卷本巨著通过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与汉文典籍的互证,揭示了中伊文明在丝绸之路上长达2000年的"基因交换"——当其他史书沉迷于描绘张骞通西域的壮举时,宾福德却在解剖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携带的不仅是货物,更是文明DNA"的深层密码。 二、核心价值:现代文明对话的千年预演 这本书最锋利的价值在于:它像一把青铜钥匙,打开了理解文明交融的密码箱。宾...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的四言到楚辞的骚体,从汉赋的铺陈到唐诗的格律,从宋词的婉转到元曲的俚趣,龙榆生像一位“文学乐师”,用20年时间爬梳2000余年韵文脉络,把那些“押韵的文字”还原成了一场“声音的盛宴”。 二、核心价值:教会读者“听”文字唱歌——原来韵文是民族的“心跳声” 很多人读古典文学,容易被“唐诗宋词”的名气吸...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 爱阅读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 爱阅读

《中性》:当身体成为“未拆封的信”,我们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身体写就的身份诗学” 《中性》是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于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首印仅8万册,却凭借“双性同体的先锋叙事”和“移民家庭的代际隐喻”,成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文学经典——斩获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球销量超1200万册,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末最具颠覆性的10本书之一”。书的封面是一张泛黄的希腊老照片:穿绣花衬衫的少年站在雅典街头,身后是斑驳的圣像壁画,少年的眼神既清澈又迷茫——那是卡尔的影子,一个被“性别”与“身份”反复...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 爱阅读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 爱阅读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犯罪现场”解构社会病灶的黑色寓言 《重返暗夜》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2009年首次出版,2024年世纪文景引进中文版。全书收录14个短篇,以“暗夜”为共同母题,通过凶杀案、失踪案等极端事件,解构拉丁美洲的暴力传统与现代性困境。书中穿插的诗歌、日记与新闻报道,让读者仿佛置身1970年代智利的街头,被读者称为“拉美版的《犯罪心理》”。 二、内容亮点:在血迹中打捞人性的碎片 “暗夜经济学”的隐喻革命 书中《重返暗夜》以“连环杀手”为核心,揭露暴力如何成为社会的“隐形产业”:警察靠破案升职,记者靠...

《自卑与超越》:从“自我否定”到“生命突围”,阿德勒给普通人的“心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从“自我否定”到“生命突围”,阿德勒给普通人的“心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自卑与超越》:从“自我否定”到“生命突围”,阿德勒给普通人的“心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自卑者的生存地图”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经典著作,1932年出版后被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1000万册,被称为“个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而是用阿德勒对“自卑”的独特洞察——​​自卑不是“缺陷”,而是“生命的动力源”;超越自卑的关键,不是“消灭自卑”,而是“利用自卑的能量,活出更完整的自己”​​——为每个被“自我否定”困扰的人,画出了一张“心理自救地图”。 对我而言,它的价值远超“治愈”。去年我因“外貌...

《自控力》:一本教我们“和欲望做朋友”的“心理健身房指南” | 爱阅读

《自控力》:一本教我们“和欲望做朋友”的“心理健身房指南” | 爱阅读

《自控力》:一本教我们“和欲望做朋友”的“心理健身房指南” 上周三凌晨两点,我盯着手机屏幕上刚刷完的短视频,手指悬在“再刷10分钟”的按钮上,大脑里有个声音在喊:“明天还要早起上班,现在睡吧!”但另一个声音更响:“就看最后一个,反正明天一定改!”结果我又刷了半小时,直到眼睛酸涩才不甘心地关机——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睡前失控”了。 合上《自控力》时,我盯着封面上那句“你以为的‘意志力薄弱’,其实是大脑在求救”,突然笑了:原来我不是“没毅力”,是“没读懂大脑的‘求救信号’”。 一、基本信息:斯坦福的“自控力实验室”,从科学实验到生活实践的“心理工具箱” 《自控力:斯坦福大学广受欢迎的心理学课...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 爱阅读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 爱阅读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一、当1869年的伦敦雾霭照进2025年的实验室 翻开这本创刊156年的科学圣经,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显微镜——1896年伦琴发现X射线的手稿墨迹未干,1953年克里克与沃森的DNA双螺旋模型还在纸上旋转,2022年中国科大团队用量子计算机模拟的分子轨迹已跃然眼前。作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科学期刊,《自然》用每周80页的厚度,垒起了人类认知自然的巴别塔。 二、科学史上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自然从不解释,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这句刻在《自然》编辑部墙上的箴言,在1963年瓦因与马修斯的海底扩张论文中具象为震动的地震仪数据,在1995...

《自由的限度:》解码公共选择的“规则游戏”与现代治理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由的限度:》解码公共选择的“规则游戏”与现代治理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由的限度:》解码公共选择的“规则游戏”与现代治理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公共选择理论的“宪法宣言” 《自由的限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M·布坎南1975年完成的宪政经济学代表作,1989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国,属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政府行为需受宪法约束”为核心,通过投票悖论、财政规则等工具,构建起“限制政府权力”的理论框架,被《经济学人》称为“理解现代治理危机的元典”。 二、核心价值:重新定义“自由”与“政府”的规则边界 这本书最颠覆的贡献,在于用“宪政视角”重构传统政治学叙事: “宪法约束优于政策调控”的生存公式:布坎南否定“政府能灵活应对危机”的假设,主...

《自由国度》:在笼子里跳探戈的荒诞寓言,一部戳破“自由”泡沫的文学手术刀 | 爱阅读

《自由国度》:在笼子里跳探戈的荒诞寓言,一部戳破“自由”泡沫的文学手术刀 | 爱阅读

《自由国度》:在笼子里跳探戈的荒诞寓言,一部戳破“自由”泡沫的文学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自由国度》是英籍印度裔作家V.S.奈保尔197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2001年他凭借包括本书在内的创作获诺贝尔文学奖,中文版由南海出版公司于2013年引进,刘博仓翻译。作为后殖民文学的里程碑,它以非洲、加勒比、伦敦为舞台,通过七个短篇撕开“自由”的虚伪面纱:当殖民体系崩塌,移民在“自由国度”中反而陷入更深的道德困境与精神荒原。这本书不提供答案,却像一盆冷水浇醒读者——所谓自由,不过是“选择被哪种笼子困住”的谎言。 二、内容亮点:细节中的荒诞与真实 笼中鹦鹉的隐喻:在同名短篇《自由国度》...

《证券分析》:价值投资者的圣经,在泡沫与理性间筑起防火墙 | 爱阅读

《证券分析》:价值投资者的圣经,在泡沫与理性间筑起防火墙 | 爱阅读

《证券分析》:价值投资者的圣经,在泡沫与理性间筑起防火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穿越牛熊的投资哲学 193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与戴维·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腥风血雨中完成《证券分析》,这部700页的巨著被巴菲特称为"投资领域的《圣经》"。不同于市面上追涨杀跌的技术分析手册,它像一位老派银行家,用算盘和放大镜审视每张财务报表,在1929年大崩盘后的废墟上,为投资者构建起理性分析的护城河。 二、核心价值:在混沌市场中寻找确定性的罗盘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出"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通过分析企业真实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差异,建立安全边际。格雷厄姆强调"投资不是赌博,而是基于事实的严谨推算",这种...

《政府论》:一本“拆解权力密码”的“现代民主说明书” | 爱阅读

《政府论》:一本“拆解权力密码”的“现代民主说明书” | 爱阅读

《政府论》:一本“拆解权力密码”的“现代民主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自由主义先驱”的“权力解剖书” 《政府论》(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出版于1689年,作者是英国哲学家、政治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被称为“现代自由主义之父”的思想巨擘。这部被译为50余种语言的经典著作,由《论政府的第一原理》(又称《上篇》)和《论政府的第二原理》(又称《下篇》)两部分组成,系统阐述了洛克对“政治权力起源”“自然权利”“社会契约”“有限政府”等核心命题的思考。 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身份”:这是一部“用理性手术刀解剖权力”的“民主理论原点”——洛克...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俄国革命的“经济望远镜”,如何照见资本主义的“骨骼与血脉”?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俄国革命的“经济望远镜”,如何照见资本主义的“骨骼与血脉”?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俄国革命的“经济望远镜”,如何照见资本主义的“骨骼与血脉”?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杜冈-巴拉诺夫斯基”与19世纪俄国工厂烟囱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跨国公司垄断全球芯片市场”的新闻发呆。20世纪初的俄国圣彼得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格奥尔吉·杜冈-巴拉诺夫斯基(Георгий Трауготтович Дыбенко-Балановский)在油灯下写下“资本主义的矛盾,藏在每一枚硬币的流通里”时,或许不会想到:他笔下对“商品-货币-资本”的层层解剖,会在一百多年后,成为理解“帝国主义垄断”“全球产业链剥削”“贫富分化”的思想棱镜。...

《政治学》:一本帮你看透权力与利益博弈的“政治说明书” | 爱阅读

《政治学》:一本帮你看透权力与利益博弈的“政治说明书” | 爱阅读

《政治学》:一本帮你看透权力与利益博弈的“政治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行为主义政治学奠基人哈罗德·D.拉斯韦尔,初版于1936年,堪称“简化政治学的经典之作”。它篇幅短小精悍,全文没有厚重的理论堆砌,却像一把锋利的“权力解剖刀”——直接戳中政治学的核心问题:“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哪怕你是对政治学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读它也能搞懂“为什么有些政策总偏向特定群体”“权力到底在如何影响生活”,是真正能“让政治走下神坛”的入门好书。 二、书籍内容:不聊空洞制度,只拆“利益分配的真实逻辑” 拉斯韦尔在书里最核心的思路,是把复杂的“政治学”转化为三个直...

《指数基金定投指南》:用“懒人投资法”实现财务自由的实操手册 | 爱阅读

《指数基金定投指南》:用“懒人投资法”实现财务自由的实操手册 | 爱阅读

《指数基金定投指南》:用“懒人投资法”实现财务自由的实操手册 一、书籍核心价值:普通人的“躺赢”理财方案 这本书像一把万能钥匙,帮普通投资者破解“赚不到钱”的魔咒——不用盯盘、不用选股,只需每月定投指数基金,就能跑赢90%的专业投资者。作者银行螺丝钉(雪球大V)用5年实盘经验+数据回测,证明: 定投的“微笑曲线”:即使遇到熊市,只要坚持定投,成本会被时间“摊平” 指数基金的“永生优势”:企业会倒闭,但指数通过新陈代谢永存(如标普500指数成分股每2年更换20%) 估值的“红绿灯”:通过“市盈率百分位”判断低估/高估,避免追涨杀跌 真实收获:我曾因“炒股”亏损30%,书中“低估时买入,高估...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部拆解“规则如何决定财富”的经济密码书 | 爱阅读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部拆解“规则如何决定财富”的经济密码书 | 爱阅读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部拆解“规则如何决定财富”的经济密码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的核心著作,1990年首次出版,全书不足200页,却以“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为核心,重构了经济学对“财富来源”的认知。它不像传统经济学著作那样聚焦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而是把“制度”(比如产权规则、契约精神、法律体系)推到舞台中央,回答了“为什么有些国家富得流油,有些国家却穷得稳定”的根本问题。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这本书不仅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更被企业家、政策研究者奉为“理解规则与财富关系的入门钥匙”,至今仍影响着全球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