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一年成为作家》:从拖延症到70万字,这套方法让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4

《一年成为作家》:从拖延症到70万字,这套方法让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间验证的“写作圣经”

《一年成为作家》是美国作家多萝西娅·布兰德创作的经典写作指导书,90周年特别纪念版再度引发写作爱好者热捧。作为资深文学编辑,布兰德以作家是培养出来的为核心,构建了一套从习惯养成到技巧精进的系统方法论。全书17章涵盖写作心理建设、无意识训练、阅读分析等模块,更以练习+案例形式拆解写作全流程,被读者称为写作界的《刻意练习》

二、内容亮点:用“手术刀”解剖写作的每一个关节

1. “定时写作训练法:把写作变成肌肉记忆

布兰德提出早晨写作理念,要求每天固定时间写作,哪怕只写10分钟。书中配以21天习惯打卡表,帮助读者建立写作生物钟。例如,一位读者反馈:我曾因工作忙碌中断写作,但坚持早晨第一件事写作后,居然在一年内完成了70万字,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更绝的是,布兰德强调写烂稿也无所谓,因为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2. 无意识写作技巧:让灵感自动上门

书中独创头脑安静练习,要求读者在写作前进行5分钟冥想,清除杂念。更有趣的是带着大纲散步——布兰德建议写作者在公园或街道上边走边构思,用环境刺激激发创造力。一位读者分享:我曾在等公交时用手机记录了一个对话片段,后来这个细节成了我小说中主角觉醒的关键场景。

3. 双重人格写作法:自己就是最好的编辑

布兰德强调作家需具备艺术家批评家双重身份。书中设计自我对话模板,例如在修改稿件时,用红笔标注这里情感不到位,蓝笔写下可以加入童年回忆增强共鸣。这种左右互搏的练习,让读者直呼像请了一位私人写作教练

三、写作特点:用“毒舌”与“温情”构建教学闭环

1. 语言风格:犀利如手术刀,温暖如老友

布兰德将拖延症比作写作癌症如果你总是等灵感降临才动笔,那和守株待兔的农夫有什么区别?

批评读者时金句频出:你的稿件像AI生成的,没有人类的呼吸感。但转头又会鼓励:记住,契诃夫40岁才写出代表作,你还有时间。

2. 视觉化教学:让方法论看得见

配图采用修改前后对比排版,如展示学生原稿她很悲伤与修改后她盯着窗外的梧桐树,叶子落了第三片的差异。

写作流程图呈现构思-初稿-修改的完整路径,帮助读者建立全局视角。

3. 互动式设计:把读者当写作伙伴

每章结尾设自查清单,如今天是否观察了3个陌生人的细节?”“是否为角色设计了致命弱点

穿插布兰德老师的碎碎念昨晚我写到凌晨两点,突然意识到,主角的动机应该和他的童年创伤有关。

四、阅读体验:从“写作焦虑”到“停不下来”的蜕变

1. 个人意义:写作从自嗨共情的转折

曾困于场景描写空洞,直到实践细节雕刻法:在写一篇关于童年巷口的回忆时,加入煤炉飘出的烤红薯香邻居阿姨的蓝布围裙等细节,文章被平台推荐为有温度的城市记忆。布兰德的双重人格法更让我意识到,连配角都应有自己的执念”——比如给楼下卖豆浆的阿姨设定曾是戏曲演员的背景,故事瞬间有了层次感。

2. 真实案例:金句拯救水文

书中提到对话留白术后,我尝试在一段职场对话中加入沉默的十秒,结果读者评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紧张。更惊喜的是,用双重谜题结构写的一篇悬疑短篇,阅读量比平时高3倍,有读者留言:明明猜不到结局,却忍不住一直刷。

3. 神秘感保留:未揭晓的写作心法

布兰德在书中埋下彩蛋:她自称每次开新书前会画三张人物关系图,但具体如何关联情节留待读者探索。这种留白设计,反而让人更想翻开下一页。

五、社会评价与影响力:写作爱好者的“案头圣经”

1. 读者口碑:工具书与励志书的结合体

豆瓣读者评价:虽然有些案例像正确的废话,但定时写作对话修改对比图绝对值回票价,新媒体小白闭眼入。

微信读书用户留言:布兰德用自己从28本滞销书到直木奖的经历证明写作是场马拉松,比鸡汤更动人的是她晒出的手写稿改满红笔的照片,真实得像邻居大哥在分享经验。

2. 行业认可:方法论的可复制性

新媒体从业者评价:相比其他写作书,这本书更像操作手册,连如何用手机备忘录记录灵感都给出具体参数(如睡前5分钟速记),堪称保姆级教程

写作课导师推荐:书中角色动态成长表情节设计流程图被直接用作教学模板,学员反馈终于知道怎么把灵感变成故事

3. 时代契合度:写作成为新刚需

副业刚需”“个人IP崛起的当下,书中写作是普通人最低成本创业的观点直击痛点。例如,作者提到学员用书中方法写知乎回答,3个月涨粉5万并接广告,让读者看到写作变现的具体路径。

六、金句与行动号召:写作,现在就开始

书中精髓句:

如果你要等有了灵感才写作,那么你永远写不出任何东西。灵感是写作的产物,不是写作的条件。

行动建议:

翻开书,先做三件事:

定时写作法设定每天早晨的写作黄金10分钟

无意识练习记录一个梦境或日常细节;

在评论区写下你最近一次为写作兴奋的瞬间。

写作的魅力,在于它能让平凡的我们,用文字在时间长河里刻下属于自己的坐标。而《一年成为作家》,就是那把帮你凿出第一道刻痕的凿子。

“《一年成为作家》:从拖延症到70万字,这套方法让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民经济学基础》:一本颠覆你经济学认知的经典之作 | 爱阅读

《国民经济学基础》:一本颠覆你经济学认知的经典之作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国民经济学基础》是德国弗莱堡学派代表人物瓦尔特·欧肯的代表作,初版于1939年。这位曾与凯恩斯隔空论战的经济学大师,用手术刀般的文字解剖了传统经济学的痼疾,构建了“经济秩序”与“经济政策”二元分析框...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 爱阅读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去年深秋,我在图书馆角落翻到《好的孤独》时,封面是幅淡墨画——一个人坐在老藤椅上,膝头摊开一本书,窗外是飘着银杏叶的街道,标题字体像被风揉过的云,温柔又疏离。翻到第一章,作者写:“孤独不是‘没人陪’,是‘我与自己,与世界,与所有未说出...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 爱阅读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的智慧宇宙 黑格尔的著作堪称哲学界的“巨型俄罗斯套娃”——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从《逻辑学》到《哲学史讲演录》,每一部都是对前作的深化与扩展。以《精神现象学》为例,这部1807...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成书于2012年,2022年重庆出版社推出精装修订版,附18世纪中英对比地图与乾隆朝经济数据图表。 核心地位:首部以“全球史视角”解构乾隆盛世的通俗历史著作,被《中国史研究》称为“...

《基督山伯爵》:一部在复仇与救赎中燃烧的史诗,藏着人生最极致的爽与悟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一部在复仇与救赎中燃烧的史诗,藏着人生最极致的爽与悟 一、书籍基本信息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巅峰之作,1844年首次以连载形式发表,至今已被翻译成百余种语言,全球销量超2亿册,被读者称为“‘世界通俗小说的天花板’——既有过山车般的剧情,又有直抵人心的思考”。全书以1...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一、书籍基本信息:普法战争中的"文化绝唱"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系列新版。这部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通过阿尔萨斯乡村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 爱阅读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200页的“思想考古地图”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严复译介〈原富〉百年回眸》由经济思想史学者赖建诚撰写,2023年3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本200页的小书,以严复1901年译介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 爱阅读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当19世纪德国学派撞上21世纪“逆全球化”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潮流”的经济学小册子 《重商主义制度及其历史意义》是德国新历史学派领军人物古斯塔夫·冯·施穆勒的代表作,2023年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中文译注本。这本184页的精装小书,像一把“经济学考古铲”...

《追风筝的人》:在“背叛与救赎”里,读懂“人性最深处的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背叛与救赎”里,读懂“人性最深处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心灵史诗”,全球读者的“救赎指南”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2003年出版的现象级小说,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百大图书”,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