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才子陈轾:明代云南科举的璀璨星辰 │ 游曲靖
曲靖才子陈轾:明代云南科举的璀璨星辰
在曲靖老城的青石板路上,至今仍能感受到明朝时期文风鼎盛的气息。这座位于滇东的古城,曾是云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459年,一个名叫陈轾的少年,以"字用昂"的雅号,从曲靖卫的书香门第走出,踏上了改变命运的科举之路。
陈轾生于明正统年间,具体年份已不可考。他的家族在曲靖老城颇有名望,世代以诗书传家。陈轾自幼聪颖过人,五岁启蒙,七岁能诵《三字经》,十岁通读《四书》,十二岁便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曲靖老城的文脉浸润下,他不仅熟读儒家经典,还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1459年,陈轾参加云南乡试。当时云南乡试录取30名举人,陈轾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解元,也就是乡试第一名。《(万历)云南通志》记载:"陈轾,字用昂,曲靖卫人,天顺三年己卯科乡试解元。"康熙《云南志》误作"乙卯",但这一笔误丝毫不能掩盖陈轾的才华。
乡试中解元,意味着陈轾在云南全省的考生中独占鳌头。他不仅文采斐然,更以"用昂"之字彰显了他志存高远、不拘一格的个性。在曲靖老城,陈轾的才华传为佳话。每当夜深人静,曲靖老城的文人雅士们便会聚在陈家,听他讲述《论语》《孟子》中的智慧,讨论时政得失。
1463年初春,陈轾接到通知,获得了参加进士选拔的资格。与他一同赴京的,还有云南区区几位学子。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从曲靖到北京,要跋涉数千里,穿越重重山岭。陈轾与同乡学子们一路跋涉,途经贵州、湖南、湖北,最终抵达京城。
在京城,陈轾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一同参加会试。他以"用昂"的才学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赢得了众多考官的赞赏。然而,历史记录中并未提到他中进士的消息。根据1464年明天顺八年甲申科殿试金榜名录,陈轾并未进入金榜。
尽管如此,陈轾并未因此消沉。他回到曲靖老城,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在曲靖,他创办了"曲靖书院",培养了大批学子。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以致用",主张将儒家思想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一理念在当时云南地区颇为先进。
陈轾的教育成就,为曲靖乃至云南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后来成为了云南的官员和学者,将他的教育理念传承下去。在曲靖老城,至今仍流传着陈轾的教育故事:他常对学生说:"读书不为功名,而为明理;做官不为利禄,而为济世。"
陈轾的晚年,安享天伦,常与老友在曲靖老城的茶馆中品茶论道。他虽未中进士,却以自己的方式,为云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故事,成为曲靖老城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在曲靖老城的文脉中,陈轾的名字虽然不如后来的陈泰、陈瑞等名人显赫,但他的教育贡献和文化影响,却如涓涓细流,汇入了云南文化的长河。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更是一位以教育报国的仁人志士。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曲靖老城的街巷,仿佛还能听到陈轾当年在曲靖书院的琅琅书声。他的故事,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才华,不在于是否中进士,而在于能否为社会、为文化做出贡献。
陈轾的一生,正如他字中的"用昂",志存高远,虽未登科,却以教育之功,为曲靖、为云南的文化传承留下了不朽的印记。在云南科举史上,他虽不是最耀眼的明星,却是一颗不可或缺的星辰,照亮了曲靖老城的文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