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荞丝:滇东高原上的一缕乡愁滋味 │ 游曲靖
马龙荞丝:滇东高原上的一缕乡愁滋味
晨雾未散时,曲靖马龙的老街已腾起袅袅炊烟。斑驳的青石板路上,担着竹筐的农妇步履匆匆,筐里盛着新收的苦荞麦穗,沾着露水的颗粒在晨光里泛着琥珀色的微光。这方水土孕育的独特馈赠——马龙荞丝,正裹挟着山野气息,即将唤醒整座小城的味蕾记忆。
云贵高原的褶皱深处,马龙人与荞麦结缘数百载。相传古时彝家汉子在深山狩猎迷途,饥肠辘辘间发现岩缝间野生的荞麦籽实,烤熟后充饥竟意外鲜美。自此,这种耐旱作物便扎根于红壤梯田,成为世代相传的生命粮仓。每逢秋收时节,家家户户支起石磨,将金黄饱满的荞麦粒缓缓碾碎,细密的粉末簌簌落入陶盆,混着山泉水反复揉搓成柔韧的面团,这是时光沉淀的生存智慧。
真正的马龙荞丝讲究“三分手艺七分心”。清晨现磨的荞麦粉需掺入适量马铃薯淀粉,既保其筋骨又添几分绵软。老师傅们将面团置于青石案板反复摔打,直至表面泛起温润光泽,再切成匀称细丝晾晒。待日头西斜,晒场上垂落的荞丝如金色瀑布倾泻,随风轻摆间散出谷物特有的清甜。烹煮时讲究“三起三落”,沸水入锅搅动三次即刻捞起,冲凉水后的荞丝根根分明,宛若游动的银鱼。
最动人的是那碗灵魂蘸水。农家自酿的酸汤打底,小米椒碎、折耳根丁、糊辣椒面层层铺陈,浇上一勺滚烫的菜籽油“滋啦”激香。夹一筷子荞丝浸入其中,酸辣鲜香瞬间裹挟舌尖。初尝微涩的荞麦经咀嚼渐转回甘,弹牙的口感混杂着谷物粗粝的真实触感,像是踩着松针漫步山林,又似饮下一碗带着阳光味道的山泉。常有初来乍到的食客皱眉浅尝,却在第二口时眼眶发热——原来粗犷外表下藏着如此细腻悠长的余韵。
在马龙人心中,荞丝不只是果腹之物。新生儿满月宴席必有长寿荞丝寓意平安长大;腊月杀年猪时,主妇们会特意多做几簸箕分赠邻里;就连外出打拼的游子行囊里,总塞着母亲手作的干荞丝,沸水一冲便是故乡的模样。如今走进任何一家老字号餐馆,仍可见白发阿婆守着祖传配方,布满沟壑的手捏出的荞丝分量精准如秤,她说:“机器压出来的快,可少了人气儿。”
若要领略地道风味,不妨学当地人这般享用:清晨蹲在街边矮凳上,就着油条豆浆吃碗热腾腾的素荞丝;午后逛累了农贸集市,找家院坝茶馆点份凉拌荞丝配罐罐烤茶;若是深冬造访,定要试试砂锅酸汤荞丝,看着豆腐皮、黄豆芽在浓汤里翻滚,氤氲热气模糊了玻璃窗上的霜花。邻桌大爷总会热心指点:“加点腐乳进去,保管你吃完额头冒汗还想添!”
暮色四合时分登上启秀山俯瞰全城,万家灯火次第点亮。不知哪户人家窗棂飘出的荞香随风漫溢,恍惚间听见远处传来山歌调子:“荞麦开花白茫茫,妹在磨房等情郎……”这道穿越时空的家常滋味,早已化作马龙人血脉里的文化密码,任凭岁月流转,始终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