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永生的海拉》:在细胞的永生里,我们看见“被遗忘的生命”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0

《永生的海拉》:在细胞的永生里,我们看见被遗忘的生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关于生命的史诗级非虚构”

《永生的海拉》是美国作家丽贝卡·斯克鲁特的非虚构代表作,2010年出版后横扫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写作,更被《卫报》称为用细胞写就的人类文明史。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引进(2021年新版),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9.0,首印8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15万。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海拉细胞不是科学奇迹,是一个女人的生命遗嘱’——她用死亡,换来了无数人的永生

二、书籍内容:实验室里的“生命解码实验”

翻开书,你会先闻到一股福尔马林的刺鼻味——1951年,31岁的海瑞塔·拉克斯躺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病床上,宫颈癌细胞正从她的子宫颈疯狂扩散。医生乔治·盖伊取下她的一块组织,随手丢进培养皿:这玩意儿要是能活,能救千万人。谁也没想到,这块来自黑人女性的普通癌细胞,竟成了人类历史上永生的细胞”——它分裂了2000万次,绕地球50圈,参与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癌症治疗、太空实验……却让海瑞塔的名字,被埋进了实验室的档案柜。

全书以海拉细胞的科学史为明线,以海瑞塔的人生史为暗线,用12个章节串联起三个维度的故事:

​​被遗忘的样本提供者’”​​:海瑞塔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烟草农场,14岁结婚,22岁生下第一个孩子,30岁确诊癌症。她的死亡证明上写着宫颈癌晚期,却没人记录她的名字——医院只称她为海拉(取自她姓氏拉克斯的缩写)。直到斯克鲁特翻遍医院旧档案,才找到她的照片:卷发、雀斑、嘴角挂着笑,像极了邻居家的大姐。

​​细胞的永生悖论’”​​:海拉细胞被送往全球1000多家实验室,科学家们用它研究病毒、克隆器官、测试药物。但没人问:这些细胞来自谁?她的家人知道吗?直到1970年代,海瑞塔的女儿黛博拉偶然看到一篇论文,才惊觉:原来妈妈的细胞,还在替她活着

​​伦理的沉默战争’”​​:书中揭露了科学界的潜规则”——为了科学进步,弱势群体的身体常被当作实验材料。海瑞塔的黑人身份、贫困的家境、未签署的同意书,都成了合理的理由。但更讽刺的是,正是这些被遗忘的生命,推动了人类医学的飞跃:脊髓灰质炎疫苗因海拉细胞得以量产,癌症化疗方案因它优化,甚至宇航员在太空做的实验,也依赖它的永生

这些情节不是科学爽文,而是一场用细胞解构人性的存在主义实验——海拉细胞的永生越辉煌,海瑞塔的被遗忘就越刺眼;科学的进步越耀眼,伦理的缺口就越明显。

三、写作特点:用“微观叙事”写“宏观文明”

斯克鲁特的文字像台高倍显微镜,既能聚焦细胞的分裂(海拉细胞每24小时分裂一次,像台永不停歇的复印机),也能放大个体的命运(海瑞塔最后一次触摸女儿的手,指甲缝里还沾着农场的泥土)。她的叙事有三个鲜明特点:

​​细节的生命温度’”​​:她写海瑞塔的病房,不是冰冷的医疗场景,而是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床单上,照见她脚腕上的银镯子——那是丈夫用捡来的铜丝编的,刻着H.L.两个字母。这种琐碎的真实,让读者瞬间代入一个黑人女性的平凡人生。

​​科学的人文转译’”​​:斯克鲁特拒绝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生活化比喻解释复杂概念。比如她写海拉细胞的无限分裂像极了妈妈织毛衣——一根毛线拆了又织,织了又拆,永远没有尽头。写基因编辑技术:就像给细胞装了个遥控器,科学家轻轻一按,就能让细胞做这做那这些比喻让高冷的科学,变成了能听懂的故事

​​结构的双线交织’”​​:全书在科学时间线(1951年细胞发现1970年代身份曝光2000年代伦理争议)与海瑞塔的人生时间线(童年结婚患病死亡)间来回切换。这种蒙太奇式的叙事,让读者既看到细胞的永生,也看到海瑞塔的短暂,两者的对比越强烈,冲击越深刻。

四、阅读体验:像在实验室,和“两个海瑞塔”对话

我是缩在飘窗上读的这本书。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书里的文字却比秋风更沉——看到海瑞塔在病房里安慰女儿妈妈很快就好时,我想起自己奶奶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别难过,奶奶只是去打个盹;看到科学家们用海拉细胞研发疫苗时,我突然鼻酸——我接种的第一针新冠疫苗,可能就有海拉细胞的功劳;看到黛博拉为母亲正名四处奔走时,我握紧了拳头——原来被看见,对一个被遗忘的人来说是如此珍贵。

最戳我的是斯克鲁特在书末写的话:海拉细胞教会我们一件事:生命的意义,不在活多久,在被多少人记住那天晚上,我翻出奶奶的老照片(穿着蓝布衫,抱着襁褓中的我),突然觉得那些被我嫌唠叨的往事,比朋友圈的点赞更珍贵——它们是我被记住的证据,是我活过的勋章。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跨越学科的“生命启示录”

《永生的海拉》的生命力,在于它用非虚构的外壳,装下了当代人最迫切的需求:

​​科学界的伦理教科书​​:《自然》杂志评价:斯克鲁特用最锋利的笔触,写出了科学最柔软的痛点——进步需要牺牲,我们该如何定义值得

​​大众的心灵解药​​:豆瓣热门短评:我刚经历亲人离世,读这本书时哭了——原来被遗忘不是不存在,是没被好好记住”“作为一个总被说普通的人,终于有人告诉我: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

​​社会的文明镜子​​:在基因编辑”“生物科技”“弱势群体权益成为热词的当下,这本书像一面镜子。学者易中天说:它不否定科学,却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藏在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细节里。海拉细胞的永生,其实是每个普通人对被看见的最后一次温柔坚持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在遗忘里,做自己的‘记录者’”

读这本书前,我总觉得被遗忘命中注定;读完后才懂,被遗忘我们共同的懒惰”——我们总在追逐宏大的意义,却忘了记录平凡才是最珍贵的永生

上周我整理奶奶的遗物,发现一本旧日记本(里面夹着我小学的成绩单、她种的月季花瓣、还有张皱巴巴的纸条:妞妞今天会喊奶奶)。我突然想起斯克鲁特的话:每个生命都该被记录,不是因为伟大,而是因为真实那天晚上,我把日记本扫描成电子档,发给家人:以后不管过多久,我们都能翻到奶奶的故事。

最后,分享两句让我反复回味的斯克鲁特式箴言

细胞会死,但记忆不会;人会遗忘,但记录不会。

真正的永生,不是活在细胞里,是活在他人的记忆里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我会说:它可能不会让你立刻改变世界,但一定会让你更懂如何与自己和解。毕竟,我们谁不是自己人生里的海瑞塔?只不过,我们的实验室,可能藏在一次被忽视的付出里,一场被遗忘的对话中,或者一次想为自己记录的冲动里——而这本书,会帮你轻轻推开那扇门,看见藏在细胞里的,最真实的、鲜活的、值得被记住的自己

“《永生的海拉》:在细胞的永生里,我们看见“被遗忘的生命”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 爱阅读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五感写就的记忆解剖书” 《呼吸,眼睛,记忆》是青年作家苏晚2022年推出的跨学科随笔集,厚192页,封面是一张泛黄的旧胶片——照片里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正轻触另一只手的指尖,背景是虚焦的梧桐叶,光影在纸页上...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当全息游戏撞上职场焦虑,这群造梦师用代码写下了理想的诗 | 爱阅读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当全息游戏撞上职场焦虑,这群造梦师用代码写下了理想的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虚拟造梦师的“极客生存指南”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养乐多创作的现代都市职场励志小说,全文约40万字,以“全息游戏开发+职场逆袭”为标签,讲述菜鸟游戏测试员林小满与天才设计师江临从“测...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 爱阅读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三个词形容《黄囊穴髓》,大概是“土得地道”“细得扎心”“活得通透”——这是一本清代光绪年间浙东民间风水师的“看穴笔记”,经当代民俗地理学者校注后,今年由“山月书社”整理出版。全书约18万字,分“穴体辨”“气脉...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 爱阅读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去年冬天,我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会饮篇》。深绿色封皮上印着古希腊宴饮场景的线描,翻开第一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青铜门——暖炉的火星噼啪作响,葡萄酒的香气混着男人们的笑声涌出来,七个人围坐在榻上,从“谁最懂爱”吵到“爱到底是...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余华 出版时间:1993年(首次出版) 体裁: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篇幅:约12万字,紧凑而浓缩的叙事 背景:以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为舞台,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 二、书籍内容:一场与命运的无声抗争 (一)核心故事 主人公徐福贵从富家少...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 爱阅读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东方哲思的“诺奖诗典” 泰戈尔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由103首散文诗组成的“献给神的诗”,以“采果人”“旅人”等意象为载体,构建起对生命、自然与神性的终极叩问。诗集融合印度《奥义书》...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疗行业的"照妖镜" 阿瑟·黑利1959年创作的《最后的诊断》以加拿大三郡医院为舞台,用362页的篇幅撕开医疗行业的华丽袍子。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鼻祖"的作品,通过婴儿溶血病误诊事件,将医院收受红包、药物回扣等潜规则暴露在...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末日江湖的生态启示录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是网络作家十涯客于2025年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的"武侠+生态寓言"跨界小说,全文约78万字。小说以"江湖末日倒计时"为核心设定,将传统武侠与生态学理论融合,构建了"十种江湖生...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