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宗传奇将领马秀廷:从边地少年到护国名将 │ 游曲靖
师宗传奇将领马秀廷:从边地少年到护国名将
在云南师宗县的群山之间,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位将军的故事:他三岁丧父,少年从军,曾在中法战争中与法军血战,花甲之年又率部阻击叛军,保卫桑梓。他就是马秀廷,一位从滇南大地走出的民族英雄。
一、少年从军,边关磨砺
清咸丰四年(1854年),马秀廷出生在云南师宗县葵山大新村的一个回族家庭。三岁那年,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到泸西县巨木村,马秀廷随母亲过着贫苦的生活,少年时以帮人放牛为生。生活的艰辛没有压垮他,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十七八岁那年,马秀廷投军于清军吴远安部,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初入军营,他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因在一次战斗中机智勇敢,缴获敌军洋枪一支,被提拔为班长。此后,他凭借战功,先后升任哨官、管带,逐渐崭露头角。
二、抗法卫国,威震敌胆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侵略军入侵越南,妄图以越南为跳板,进犯云南。清政府应越南政府请求,派兵抗法。马秀廷奉命统领定远、镇远两军,出关援越抗法。
面对装备精良的法军,马秀廷毫不畏惧。他在战前动员时,慷慨激昂地表示:“不歼灭顽敌,誓不生还!”他与黑旗军将领刘永福并肩作战,在宣光、临洮等地与法军展开激战。他灵活运用战术,利用地形优势,多次击败法军的进攻,收复了十余州县,重创法军将领孤拔的部队。
中法战争的胜利,马秀廷功不可没。他因战功卓著,被清廷诰封为“建威将军”,成为云南历史上唯一的一品武官。
三、拥护共和,维护统一
辛亥革命爆发后,马秀廷顺应历史潮流,支持共和。他率部剪辫子、换旗帜,通电拥护云南军政府,为云南的光复和稳定立下功劳。
民国成立后,马秀廷被任命为普防殖边统领,兼第五区指挥官,负责维护滇南地区的治安和稳定。他严明军纪,不准士兵扰民,积极剿灭土匪,保护百姓安宁,深受民众爱戴。
四、护国讨袁,再建功勋
1915年,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云南率先举起护国讨袁的大旗,蔡锷、唐继尧等人组织护国军,出师北伐。
此时,袁世凯调遣广东军阀龙济光和广西军阀陆荣廷的粤桂联军,趁滇军主力北征,企图从广西进兵,直捣昆明。马秀廷临危受命,率部驻守滇桂边境,阻击敌军。
在罗平三江口,马秀廷与敌军展开激战。他利用地形优势,沉着应战,多次击退敌军的进攻。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负伤仍坚持指挥,与士兵们一起坚守阵地。经过数日激战,粤桂联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马秀廷乘胜追击,收复了丘北等地,成功阻止了敌军对云南的进攻。
此次战役的胜利,不仅保卫了云南的安全,也有力地声援了护国军的北伐。唐继尧对他大加赞赏,奖赏银数万两,并亲自授予他二等纪念章。
五、晚年岁月,心系桑梓
马秀廷晚年主政普洱,仍以严明的军纪和清廉的作风著称。他关心家乡建设,曾多次捐资修建家乡的清真寺和道路。
他为人急公好义,济困扶危。有一年,家乡遭遇灾荒,他得知后,立即汇回巨款,救济乡亲。他还特意将自己心爱的大白马放到田中,践踏庄稼,然后让村民打死,以此教育族人不得欺压百姓,要爱护乡亲。
民国十六年(1927年),马秀廷病逝,享年73岁。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在云南师宗、陆良、泸西等地,回族同胞至今仍怀念他的恩德。
六、历史丰碑,精神永存
马秀廷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从一名放牛娃成长为威震敌胆的将军,从抗法英雄到护国名将,始终秉持着爱国爱民的信念。
他的故事,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缩影;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复兴而奋斗不息。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马秀廷的名字依然熠熠生辉。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滇南大地的青山绿水之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