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区水城水库:滇东明珠的生态诗篇与人文交响 │ 游曲靖
麒麟区水城水库:滇东明珠的生态诗篇与人文交响
在曲靖市麒麟区的东南隅,越州镇水城水库如一块碧玉镶嵌于群山之间。这座历经岁月沉淀的水利工程,不仅承载着灌溉防洪的使命,更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活力,成为滇东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山水之间的生态秘境
碧波万顷,四季皆景的生态画卷。水城水库以19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将龙潭河的灵动与群山的雄浑融为一体。春季,库区周边山花烂漫,樱花、杜鹃沿湖岸次第绽放,形成“水映花影动,山披彩霞衣”的盛景;夏日,碧波如镜,白鹭掠过水面,垂钓者静坐岸边,构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画面;秋冬季,晨雾缭绕湖面,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呈现“水墨丹青入画来”的意境。2025年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标准,透明度达5米以上,成为众多候鸟的越冬栖息地。
地质奇观,鹰窝洞的探险之旅。距水库3公里的鹰窝洞,是户外爱好者的秘境天堂。这个垂直高度50米的天然溶洞,洞厅面积超20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地下暗河潺潺流淌。2025年新开发的徒步线路,将水库大坝、鹰窝洞与海峰湿地串联,形成“探洞-观湖-赏湿地”的复合型生态旅游带。据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该线路已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成为曲靖近郊游的新热点。
生物多样,湿地公园的生态实验室。依托水库打造的省级湿地公园,记录有维管束植物186种、鸟类93种。2025年新发现的黑颈䴙䴘繁殖群,填补了滇东地区该物种的观测空白。科研团队在此设立的生态监测站,通过智慧水务系统实时追踪水质、鸟类迁徙等数据,为珠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千年文脉的当代传承
水利丰碑,从古坝到现代工程的跨越。水城水库的前身可追溯至明代的“水城堰”,古人以竹笼卵石筑坝引水,灌溉周边农田。1996年启动的扩建工程,将这座小(一)型水库升级为中型水库,总库容增至4927万立方米。2001年竣工时,时任水利部专家称其为“西南地区土石坝建设的典范”。如今,水库大坝上的碑刻仍记录着建设者“战洪水、斗塌方”的奋斗史。
滇缅记忆,铁路遗址的历史回眸。水库南岸的滇缅铁路遗址,是抗战时期“血线工程”的见证。1942年,为阻断日军进攻,中国军队含泪炸毁已铺轨至曲靖的铁路。如今,残存的桥墩与铁轨静卧草丛,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5年新设立的遗址公园,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还原当年修路场景,让历史触手可及。
非遗活化,彝绣与水利文化的交融。周边彝族村落将传统刺绣与水利元素结合,创作出“水韵”系列非遗文创产品。2025年曲靖文博会上,彝族绣娘设计的“水库十二时辰”刺绣长卷,以针脚记录水库四季变化,获评“最佳创意奖”。村寨还推出“绣娘讲水利”研学项目,让游客在体验非遗技艺中了解治水智慧。
绿水青山的创新实践
智慧管护,河湖长制的麒麟样本。麒麟区创新实施“数字河湖”工程,在水库布设5G监测终端128个,实现水质、水位、雨量实时监测。2025年上线的“水库管家”APP,整合巡查、报警、调度功能,将问题处置效率提升60%。该模式入选水利部“2025年基层治水十大创新案例”。
产业融合,农文旅协同的共富路径。水库周边打造“一园三区”产业布局: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种植富硒水稻5000亩;西岸的文旅康养区,引入温泉酒店、中医养生馆;东岸的户外运动区,建成皮划艇基地、山地车赛道。2025年数据显示,水库综合开发带动周边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25%,户均增收超2万元。
低碳转型,绿色能源的水上实践。2025年,水库启动“水面光伏+储能”项目,在非航道区域铺设光伏板15万平方米,年发电量达2200万千瓦时,可满足4万户家庭用电。配套建设的储能电站,实现“谷电峰用”,为曲靖“光伏之都”建设提供新样本。
越州镇水城水库,这座集自然之美、历史之韵、发展之智于一体的水利明珠,正以“生态立库、文化兴库、产业强库”的战略,书写着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从碧波荡漾的湖面到深邃幽静的溶洞,从千年水利智慧到现代科技赋能,水城水库的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