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战火中的“她视角”,让我看见战争里最柔软的光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1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战火中的她视角,让我看见战争里最柔软的光

去年春天读这本书时,我正为性别平等的议题焦虑——刷到新闻里阿富汗女性被禁止上学的报道,盯着手机里女性职场歧视的讨论,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翻开它,像是拆开一沓泛黄的家书: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冰冷的统计数据,只有一个阿富汗女人用歪歪扭扭的笔迹,在信里写今天给女儿编了辫子”“邻居家的石榴树开花了”“我偷偷去市场卖了手工毯。这些琐碎的日常,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战争中的女性的全新认知。

一、书籍基本信息:战火中的“女性日记”,用书信串联起一个国家的呼吸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作者是阿富汗女性作家法齐娅·库菲(FawziaKoofi),她是阿富汗历史上首位女性议员,也是塔利班政权下少数公开发声的女性权益活动家。本书是她以母亲”“女儿”“议员三重身份写下的28封书信,时间跨度从1990年代塔利班崛起,到2021年美军撤离后的动荡。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引进,译者是长期关注中东女性议题的学者李娟,翻译保留了原文的质朴与温度。

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是一本关于阿富汗女性的报告,而是一个阿富汗女性的自白。法齐娅用最私人的视角,将战争、贫困、性别压迫这些大词,拆解成给女儿补课时的蜡烛”“被塔利班没收的手工毯”“深夜躲在被子里写信的恐惧无论是想了解阿富汗现实的读者,还是关注女性议题的普通人,都能从中触摸到战争里最真实的人性

二、内容亮点:五封“灵魂书信”,照见战争中的“她力量”

如果说传统战地报道像摄像机,客观记录发生了什么;那么这本书就像显微镜,用女性的眼睛,聚焦这些事如何影响了一个个具体的人。书中五封书信,每封都藏着震撼人心的细节。

第一封是给女儿的生日信。法齐娅在信里写:今天是你十岁生日,可我没有蛋糕,只能用面粉烤了块饼。邻居家的女孩们都被关在家里学《古兰经》,但你不一样——我希望你能读书,能看见外面的世界。字里行间没有抱怨,却藏着最尖锐的控诉:战争夺走的不仅是生命,更是女孩们的未来。

第二封是市场里的秘密。法齐娅描述自己偷偷去市场卖手工毯的场景:我把毯子裹在罩袍里,心跳得比敲鼓还响。有个老妇人摸了摸毯子,说这花纹真好看,我差点哭出来——这是三个月来第一次有人夸我的手艺。这段偷偷赚钱的经历,让我看见阿富汗女性在被禁锢求生存间的挣扎:她们不是等待拯救的弱者,而是在夹缝中创造可能的战士

第三封是与塔利班的对话。法齐娅记录了一次与塔利班官员的面谈:他问我女人为什么要读书?我回答因为知识能让我们的手更巧,心更自由。他沉默了很久,最后说回去吧,别再让我看见你出门这封没有答案的对话,撕开了性别压的荒诞逻辑——当权者用传统绑架女性,却不敢直面自由本身的力量。

第四封是大选日的恐惧。法齐娅作为首位女性议员参选,信里写:选民们举着我的海报,有人喊女人也能当议员!,也有人扔石头。我站在台上,手心里全是汗,却突然笑了——他们害怕的不是我,是改变这段恐惧中的勇气,让我想起身边那些为性别平等奋斗的女性:她们的脆弱,恰恰是坚韧最动人的注脚。

第五封是给未来的信。法齐娅在信末写:亲爱的女儿,无论你将来生活在和平还是战火中,都要记得——我们的手虽被束缚,但心仍向往自由。你要替我去看那些我没见过的山,去读那些我没机会读的书,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封跨越时空的叮嘱,像一颗种子,埋进了每个读者的心里。

三、写作特点:用“家书体”写“大历史”,让战争“软着陆”

法齐娅的写作风格像一位坐在篝火旁聊天的奶奶:她不用人权”“解放等术语说教,而是用烤饼的面粉”“手工毯的花纹”“女儿的笑声这些日常细节,把战争”“性别压迫这些沉重的话题,翻译成普通人能共情的语言。

比如,解释塔利班对女性的限制时,她没有罗列政策条文,而是描述了一个画面:我女儿想上学,可学校门口有塔利班士兵。她站在台阶下,书包里装着课本,眼里含着泪。我蹲下来帮她理了理头巾,说明天我们不去学校了’——不是因为害怕,是因为我不想让她看见,她的母亲为了她的教育,在人前低头。这种不煽情的真实,比任何控诉都更有力量。

另一个让我惊喜的设计,是书中穿插的阿富汗民俗细节。法齐娅写婚礼上的撒糖仪式”“开斋节的油香”“冬天的土炉烤馕,这些被战争打断的传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阿富汗文化的韧性。读者不仅能了解战争中的女性,更能看见阿富汗作为一个国家的生命力

更难得的是,法齐娅始终保持温柔的坚定。她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用给女儿编辫子”“偷偷卖手工毯”“在信里写希望这些微小的反抗,证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选择如何活着的权利。

四、阅读体验:从“陌生”到“共情”的心灵地震

说实话,初读前两章时,我有点犹豫。毕竟阿富汗”“战争”“女性这些词,对我来说是新闻里的符号,而非具体的人。但当我读到给女儿的生日信里那句我用面粉烤了块饼,你吃得很香,突然鼻子一酸——原来战争不是远处的炮火,而是一个母亲无法给孩子买蛋糕的无奈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对希望的诠释。法齐娅不是盲目乐观的理想主义者,她承认战争还在继续”“改变很难,但她用行动证明:希望不是等来的,是我偏要做的勇气。比如,她明知出门会被骂,却依然偷偷去市场;明知当选议员会被攻击,却依然为女性权益发声。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韧性,让我想起自己曾因性别歧视放弃的某个机会——原来退缩才是最大的失败

合上书页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妈妈打电话。我说:妈,谢谢你一直供我读书。电话那头的妈妈愣了一下,笑着说:傻闺女,这不是应该的吗?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法齐娅写的不只是阿富汗女性的故事,更是所有被束缚的女性的故事”——我们的理所当然,可能是别人的奢侈梦想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文化的“女性共鸣器”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文学作品的范畴:

​​国际认可​​:它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法齐娅本人因这本书被称为阿富汗女性的声音

​​公众认知​​:豆瓣评分8.9,读者评论里常见破防”“重新理解战争等关键词。有读者留言:以前觉得阿富汗女性可怜的受害者,现在才知道,她们是在废墟里种玫瑰的人

​​社会影响​​:书中对女性教育的呼吁,被联合国妇女署引用;法齐娅的书信体写作,成为用个人故事推动社会变革的典型案例。

作家毕淑敏评价:法齐娅用家书的温度,让战争变成了人性的试金石。她没有控诉,而是见证’——见证阿富汗女性的坚韧,见证所有女性对自由的渴望。

六、个人意义:它教会我“在苦难中看见光”

对我来说,《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的意义远不止读一本书。它更像一面镜子,让我在性别平等的讨论中,看见己的幸运;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理解他者的大门;像一根火柴,点燃了我对微小反抗的信心。

今年夏天,我参加了社区的女性读书会,分享了这本书。有位阿姨说:我年轻时也被女人就该在家束缚过,现在才明白——‘反抗不一定是大喊大叫认真活着就是最好的反抗。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法齐娅在信里写的:我们的手虽被束缚,但心仍向往自由。

最后:用一句话记住《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

书中有句金句,我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战争会摧毁房屋,但摧毁不了母亲给女儿编辫子的手;塔利班会没收书本,但没收不了女孩眼里的星光。​​

在这个性别议题”“战争议题被频繁讨论的时代,《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拯救他人,而是如何看见他人”——看见战争里最柔软的光,看见束缚中最坚韧的力量,看见每个背后的故事与希望。

如果你也曾对战争”“性别感到遥远,如果你想在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人性的共鸣,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解决方案,但会给你看见真相的眼睛。毕竟,​​真正的理解,从听见一个具体的人的声音开始​​

“《一个阿富汗女人的来信》:战火中的“她视角”,让我看见战争里最柔软的光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 爱阅读

《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位瑞典汉学家的“汉字解码手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西方汉学的“破冰之旅” 1917年,当欧洲汉学家还沉迷于“四书五经”的文本考据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以一本《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劈开西方汉语研究的“铁幕”。这位曾深入中国农村调查方言、用物理实验室设备分析汉字音韵的学者,用“...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 爱阅读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17世纪新英格兰的"人性解剖台" 纳撒尼尔·霍桑1850年创作的《红字》以殖民时期波士顿为舞台,用239页的篇幅撕开清教徒社会的道德假面。这部被称作"美国文学开山之作"的小说,通过海丝特·白兰佩戴红字"A"(通奸)的遭遇,...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 爱阅读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一、书籍基本信息:改变世界的新闻实验室 《总统班底》是卡尔·伯恩斯坦与鲍勃·伍德沃德合著的调查新闻巅峰之作,1974年出版后引发全球舆论海啸,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这部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悬疑剧"的作品,不仅斩获普利策奖...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 爱阅读

《基督教并不神秘》:在理性的祭坛上执火把的托兰德,用逻辑拆解信仰的迷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督教并不神秘》是爱尔兰哲学家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于1696年出版的宗教哲学著作,中译本以陈启伟2008年译本(商务印书馆)最为经典,2024年新版加入周伟驰导读,豆瓣评分8...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 爱阅读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19世纪俄罗斯的道德实验室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罪与罚》以1866年圣彼得堡为舞台,通过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害放高利贷老妇人的罪案,构建了一座人性深渊的解剖台。这部45万字的巨著,用"理论-实践...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 爱阅读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一场跨越两个世纪的“经济学思想漂流记”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200页的“思想考古地图”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严复译介〈原富〉百年回眸》由经济思想史学者赖建诚撰写,2023年3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本200页的小书,以严复1901年译介亚当·斯密《国富论》(译名...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 爱阅读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历史小说作家沈砚辞于2025年8月出版,聚焦南宋末年“宋元对峙”的乱世背景,属于“历史权谋类小说”,全书480页,封面设计自带“史诗感”——深褐色底色上,用墨色线条勾勒出残破的城郭与飘摇的战旗,战旗旁隐约可见一行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