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叶水夫译青年近卫军》:当青春与战火碰撞,理想如何照亮废墟?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4

《叶水夫译青年近卫军》:当青春与战火碰撞,理想如何照亮废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亚历山大·法捷耶夫(苏联文学巨匠,曾任苏联作协总书记)

译者:叶水夫(中国俄苏文学翻译泰斗,1945年初译,1954年修订再版)

出版信息:2023年精装再版(ISBN9787020175994),页数604,定价128元

豆瓣评分:9.3分(超2万条评论,长期稳居苏联文学TOP榜单)

二、书籍内容:真实历史与理想主义的交响

核心事件:

1942年,乌克兰顿巴斯矿区小城克拉斯诺顿被德军占领。一群中学生以共青团员为核心,秘密成立青年近卫军,通过散发传单、刺杀叛徒、破坏运输线等方式反抗侵略者。最终因叛徒出卖,57名成员被捕牺牲,仅剩的幸存者也在解放前夕慷慨就义。

人物群像:

奥列格(16岁领袖):兼具稚气与果敢,用小雄鹰的狡黠与智慧组织行动,临刑前仍高呼让我的死像生一样纯洁

邬丽娅(百合花般的少女):以诗歌为武器,在刑场高唱战歌,背上的血色五角星成为精神图腾。

刘勃卡(“穿裙子的邱列宁”):用舞蹈迷惑敌人,用无线电传递情报,将死亡化作最后的反讽。

历史纵深:

小说以真实事件为骨架,穿插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宏大背景,展现战争中普通人的觉醒与抗争。

三、写作特点:现实主义的血性与浪漫主义的烈焰

双线叙事:

明线:青年近卫军的行动如精密齿轮,炸毁煤矿、破坏铁路、解救战友;

暗线:老布尔什维克舒尔迦的自我救赎,从轻信叛徒到以死明志,完成精神涅槃。

意象的暴力美学:

自然与暴力的对冲:开篇少女们在顿涅茨河畔摘百合,下一秒炮火撕裂天空,形成“鲜花与硝烟”的蒙太奇。

身体的符号化:邬丽娅被刺穿的血背、奥列格被折断的右臂,将肉体苦难升华为精神图腾。

语言张力:

法捷耶夫善用短句制造节奏:“炸弹爆炸——一下,两下,三下——小农舍在震颤,飞机怒吼着升空”(叶水夫译本保留俄语句式的凌厉感)。

叶水夫的翻译策略:异化处理保留俄式激情,如“青年们绷紧如琴弦的身躯”“眼睛在油灯下黑得发亮”,让中文读者感受斯拉夫式的壮烈。

四、阅读体验: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献祭

初读震撼:

翻开第一页,克拉斯诺顿的夏日牧歌骤然碎裂——炮弹撕裂天空,少女的裙摆与传单共舞。这种“美好与毁灭”的并置,让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单》红衣女孩的隐喻。

情感共振:

奥列格与母亲的对话直击泪点:“妈妈总说‘我的小鹰’,可我连幸福都没尝够就死了……但千百万人像我一样死去,我有什么可遗憾?”(P63)这哪里是战争小说?分明是写给所有理想主义者的安魂曲。

现实映照:

2022年俄乌冲突中,克拉斯诺顿再度成为前线。书中青年近卫军战斗过的矿井,如今埋葬着新世纪的亡魂。历史循环的荒诞,让这部70年前的作品陡增现实重量。

五、评价与影响力:红色经典的当代回响

文学史地位:

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称“苏联青年精神史诗”,毛泽东曾评价《毁灭》(法捷耶夫处女作)“影响全世界”。

王蒙坦言《青春万岁》的灵感直接源于本书,“那种用生命燃烧理想的冲动,是跨越时空的共鸣”。

社会意义:

集体记忆的锚点:在“躺平”“摆烂”盛行的当下,书中青年用死亡守护信仰的姿态,成为对抗虚无的强心剂。

国际共运的镜像:冷战结束后,本书一度被解构,但俄乌冲突中乌克兰民众自发重读此书,证明英雄叙事永不退场。

争议与反思:

1951年苏联官方修订版删减地下党指导不足的情节,引发英雄是否该为体制背书的论战。叶水夫1954年译本保留争议,让读者自行判断历史的复杂性。

六、金句摘录:穿透时空的精神火炬

“他们的精神翱翔在只有人类伟大的、富有创造力的精神才能达到的无限崇高境界。”(小说结尾)

“就算我才十六岁,我的生活道路这样短促却并不是我的过错……我幸福,因为我没有像蛆虫那样匍匐爬行——我在斗争。”(奥列格遗言)

“这样的国家过去站得稳,将来也能站得稳。我过去曾想,难道没有力量来对付他吗?现在我一跟你们在一起,我的精神就完全振作起来。”(少校读青年诗作)

七、为什么我们仍需读《青年近卫军》?

在这个解构崇高的时代,法捷耶夫用血与火重铸了理想主义的重量。叶水夫的译本像一柄双刃剑:既割开战争的血腥,又缝合信仰的裂痕。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刷着“二战”梗图时,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会告诉你,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键盘上的热血,而是黑暗中依然选择成为光。

“《叶水夫译青年近卫军》:当青春与战火碰撞,理想如何照亮废墟?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汉藏英社会科学大词典》:三语对照下的文明对话“金钥匙” | 爱阅读

《汉藏英社会科学大词典》:三语对照下的文明对话“金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重量级”的跨文化工具书 当45000余条术语、21卷厚重的书页、汉藏英三语对照的精密编排,与西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300余位专家六年的心血相遇,《汉藏英社会科学大词典》便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时代的预言书 1973年,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如一颗思想炸弹,在西方学术界炸开。这位哈佛教授用20万字的篇幅,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技术革命颠覆社会结构的未来图景。书中提出的"中轴原理"与"知识成为核心资源...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活成“反标签”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性”解构时代的黑色幽默史诗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创作于1994年的中篇小说,收录于“时代三部曲”之一,中文版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全书以文革时期的云南农场为背景,通过“流氓”王二与“破鞋”陈清扬的荒诞故事,拆解了时代...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爽文鼻祖”与人性教科书 1844年,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辩论报》上开启了一场持续两年的连载狂欢——这部名为《基督山伯爵》的百万字巨著,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历史幕布,讲述了一个水手从“天之骄子”沦为“政治囚徒”,再...

《基度山伯爵》:当复仇的宝藏凿穿命运的牢笼 | 爱阅读

《基度山伯爵》:当复仇的宝藏凿穿命运的牢笼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基度山伯爵》,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背景,讲述水手邓蒂斯遭人诬陷入狱十四年,化身"基度山伯爵"完成惊天复仇的传奇故事。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柄"复仇的镐头",凿开了命运的铁壁——当世界把...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 爱阅读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一、书籍基本信息:杨绛先生的“生命备忘录”,写给所有“走在人生边上”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创作的散文集(2007年出版),收录了她对生命、死亡、命运、亲情的终极思考。全书约15万字,没有宏大的...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 爱阅读

《最有意义的生活》:在碎片与永恒之间,触摸青春的呼吸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最有意义的生活》是作家许佳19岁时创作的青春小说,200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2018年再版。故事以女高中生解颐的视角展开,通过非线性叙事串联高考前后的生活碎片,展现一代青少年“乐观而气馁,勇敢而悲伤...

《竹书纪年》:被埋没的先秦史书,如何颠覆你的历史观? | 爱阅读

《竹书纪年》:被埋没的先秦史书,如何颠覆你的历史观?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从地下挖出的“历史修正案”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撰的编年体史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因西晋咸宁年间(279年)出土于汲郡古墓(今河南汲县)而得名。全书共13篇,以竹简记载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因长期埋藏地...

《紫山》:在褶皱的人心里开出一朵花 | 爱阅读

《紫山》:在褶皱的人心里开出一朵花 一、书籍基本信息:乡土中国的镜像剧场 这本书像一坛陈年高粱酒——开篇是东北乡村的粗粝泥土味,细品却藏着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复杂回甘。作者孙惠芬用"紫山"这个地理坐标搭建舞台,让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在土改、改革开放、城市化浪潮中沉浮。全书58万字,却像一部活过来的《...

《自然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密林中执火把的黑格尔,用辩证法拆解自然的灵魂密码 | 爱阅读

《自然哲学》:在绝对精神的密林中执火把的黑格尔,用辩证法拆解自然的灵魂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自然哲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于1817年出版的哲学著作,作为《哲学全书》第三部分,中译本以梁志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