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9804”:一部机器三厂的铁血与柔情 │ 游曲靖
深山“9804”:一部机器三厂的铁血与柔情
山坳里的军工图腾(1965-1979)
“哈德门香烟”封存的秘密。1965年,几名军人踏勘陆良县芳华镇龙潭沟,向导接过两包“哈德门”香烟,被叮嘱“把今天的事烂在肚子里”。次年,数千军民开进深山,肩扛手凿四年,建起代号“9804”的军工厂。厂区由现役军人持枪巡逻,曾有村民翻墙窥探,未近警戒线便被扣押,经保卫科盘查数小时才获释。
山沟里的“三天一顿肉”。封闭厂区自成小社会:红砖厂房、学校、医院、电影院俱全。最令山民艳羡的是食堂——每三天供应一次荤菜,肉香飘至二里外。工人子弟穿“的确良”衬衫上学,老职工之子笑言:“以为全国食堂都该有红烧肉,进城才知是‘三线特权’。”
炮弹壳里的青春。19岁学徒李秀兰(现年近八旬)回忆:“夜班困了,枕着引信壳打盹。组长悬干辣椒于梁,谁闭眼就舔一口,辣出眼泪立刻清醒!”1971年首批炮弹引信试射成功,庆功露天电影《地道战》的枪声与靶场实弹回声交织,老工人说:“那声音,听着就是安全感!”
在时代浪潮中突围(1980-1997)
从炮弹到脸盆的嬗变。80年代军品订单锐减,工厂被迫转型。技术员扛着煤油炉、不锈钢脸盆挤绿皮火车跑全国。退休科长苦笑:“从前图纸锁保险柜,那几年图纸和干粮塞帆布包,见人就赔笑脸。”最艰难时,工人甚至拆炮弹生产线零件改装农具。
老铣床上的“技术火种”。车间里,60年代老式铣床仍在轰鸣。00后学徒王磊跟着老师傅学习操作:“它修过三次,师傅说像老黄牛,还得靠它教基本功。”技术骨干杜红明带班26年,将炮弹液压技术移植到烟叶设备,徒弟包揽省级技能大奖,被誉“机修班宝藏”。
搬迁时的一把乡土。1997年整体迁往曲靖市区。老职工李建国回忆:“老师傅抱着机床合影,有人偷装一把龙潭沟的土——说‘要护厂的魂’。”门卫老郑抚摩卸下的“国营”铜牌泪流满面:“我站岗34年,它退伍,我也该退休了。”
锈迹中的新翅膀(1997至今)
“把不可能车成螺丝”。新厂区引入80台数控设备,却保留军工血脉。年轻设计师笑言:“爷爷造引信,爸爸做烟机,我设计智能机床——厂子给的不是铁饭碗,是把‘不可能’车成螺丝的本事。”其研发的“水下烟雾定位筒”等10余项专利,应用于国防工程。
咖啡馆里的机器轰鸣。2024年,芳华镇老厂区启动改造:红砖墙“安全生产”标语旁将建军工主题咖啡馆,防空洞变身沉浸剧场。民宿老板张大姐畅想:“游客吃‘三线食堂’怀旧餐,住职工宿舍客栈,听老兵讲站岗遇狼的故事。”
“云南造”飞向湄公河。2025年,企业携手老挝国防部建技术服务中心,首批12名老挝学员随“李奶奶”徒弟学造引信。民品线则将铁路缓冲器技术移植中老高铁,让“云南造”在蕉林佛塔间奔驰。80岁的李秀兰摸着旧厂区青石板喃喃:“当年我磕掉半颗牙的地方,如今要带我去更远喽。”
锈迹斑驳的铣床边,老师傅用棉纱擦拭刀头,00后学徒用平板调试机械臂。山风拂过老厂区的梧桐树,新枝已高过残破的语录墙。当西班牙客户为王师傅切碳片的“Chinese KungFu”惊呼,当《夜空中最亮的星》在当年试弹的桉树林响起——这座代号9804的深山堡垒,终在时代齿轮中淬炼出新质:它把钢铁磨成光,也把自己磨成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