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永免羊草碑:民国初年的民生碑刻与乡土记忆 │ 游曲靖
富源永免羊草碑:民国初年的民生碑刻与乡土记忆
一、历史背景:民生困局中的体恤之光
1.1困顿年代:清末民初的富源百态
碑文记载民国二年(1913年),平彝县清水营、大厦格、清水沟等村寨"民生困苦之秋",村民每年需向县署供应茅草五六百文、致会土地马王时供应羊一只。县长徐某体察民情后,裁革"相沿□规"的苛税,改由县署照市价购买,彻底解除村民负担。碑刻258字,左行直书,楷体阴刻,半圆首长方形青石质地,现保存完好,成为研究清末民国初期富源政治经济、百姓生活的实物见证。
1.2裁革细节:从"苛索之资"到"照市给价"
碑文特别强调"经手者苛索之资,不啬惜蓰",直指旧制下基层官吏的贪腐问题。改革后,县署修理围墙所需茅草"由县照市给价购买",致会所需羊只亦不再收取钱文。这种"永免"政策不仅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更斩断了基层官吏借机盘剥的链条,体现民国初期地方治理的进步性。
1.3历史定位:辛亥革命后的基层治理样本
碑刻立于1913年,恰逢云南"重九起义"后两年,是辛亥革命在基层治理中的具体实践。2011年6月,富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价值获官方认证。碑额"永免羊草碑记"六字楷体横书,碑身15行文字记录裁革始末,成为研究云南近代史、地方治理变迁的珍贵档案。
二、文化价值:碑刻中的乡土记忆与历史见证
2.1实物证据:清末民国初期的富源民生图谱
碑刻258字详实记载当年物价:"折缴铜钱五六百文",按当时米价折算,约相当于普通农户半月口粮。这种具体数据为研究民国初期基层经济提供了精确参照。碑文"值玆民生困苦之秋"的表述,与《富源县志》记载的1910-1913年旱灾、匪患叠加的历史背景形成互证。
2.2书法艺术:楷体阴刻的工艺价值
碑额"永免羊草碑记"六字楷体横书,笔力遒劲;碑身文字左行直书,每行3-21字不等,布局疏密有致。青石质地半圆首长方形,无碑座,高0.9米、宽0.6米、厚0.16米,保存完好。这种碑刻形制在滇东地区民国碑刻中具有典型性,其书法风格体现地方文人书写传统,是研究云南近代碑刻艺术的重要样本。
2.3保护现状:从田野到博物馆的传承之路
2025年3月,富源县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对包括永免羊草碑在内的137项文物进行系统记录。采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建立数字档案,确保文物安全。碑刻现位于富源县中安街道大厦格村,201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周边设置保护围栏,定期由专业人员监测石质风化情况,确保这一百年碑刻永久传承。
三、人物故事:体恤之举背后的乡土情怀
3.1县长徐某:体恤民瘼的父母官
据《平彝县志》记载,徐县长在任期间推行多项惠民政策。永免羊草碑立碑前,他多次深入村寨调研,发现"供应茅草""致会羊只"两项苛税导致村民"何堪其扰"。其"合行示禁"的果断决策,不仅减轻农民负担,更树立起"体恤而除民累"的治理典范,成为后世地方官的楷模。
3.2守碑人刘理谷:三代守护的民间传承
在永免羊草碑旁,村民刘理谷家族三代守碑人。刘理谷临终前叮嘱儿子刘本智"一定要管好将军墓",这里的"将军墓"实指与碑刻相关的历史记忆。如今,刘孟江作为第三代守碑人,定期扫墓、擦拭碑身、清理杂草。每年春节、清明,周边群众、学生自发前来祭奠,形成独特的乡土文化传承现象。
3.3王甲本将军:铁血丹心中的家乡情怀
距永免羊草碑不远的富源胜境博物馆内,陈列着王甲本将军捐资筹建清溪中学的八仙桌。这位"硬仗将军"1939年支援家乡办学近万元大洋,题词"振铎树人"。如今,清溪中学更名为富源县第一中学,年均接待参观者30万余人次。富源县将连接新旧城区的主干道命名为"立基大道",宽40米、长3.3公里,成为缅怀将军的重要载体。将军捐资建校的事迹,与永免羊草碑的体恤精神交相辉映,共同构成富源乡土记忆的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