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头村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长征烽火中的红色地标与时代新篇 │ 游曲靖
鸡头村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长征烽火中的红色地标与时代新篇
在滇东高原的褶皱里,曲靖市马龙区鸡头村静卧于青山绿水间。这座看似普通的村落,却因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驻足,成为镌刻着红色基因的精神地标。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不仅见证了长征史上关键节点的战略决策,更在新时代焕发出融合历史记忆、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独特魅力。
长征烽火中的战略支点
铁流纵横
红军长征的马龙印记
1935年4月,中央红军兵分三路进入马龙,红一军团在林彪、聂荣臻率领下,于鸡头村四合院内设立指挥部。这里不仅是红军攻克马龙县城的指挥中枢,更承载着长征途中的关键转折——军团部通过发报机与各部队保持联络,门前飘扬的红旗与岗哨成为滇东大地上不灭的革命火种。旧址内陈列的电报机残件、布满弹孔的军用地图,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军民同心
十个鸡蛋的廉洁传奇
在鸡头村,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深情化作“十个鸡蛋”的感人故事。村民杨大娘将积攒的鸡蛋送给伤员,红军战士执意留下银元,并在墙面上写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标语。如今,旧址内的廉洁文化展厅以实景还原这一场景,成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生动课堂。2024年,展厅接待省内外参观者超万人次,廉洁教育课程被纳入马龙区党纪学习教育必修内容。
烽火记忆
从战场遗址到精神殿堂
历经岁月洗礼,旧址于2021年完成保护性修缮,11个展厅系统呈现红军长征过马龙的历史脉络。从攻城战役的沙盘推演到红军标语的拓印展示,从周恩来用过的马灯到战士们缝补衣物的针线篓,每一件文物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空纽带。2025年新增的AR互动装置,让参观者可通过虚拟技术“重走长征路”,感受红军战士在鸡头村布哨的紧张氛围。
红色基因与民族交融的和鸣
石榴花开
民族团结的红色实践
鸡头村街道以旧址为依托,创新“四联互嵌”模式,将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由彝族、苗族、回族群众组成的“石榴籽”宣讲团,用民族语言讲述红军与各族同胞的故事。在丰收节、花山节等民俗活动中,各族群众身着盛装在旧址前共跳团结舞,红色文化成为凝聚民族共识的精神纽带。2024年,该模式获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案例。
艺韵流芳
非遗技艺里的红色印记
当地非遗传承人将红军故事融入刺绣、剪纸等传统技艺。苗族妇女杨秀芬创作的《红军过鸡头村》刺绣长卷,以针线勾勒出红军帮村民挑水、扫院的场景,在2025年云南省非遗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旧址旁的红色文创工坊,开发出红军主题扎染、彝族三弦等12类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80万元,让红色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薪火相传
青少年教育的红色课堂
旧址与马龙区12所中小学共建“长征精神传承基地”,开发“红军小导游”实践课程。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演绎等方式,重现红军在鸡头村的战斗生活。2025年春季,由学生自编自导的红色话剧《鸡头村的旗》在曲靖大剧院连演三场,线上直播观看量超50万人次,成为现象级红色教育案例。
红色遗址赋能乡村振兴
红色引擎
文旅融合的振兴路径
马龙区以旧址为核心,打造“长征文化体验带”,串联周边红军桥、攻城遗址等10处红色地标。2025年新开放的“重走长征路”徒步线路,全长12公里,沿途设置红军食堂、模拟战壕等体验点,让游客在行进中感受长征艰辛。线路开通首月即接待研学团队32批次,带动沿线民宿、农家乐增收超200万元。
数字赋能
智慧化保护与传播
2025年,旧址完成数字化升级,建成云南省首个县级革命遗址数字孪生平台。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游客可在线“云游”旧址,点击文物触发语音解说。短视频账号“鸡头村记忆”以“红军小哥”IP形象,用网络热梗讲述红色故事,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相关话题#鸡头村的长征密码#登上抖音热榜。
共富实践
红色资源反哺民生
旧址保护收益的20%用于周边村落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为鸡头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改造饮水管道8公里。村民张德福将自家院落改造成“红军饭庄”,推出“南瓜汤忆苦饭”“红军菜包饭”等特色餐食,年收入达15万元。在红色旅游带动下,鸡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3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85万元,实现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跨越。
从硝烟弥漫的指挥部到乡村振兴的示范点,鸡头村红一军团旧址以历史厚度、文化深度和发展温度,书写着红色资源活化利用的典范篇章。当晨曦洒向青瓦白墙的旧址,当孩子们在AR屏幕前触摸长征记忆,当各族群众在团结舞中携手共进,这座滇东村落正以红色为底色,绘就一幅新时代的精神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