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区水城水库:生态明珠与人文胜境的完美交融 │ 游曲靖
麒麟区水城水库:生态明珠与人文胜境的完美交融
从“小水库”到“生态明珠”的蜕变
水利奇迹的诞生。水城水库的扩建是曲靖市水利工程史上的里程碑。1996年启动的扩建工程历时5年(至2001年底完工),将原小(一)型水库升级为中型水库,总库容达4927万立方米,灌溉农田8.27万亩,工业供水700万立方米。这一工程不仅解决了区域农业灌溉难题,更成为曲靖市的重要备用水源地。如今,水库的防洪标准(50年一遇设计洪水、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展现了“水利工程百年计”的智慧。
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保障。水城水库不仅是麒麟区的“生态心脏”,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其径流面积覆盖190平方千米,为下游农田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同时通过工业供水支持曲靖市工业发展。近年来,随着“绿美云南”行动的推进,水库周边的生态修复工程(如2021年启动的绿美河湖计划)进一步巩固了其水源地功能,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水利工程的现代意义。水城水库的建设理念与当代生态水利工程高度契合。其设计兼顾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下游防洪,体现了“多目标开发”的前瞻性。2025年,水库所在的龙潭河流域仍被列为云南省重点生态保护区,其经验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宝贵借鉴。
鬼斧神工与生态秘境的交响
隐藏的喀斯特奇观。位于茨营镇海寨林场的鹰窝洞(又称海寨天坑),堪称水城水库的“地质瑰宝”。洞顶高达50米,洞厅宽敞,地面平整,侧向坑道蜿蜒通向洞内。徒步爱好者需穿越茂密林区,沿陡峭小路下至天坑底部,方可一睹其壮丽景象。2025年4月的徒步活动中,游客惊叹于洞内钟乳石群的奇幻形态,称其为“未被商业化的天然博物馆”。
碧波与山峦的诗意画卷。水城水库的湖面如镜,倒映着四周青山与云霞,形成“水天一色”的绝美景观。春季,湖畔的桃花与油菜花竞相绽放;秋季,层林尽染,候鸟成群。2023年,水库周边新增生态步道与观景台,游客可乘船游览,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生物栖息的天堂。水库及其周边区域是多种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据2022年调查显示,区域内记录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中华秋沙鸭,以及多种特有植物。近年来,通过禁渔政策与生态修复,库区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成为云南“生态库区”建设的典范。
历史记忆与乡村振兴的共鸣
水城村的民俗文化。水城水库所在的越州镇水城村,保留着浓厚的彝族文化传统。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村民会举行祭水仪式,祈求风调雨顺。2025年,当地政府将火把节与水库生态旅游结合,推出“火把节+徒步”主题活动,吸引数千名游客参与,推动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新兴旅游热潮。水城水库及周边区域成为云南徒步爱好者的“打卡圣地”。2025年4月1日的“猪鼻子洞+小叠水瀑布”徒步活动,吸引了17名认证领队带队的100余名参与者。活动中,游客不仅挑战了鹰窝洞的险峻步道,还探访了马龙小叠水瀑布,感受“层岩飞瀑”的震撼。此类活动的兴起,带动了当地农家乐与民宿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生态保护的社区实践。水城水库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2021年起,麒麟区水务局与村委会合作,组织村民担任“生态护林员”,负责监测水质与动植物活动。此外,通过“绿美庭院”创建行动,村民利用废弃材料打造生态景观,实现了“家门口”的环境美化。这种“政府+社区”模式,成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典范。
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生态旅游的深度开发。2025年,麒麟区计划在水城水库周边建设“生态文化公园”,整合鹰窝洞、海寨天坑等资源,打造集科普教育、户外运动、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景区。同时,引入智能导览系统与无人机监测技术,提升游客体验与生态管理效率。
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依托水城水库的调蓄能力,麒麟区正推进“智慧水务”项目,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与水质,并与下游农业灌溉系统联动,实现水资源的精准调配。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用水效率,还为干旱季节的应急供水提供了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示范。水城水库所在的麒麟区已连续多年获评“全国生态示范区”,其经验被纳入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白皮书。2025年,麒麟区计划将水城水库申报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进一步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力,为“双碳”目标贡献地方智慧。
水城水库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幅融合自然、历史与人文的生态画卷。从扩建工程的壮举到天坑秘境的探索,从民俗文化的传承到绿色发展的实践,它始终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未来,这座“生态明珠”将继续闪耀光芒,成为云南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