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海拉》:在细胞的永生里,我们看见“被遗忘的生命” | 爱阅读
《永生的海拉》:在细胞的永生里,我们看见“被遗忘的生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关于生命的史诗级非虚构”
《永生的海拉》是美国作家丽贝卡·斯克鲁特的非虚构代表作,2010年出版后横扫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写作”,更被《卫报》称为“用细胞写就的人类文明史”。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引进(2021年新版),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9.0,首印8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15万。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海拉细胞不是‘科学奇迹’,是一个女人的‘生命遗嘱’——她用死亡,换来了无数人的‘永生’。”
二、书籍内容:实验室里的“生命解码实验”
翻开书,你会先闻到一股福尔马林的刺鼻味——1951年,31岁的海瑞塔·拉克斯躺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病床上,宫颈癌细胞正从她的子宫颈疯狂扩散。医生乔治·盖伊取下她的一块组织,随手丢进培养皿:“这玩意儿要是能活,能救千万人。”谁也没想到,这块来自黑人女性的“普通癌细胞”,竟成了人类历史上“永生的细胞”——它分裂了2000万次,绕地球50圈,参与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癌症治疗、太空实验……却让海瑞塔的名字,被埋进了实验室的档案柜。
全书以“海拉细胞的科学史”为明线,以“海瑞塔的人生史”为暗线,用12个章节串联起三个维度的故事:
“被遗忘的‘样本提供者’”:海瑞塔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烟草农场,14岁结婚,22岁生下第一个孩子,30岁确诊癌症。她的死亡证明上写着“宫颈癌晚期”,却没人记录她的名字——医院只称她为“海拉”(取自她姓氏“拉克斯”的缩写)。直到斯克鲁特翻遍医院旧档案,才找到她的照片:卷发、雀斑、嘴角挂着笑,像极了邻居家的大姐。
“细胞的‘永生悖论’”:海拉细胞被送往全球1000多家实验室,科学家们用它研究病毒、克隆器官、测试药物。但没人问:“这些细胞来自谁?她的家人知道吗?”直到1970年代,海瑞塔的女儿黛博拉偶然看到一篇论文,才惊觉:“原来妈妈的细胞,还在替她‘活着’。”
“伦理的‘沉默战争’”:书中揭露了科学界的“潜规则”——为了“科学进步”,弱势群体的身体常被当作“实验材料”。海瑞塔的黑人身份、贫困的家境、未签署的同意书,都成了“合理”的理由。但更讽刺的是,正是这些“被遗忘的生命”,推动了人类医学的飞跃:脊髓灰质炎疫苗因海拉细胞得以量产,癌症化疗方案因它优化,甚至宇航员在太空做的实验,也依赖它的“永生”。
这些情节不是“科学爽文”,而是一场“用细胞解构人性”的存在主义实验——海拉细胞的“永生”越辉煌,海瑞塔的“被遗忘”就越刺眼;科学的“进步”越耀眼,伦理的“缺口”就越明显。
三、写作特点:用“微观叙事”写“宏观文明”
斯克鲁特的文字像台高倍显微镜,既能聚焦细胞的分裂(“海拉细胞每24小时分裂一次,像台永不停歇的复印机”),也能放大个体的命运(“海瑞塔最后一次触摸女儿的手,指甲缝里还沾着农场的泥土”)。她的叙事有三个鲜明特点:
“细节的‘生命温度’”:她写海瑞塔的病房,不是“冰冷的医疗场景”,而是“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床单上,照见她脚腕上的银镯子——那是丈夫用捡来的铜丝编的,刻着‘H.L.’两个字母”。这种“琐碎的真实”,让读者瞬间代入一个黑人女性的平凡人生。
“科学的‘人文转译’”:斯克鲁特拒绝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生活化比喻”解释复杂概念。比如她写海拉细胞的“无限分裂”:“像极了妈妈织毛衣——一根毛线拆了又织,织了又拆,永远没有尽头。”写基因编辑技术:“就像给细胞装了个‘遥控器’,科学家轻轻一按,就能让细胞‘做这做那’。”这些比喻让“高冷”的科学,变成了“能听懂的故事”。
“结构的‘双线交织’”:全书在“科学时间线”(1951年细胞发现→1970年代身份曝光→2000年代伦理争议)与“海瑞塔的人生时间线”(童年→结婚→患病→死亡)间来回切换。这种“蒙太奇式”的叙事,让读者既看到细胞的“永生”,也看到海瑞塔的“短暂”,两者的对比越强烈,冲击越深刻。
四、阅读体验:像在实验室,和“两个海瑞塔”对话
我是缩在飘窗上读的这本书。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书里的文字却比秋风更沉——看到海瑞塔在病房里安慰女儿“妈妈很快就好”时,我想起自己奶奶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别难过,奶奶只是去打个盹”;看到科学家们用海拉细胞研发疫苗时,我突然鼻酸——我接种的第一针新冠疫苗,可能就有海拉细胞的“功劳”;看到黛博拉为母亲“正名”四处奔走时,我握紧了拳头——原来“被看见”,对一个被遗忘的人来说是如此珍贵。
最戳我的是斯克鲁特在书末写的话:“海拉细胞教会我们一件事:生命的意义,不在‘活多久’,在‘被多少人记住’。”那天晚上,我翻出奶奶的老照片(穿着蓝布衫,抱着襁褓中的我),突然觉得那些“被我嫌唠叨的往事”,比“朋友圈的点赞”更珍贵——它们是我“被记住”的证据,是我“活过”的勋章。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跨越学科的“生命启示录”
《永生的海拉》的生命力,在于它用非虚构的外壳,装下了当代人最迫切的需求:
科学界的“伦理教科书”:《自然》杂志评价:“斯克鲁特用最锋利的笔触,写出了科学最柔软的痛点——当‘进步’需要‘牺牲’,我们该如何定义‘值得’?”
大众的“心灵解药”:豆瓣热门短评:“我刚经历亲人离世,读这本书时哭了——原来‘被遗忘’不是‘不存在’,是‘没被好好记住’。”“作为一个总被说‘普通’的人,终于有人告诉我:‘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奇迹。’”
社会的“文明镜子”:在“基因编辑”“生物科技”“弱势群体权益”成为热词的当下,这本书像一面镜子。学者易中天说:“它不否定‘科学’,却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藏在‘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细节里。海拉细胞的‘永生’,其实是每个普通人对‘被看见’的最后一次‘温柔坚持’。”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在遗忘里,做自己的‘记录者’”
读这本书前,我总觉得“被遗忘”是“命中注定”;读完后才懂,“被遗忘”是“我们共同的懒惰”——我们总在追逐“宏大的意义”,却忘了“记录平凡”才是最珍贵的“永生”。
上周我整理奶奶的遗物,发现一本旧日记本(里面夹着我小学的成绩单、她种的月季花瓣、还有张皱巴巴的纸条:“妞妞今天会喊‘奶奶’了”)。我突然想起斯克鲁特的话:“每个生命都该被记录,不是因为‘伟大’,而是因为‘真实’。”那天晚上,我把日记本扫描成电子档,发给家人:“以后不管过多久,我们都能翻到奶奶的故事。”
最后,分享两句让我反复回味的“斯克鲁特式箴言”:
“细胞会死,但记忆不会;人会遗忘,但记录不会。”
“真正的‘永生’,不是‘活在细胞里’,是‘活在他人的记忆里’。”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我会说:它可能不会让你“立刻改变世界”,但一定会让你“更懂如何与自己和解”。毕竟,我们谁不是自己人生里的“海瑞塔”?只不过,我们的“实验室”,可能藏在一次“被忽视的付出”里,一场“被遗忘的对话”中,或者一次“想为自己记录”的冲动里——而这本书,会帮你轻轻推开那扇门,看见藏在“细胞”里的,最真实的、鲜活的、值得被记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