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屏:从乌蒙之子到铁血抗日将领 │ 游曲靖
周建屏:从乌蒙之子到铁血抗日将领
一、乌蒙山深处的小鞋匠
1892年,云南宣威倘塘村的黄土坡上,一间茅草屋里传来婴儿的啼哭。这孩子被取名叫周宗尧,谁也没想到,这个在穷山沟里光脚玩耍的穷孩子,日后会成为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名将。
周家世代是鞋匠,父亲周培元白天挑着担子走村串寨补鞋,晚上就着油灯教儿子认字。小宗尧10岁那年,一把火烧了全家赖以生存的破屋,也烧没了他读书的希望。他咬着牙把父亲剩下的工具箱挂在脖子上,赤脚踏上滇黔古道,跟着商队去外地谋生。这段经历让他见识了人间疾苦,也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二、从新军到革命者:血与火的蜕变
1910年,18岁的周宗尧在昆明当上了清军伙夫。他利用帮厨的机会偷学军事知识,悄悄阅读《民报》。武昌起义的枪声传来时,他所在的部队被卷入辛亥革命的洪流。在攻打总督府的巷战中,他第一次端起步枪冲锋,子弹擦着耳朵飞过,却高喊着:"老子踢翻了这个吃人的旧世界!"
1927年的南昌城,已成为国民革命军军官教育团团长的朱德,一眼认出了这个当年在云南起义中拼命三郎似的小个子。当朱德递给他入党申请书时,周宗尧跪在地上重重磕了三个响头:"让我跟着党,砸碎这个吃人的旧世道!"从此,"周建屏"这个名字,开始闪耀在中国革命的星河中。
三、赣东北:血染的红土地
1929年的冬夜,周建屏带着八百残兵退守磨盘山。他裹着绷带站在悬崖边,对战士们吼道:"我们是共产党人,死了也要睁着眼看红军打回来!"这时山脚下突然亮起无数火把——原来是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前来接应。两双大手紧紧相握时,毛泽东笑道:"老周啊,你这'铁军师长'的名号,可是用血喂出来的!"
在赣东北的崇山峻岭中,周建屏用七年时间打造出一支让国民党闻风丧胆的铁军。他发明的"飞毛腿战术"让敌人疲于奔命,创造的"地雷加冷枪"战术使根据地固若金汤。当中央红军长征时,他留下的红十军团成为牵制敌军的钢铁屏障。村民至今还记得,将军常把最后一块红薯塞给老乡,自己啃着树皮行军。
四、太行山上:断肠人在天涯
1937年秋,平型关大捷后,周建屏率部在河北平原展开游击战。他拄着拐杖站在太行山顶,对警卫员说:"我们要像钉子一样扎在这里,让小鬼子寸步难行。"一次伏击战中,他为了抢救受伤战士冲回火线,弹片深深嵌入胸膛。战士们要把他抬下前线,他却拔出驳壳枪:"谁敢抬我,我毙了谁!"
在硝烟弥漫的战地医院里,军医从他身上取出十二块弹片。护士看见他在昏迷中还在喊:"冲啊!消灭鬼子!"。弥留之际,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突然像个孩子般哭泣:"娘,孩儿不孝啊......"原来多年南征北战,他从未寄过一封家书。
五、青山处处埋忠骨
周建屏牺牲的消息传来,根据地的百姓自发抬着棺木走了三天三夜。老人们记得,将军临终前反复叮嘱要把骨灰撒在太行山上。如今,在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一座青石纪念碑静静矗立。碑文上刻着:"铁血将军周建屏,毕生奋斗为工农。"
每逢清明时节,总有白发苍苍的老兵后代来到这里。他们带来云南的宣威火腿、江西的红薯干,还有山西的老陈醋——这些来自将军战斗过的地方的特产,静静诉说着永不褪色的忠诚。正如他生前所说:"什么是共产党人?就是把最后一滴血洒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