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一游 > 正文内容

鸡头村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红色印记与岁月风华的交响 │ 游曲靖

15小时前游一游1

鸡头村红军团指挥部旧址红色印记与岁月风华的交响

在曲靖市马龙区鸡头村,有一处承载着重要历史记忆的地方——军团指挥部旧址。这里不仅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指挥中枢,更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风情和秀美的自然景观,历经岁月洗礼,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铁流奔涌的岁月传奇

行军路线

铁流奔涌过马龙

1935年4月,红军团如一股不可阻挡的铁流,奔腾在云岭大地之上。4月20日,他们从宜良县狗街镇出发,兵分左右两路纵队向马龙进军。左翼纵队经小渡口、马军屯等地,右翼纵队经北古城镇、龙兑村等地,在恶劣的天气和崎岖的山路上昼夜兼程。当时春雨绵绵,道路泥泞不堪,红军战士们穿着草鞋,有的甚至光着脚,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但他们士气高昂,心中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沿途国民党守军闻风丧胆,纷纷逃窜,红军于4月21日先后顺利进入马龙境内。这一路的行军,展现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也在马龙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红色足迹。

指挥部旧址

运筹帷幄定方向

军团指挥部旧址位于鸡头村的一处较为隐蔽的院落,这里青瓦白墙,虽然朴实无华,却见证了重要的历史时刻。指挥部内,简陋的桌椅、油灯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红军团的将领们在此运筹帷幄,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部署。他们分析敌情,研究行军路线,为红军顺利通过马龙、继续北上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里,曾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将领们不顾长途行军的疲惫,通宵达旦地工作,只为了革命的胜利。旧址的每一处角落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激情的年代。

历史事件

军民同心传佳话

红军在鸡头村期间,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当时,村民们对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充满了好奇和好感。红军战士们主动向村民宣传革命道理,告诉他们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村民们也纷纷为红军提供帮助,有的为红军送水送饭,有的帮助红军向导带路,还有的把自己家中仅有的粮食拿出来支援红军。有一位村民回忆道,红军来到他家时,天色已晚,战士们就在屋檐下休息,坚决不占用他的房间。临走时,战士们还把自己的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留给了他,让他深受感动。这种军民同心的故事在鸡头村广为流传,成为了一段佳话,也体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鱼水深情的时代回响

村民记忆

口述历史中的温暖

如今,当我们走进鸡头村,采访当地的老人,他们依然能清晰地讲述起当年红军在村里的点点滴滴。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回忆说,他的祖父曾经给红军送过粮食,红军战士们非常有礼貌,总是微笑着向村民们道谢。还有一位老人记得,红军在村里住了几天,离开时把村里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帮村民们挑满了水。这些口述历史,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温暖和真实,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与村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这些记忆如同珍贵的历史遗产,在村民们的口中代代相传,成为了鸡头村独特的人文财富。

文化传承

红色精神润民心

为了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鸡头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每年的红军长征纪念日,村里都会举办红色主题的文艺演出,村民们自编自演歌舞、小品等节目,讲述红军的故事,表达对红军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此外,村里还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红色文化讲座,向村民们普及红军长征的历史和红色精神的内涵。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红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成为了村民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指引。在学校里,老师们也会带领学生来到红军团指挥部旧址,开展现场教学,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传承红色基因。

民俗融合

红色元素新颜

鸡头村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巧妙地将红色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传统的节日庆典中,村民们会穿上具有红军特色的服装,表演与红军相关的节目,如红军舞、红色歌曲联唱等。在饮食文化方面,村里推出了"红军饭",用玉米、红薯等粗粮制作而成,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红军当年的艰苦生活。此外,村民们还将红军的故事融入到民间传说和谚语中,让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民俗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不仅丰富了鸡头村的文化内涵,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山水环抱的红色圣地

山水画卷

旧址周边的自然奇观

军团指挥部旧址周边环绕着秀美的山水,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远处的山峰连绵起伏,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守护着这片红色的土地。山脚下,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过,溪水叮咚作响,为旧址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祥和。溪边的草地上,野花盛开,五颜六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周边的田野里,绿油油的庄稼随风起伏,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登上附近的山顶,俯瞰整个鸡头村,旧址与周围的山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红色山水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四季变迁

不同时节的独特韵味

鸡头村的自然景观随着四季的变迁而展现出不同的韵味。春天,万物复苏,旧址周边的山坡上开满了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仿佛一片花的海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夏天,绿树成荫,溪水清澈见底,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孩子们在溪边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中。秋天,田野里一片金黄,稻谷飘香,山坡上的枫叶红得似火,与旧址的青瓦白墙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日画卷。冬天,虽然没有春天的繁花似锦,夏天的绿树成荫,秋天的硕果累累,但却有着别样的宁静与美丽,一场雪后,旧址仿佛穿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银装素裹,宛如童话世界。

生态保护

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鸡头村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将红色文化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村里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绿化荒山荒坡,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溪水和土壤的保护,禁止乱排污水和滥用农药化肥,确保水质和土壤质量。通过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鸡头村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如今,这里不仅是红色旅游的胜地,更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红色文化的魅力。

红色基因的永续流淌

文物保护

留住历史的沧桑印记

为了保护红军团指挥部旧址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马龙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旧址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加固,恢复了其历史原貌,同时对指挥部内的文物进行了收集、整理和保护,建立了专门的文物档案。在修缮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了旧址的历史痕迹和建筑特色。如今,旧址内的陈列馆里,陈列着当年红军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文件资料等,这些文物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历史,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伟大。

教育基地

红色精神的传承课堂

军团指挥部旧址作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了其教育作用。近年来,这里接待了大量的党员干部、学生和游客,成为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在基地内,通过参观旧址、聆听讲解、观看展览等形式,让人们深刻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和红色精神的内涵。许多党员干部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学生们在这里接受红色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基地还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重走红军路""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让红色精神在新一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学术研究

深挖历史的丰富内涵

为了深入挖掘红军团在马龙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活动。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实地考察、采访当事人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红军团在马龙的行军路线、战斗经历、军民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也为鸡头村的红色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这些学术研究成果还通过论文、专著、纪录片等形式向社会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军团在马龙的历史,提升了鸡头村红军团指挥部旧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旧址新的时代篇章

基础设施

打造便捷的参观环境

近年来,为了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鸡头村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拓宽了通往旧址的道路,改善了交通条件,让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到达这里。同时,建设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卫生间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的服务。在旧址周边,还修建了步行道和观景台,方便游客近距离欣赏自然景观和红色旧址的美丽风光。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提升了旧址的接待能力,也为红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开发

激活红色旅游新活力

鸡头村充分利用红军团指挥部旧址的红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红色旅游开发。推出了"重走红军长征路""红色文化体验游"等旅游产品和线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将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相结合,让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色,体验到独特的民俗文化。此外,还开发了一系列红色文化纪念品,如红军徽章、红色书籍、特色工艺品等,满足了游客的购物需求,增加了旅游收入。

融合发展

擘画多元发展新蓝图

展望未来,鸡头村将以红军团指挥部旧址为核心,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方面,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带动当地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在生态旅游方面,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打造更多的生态旅游景点,让游客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能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在文化创意方面,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开发更多具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和项目,如红色主题的动漫、游戏、影视等,让红色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通过多元融合发展,鸡头村有望成为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乡村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让红军团指挥部旧址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曲靖市马龙区鸡头村的红军团指挥部旧址,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有温暖人心的军民情谊,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人文风情。无论是追寻历史足迹的游客,还是接受红色教育的学生,亦或是热爱自然与文化的旅行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让我们走进鸡头村,走进红军团指挥部旧址,感受红色印记与岁月风华的交响,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

“鸡头村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红色印记与岁月风华的交响 │ 游曲靖” 的相关文章

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 宣威持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 游曲靖

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 宣威持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 游曲靖

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 宣威持续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尼珠河大峡谷之山高水长。晏廷勇摄 近年来,宣威市围绕“川滇黔渝节点旅游城市、滇东旅游环线明珠、‘清凉曲靖’客源承接地”目标定位,在“民族团结+文旅”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紧密牵手,不断奏响互嵌共融“交响曲”。今年上半...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 游曲靖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 游曲靖

悬崖电梯贯通民生与旅游,云南尼珠河村振兴双引擎 云南尼珠河村的悬崖电梯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工程。这项工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通设施,更是当地民生改善与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志。电梯的垂直高度达到268米,运行速度为每秒4米,承载重量为1600公斤,单程耗时约90秒至2分钟。自2019年11月动工以来,...

宣威尼珠河:带你玩转水墨普立 领略“世界之最” | 游曲靖

宣威尼珠河:带你玩转水墨普立 领略“世界之最” | 游曲靖

宣威尼珠河:带你玩转水墨普立 领略“世界之最” 这里风光旖旎,尼珠河大峡谷、农业学大寨遗址、涧水海草山等自然风光数不胜数,有“水墨普立、户外天堂”的美誉。这里神奇壮美,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世界第一高户外露地观光电梯青云电梯、世界第一悬挑玻璃观景台520观景台等独特的旅游资源星罗棋布,在中...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 游曲靖

宣威市“四坚持”打造旅游促“三交”特色品牌 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立足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发展大环境,着力在文化旅游业创新融合发展上找准发力点、寻求新突破,让“诗与远方”紧密牵手,不断奏响和合共生“交响曲”。 坚持高位推动,下好规划引领“先手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

孙西远:山高水长等你来——尼珠河大峡谷 | 游曲靖

孙西远:山高水长等你来——尼珠河大峡谷 严格意义上说,尼珠河大峡谷仅仅是指可渡河下游木东河大桥至腊龙岔河这一段,长约20千米,距北盘江第一桥1千米许,随着革香河和可渡河交汇成北盘江。就是这样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深山峡谷,随着众多高科技人文景观的落地和旅游开发的深入,瞬间变得天下闻名。 尼珠河大峡谷...

世界上最迷人地球裂缝——云南宣威尼珠河大峡谷,户外达人最爱 | 游曲靖

世界上最迷人地球裂缝——云南宣威尼珠河大峡谷,户外达人最爱 | 游曲靖

世界上最迷人地球裂缝——云南宣威尼珠河大峡谷,户外达人最爱 这里水墨天成的千仞峭壁、飞泻百米的雌雄双瀑、佛光普照的千年菩提、星罗棋布的亿万奇石、与世隔绝的桃源仙境成为世人永恒的向往。 这就是尼珠河大峡谷,一个隐藏在深山中与世隔绝的秘境,这里典型的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保留了最原始、最自然的景观。...

从“飞檐走壁”到“空中校车” 宣威市监督护航学生安全上学路 | 游曲靖

从“飞檐走壁”到“空中校车” 宣威市监督护航学生安全上学路 | 游曲靖

从“飞檐走壁”到“空中校车” 宣威市监督护航学生安全上学路 “同学们,坐缆车上学感觉怎么样?” “开心!”“安全!” 近日,曲靖宣威市纪委监委干部到普立乡官寨小学开展回访时,来自普立乡尼珠河村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说起上学的变化。 尼珠河村位于云贵交界处的大峡谷中。村里的小学生需要攀峭壁、涉河...

尼珠河大峡谷景区:探秘自然秘境的冬日之旅 | 游曲靖

尼珠河大峡谷景区:探秘自然秘境的冬日之旅 | 游曲靖

尼珠河大峡谷景区:探秘自然秘境的冬日之旅 尼珠河大峡谷,这颗隐藏在云南深山中的璀璨明珠,以其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质景观,成为了无数旅行者梦寐以求的终极目的地。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不仅蕴藏着深邃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奇特的山石,还隐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随着冬季的到来...

尼珠河大峡谷探秘:入冬5日游,美食与自然的绝美交响 | 游曲靖

尼珠河大峡谷探秘:入冬5日游,美食与自然的绝美交响 | 游曲靖

尼珠河大峡谷探秘:入冬5日游,美食与自然的绝美交响 尼珠河大峡谷,位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以其壮观的峡谷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无数游客。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隐藏着许多令人垂涎的美食。接下来,我们将为您带来一份详尽的尼珠河大峡谷入冬5日游美食攻略,让您在探寻自然奇观的同时,也能尽情品味...

尼珠河的历史 | 游曲靖

尼珠河的历史 尼珠河位于宣威北部,发源于宣威北部的得禄乡,流经得禄、倘塘、杨柳、双河、阿都、文兴、普立7个乡镇,为北盘江北部最大的支流,与南部干流拖乐河于普立的腊龙汇水形成了北盘江。尼珠河又是宣威北部的云贵两省的界河,原名“尼尔珠”河,彝语释意,尼为“牛”、尔为“大江”、珠为“有或在之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