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稀豆粉:一碗豆香里的烟火与传承 │ 游曲靖
会泽稀豆粉:一碗豆香里的烟火与传承
在曲靖市会泽县,清晨的街巷总是被一种独特的香气唤醒,那是会泽稀豆粉的味道。这碗金黄的美味,宛如一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老友,承载着岁月的故事,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成为会泽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于会泽稀豆粉,有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远古时候,会泽坝子曾是一片“泽国”,九条蛟龙在此兴风作浪,淹没村庄与良田。为了拯救百姓,文昌爷爷化身卖稀豆粉的老者,在街头支起大锅煮稀豆粉。蛟龙被香气吸引,前来享用,文昌爷爷趁机掀翻大锅,将九条蛟龙镇压,那口大锅后来化作了会泽县城的胜景——金钟山。这个传说为会泽稀豆粉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让人对它的美味浮想联翩。
会泽稀豆粉之所以独具风味,离不开对食材的严苛挑选和传统工艺的精心雕琢。制作稀豆粉,首先要选用当地颗粒饱满、色泽光亮的优质豌豆。这些豌豆经过冷水长时间浸泡,吸饱水分,变得圆润饱满。接着,便是用石磨碾磨的环节,石磨缓缓转动,带着古朴的节奏,将豌豆磨成细腻的浆汁,这一步最大限度保留了豌豆的原始风味。磨好的浆汁经过细密的纱布过滤,去除杂质,沉淀一夜。次日清晨,倒掉上层带有豆腥味的水,留下沉淀的细腻浆块,加入清水,放入大铁锅中,开始漫长而关键的熬制过程。熬制时,必须用小火慢熬,同时要有专人手持长勺,顺时针不停搅动,以防糊锅。随着时间的推移,锅中的浆汁逐渐变得浓稠,色泽也愈发金黄诱人,直到浆汁挂勺成绸,一锅如流动“金箔”般的稀豆粉才算大功告成。这一锅稀豆粉,倾注了制作者的耐心与专注,每一勺都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
会泽人吃稀豆粉,讲究的是丰富多样的搭配,各种食材在碗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鲜炸的油条是必不可少的搭档,刚出锅的油条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内里柔软,切成小段后放入碗中,宛如披上了一层“金甲”。苦荞面烙制的荞丝,薄如蝉翼,金黄薄脆,带着苦荞特有的清香,像飞箭般散落碗中。再点缀上碧绿的葱碎、艳红的辣椒面、姜蒜末、花椒油,还有酱油、腐乳等调料,瞬间让这碗稀豆粉变得生动起来。若是再加入几块软糯的粳米饵块,口感层次更加丰富。一口下去,稀豆粉的细腻爽滑率先在舌尖散开,随后是油条的酥脆、荞丝的香脆、饵块的软糯,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还有调料带来的鲜香麻辣,在口腔中不断绽放,令人回味无穷。无论是作为早餐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还是在闲暇时光慰藉味蕾,会泽稀豆粉都能给人带来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在会泽,稀豆粉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当地饮食文化的核心象征。会泽县城的老街巷里,一家家稀豆粉店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清晨,阳光洒在石板路上,稀豆粉店早已热气腾腾,铜锅中稀豆粉咕嘟作响,铁锅里油浪翻滚,店主熟练地炸着油条、烙着荞丝,店内店外坐满了食客,有精神矍铄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还有活泼可爱的孩子。大家围坐在一起,端着热气腾腾的稀豆粉,边吃边聊,一句“来碗稀豆粉?”透着浓浓的邻里情,让这座小城充满了人情味。对于会泽人来说,稀豆粉是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味道,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与回忆。即使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也会心心念念这一口稀豆粉的香甜,那是家的味道,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怀的眷恋。
倘若你来到会泽,一定要在清晨走进一家稀豆粉店,找个角落坐下,点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稀豆粉,按照自己的喜好加入配料,慢慢搅拌,细细品味。感受那细腻的豆粉在舌尖上舞动,油条与荞丝带来的香脆口感,让这碗会泽稀豆粉带你领略这座小城独特的饮食文化与温暖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