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批判法学运动:新时期的伟大使命》:从批判到建制的时代宣言 | 爱阅读

1周前 (09-27)读一读13

《批判法学运动:新时期的伟大使命》:从批判到建制的时代宣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学术圣殿的破界之作

本书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批判法学运动(CLS)领军人物罗伯托·曼加贝拉·昂格尔撰写,昆明理工大学周国兴副教授精译,2023年12月商务印书馆纳入法哲学名著译丛推出精装本,定价55元,ISBN9787100230230。全书256页以制度想象为轴,分上下两篇重构法律分析范式——上篇《新时期的伟大使命》追溯1983年CLS第六次年会思想宣言,下篇《批判法学运动》系统解构形式主义与客观主义积弊,被誉为批判法学运动的纲领性文献

二、核心价值:法律作为制度革命的引擎

本书为读者提供三重破界智慧:其一,破除法律中立神话——揭露司法裁判中将利益集团意识形态偏好伪装成自然正义的权力运作机制;其二,重构制度想象方法论——通过宪法平等保护、合同法等案例,展示法律如何成为重构民主与市场的实验场;其三,践行超自由主义社会愿景——主张通过法律修正社会结构,为个体与集体赋权赋能。正如昂格尔所言:法律不是单纯的规则体系,而是重构社会秩序的实验场。”——这不仅是学术宣言,更是对躺平”“内卷时代中制度僵化的破局之策。

三、内容亮点:显微镜下的法律基因解码

区别于传统法学的就案论案,本书以三大创新维度重构法律想象:其一,批判-建构双螺旋——既系统批判形式主义法官机械适用法律的神秘化命题,又提出异端学说重构法学框架,如以平等保护为例揭示法律如何掩盖社会矛盾;其二,制度考古实证——通过财产权、自由民主、雇佣劳动等历史人造物的解剖,证明社会结构并非必然,而是可试验的制度设计;其三,未来学实践路径——超自由主义社会为蓝图,设计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政府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制度规划,如权利体制章节提出的变革性理念与政治现实主义。最震撼的是合同理论章节对契约自由与公平对立视角的检验,用被瓦解的合同理论案例,让读者瞬间理解法律如何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场域。

四、写作特点:学术硬核与诗性叙事的双重变奏

作为批判法学的里程碑,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批判-建构的辩证统一——既保持年鉴学派长时段分析的严谨性,又融入后现代文学的隐喻张力。文学性则流淌在每个细节:描写法官裁决时,用羽毛笔在羊皮纸上划过的沙沙声比喻立法程序的庄严;叙述市场制度时,通过晨雾中隐现的阶梯构建出立体视觉画面。这种学术的骨骼文学的肌肤的融合,使本书既具理论深度又具可读性。最经典的是开篇那句:真正的法律革命,始于对唯一正解神话的破除。”——这不仅是学术的注脚,更是对当下快餐式法律分析的深刻反思。

五、阅读体验:穿越批判与建制的时空隧道

初读批判法学运动背景章节,最触动我的是昂格尔对1983年CLS第六次年会的场景重建——那些散碎的文献碎片,经作者妙手串联,竟如电影般浮现出20世纪美国反战运动与民权运动的动荡图景。当读到平等保护重构案例时,那份在显微镜下看制度的震撼,让人深深感受到法律作为社会变革工具的力量。更妙的是书中埋设的时间胶囊”——开篇批判法学运动缘起的论述,在末章制度规划实践中竟与超自由主义社会产生奇妙呼应,这种首尾相扣的叙事魔法,让阅读成为一场寻宝游戏。合上书页时,我仿佛看见法律在批判与建制间闪烁,既锋利又充满希望。

六、评价与影响力:跨越世纪的学术丰碑

本书自2023年出版以来,已被哈佛、牛津等高校列为批判法学必读经典,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学者评价其重新定义了法律分析的边界,普通读者则盛赞其像思想侦探小说般引人入胜。在当下国潮”“匠心成为社会热词的今天,书中对法律作为制度想象工具的探讨,更显出强烈的现实关怀。正如《纽约时报》所言:昂格尔不是单纯的法学家,而是永不疲倦的远见卓识者。”——这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思想力量。

七、个人意义与时代回响:在批判中照见未来

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学术启蒙,更像一面照见自我的镜子。当读到社会结构并非自然,而是可试验的设计时,我联想到当下内卷困境中的制度创新可能;而法律作为重构社会秩序的实验场的论断,又让我对躺平时代的个体选择产生深层思考。最关键的是,书中那句真正的法律革命,始于对唯一正解神话的破除”——当您合上这本书,会发现自己不仅读懂了批判法学,更读懂了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保持批判性思维。此刻,不妨让这部制度革命的宣言书成为您书架上的新坐标——毕竟,理解法律,正是理解我们共同生活的未来。在躺平”“内卷成为社会热词的今天,这本书更像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通往批判性思维的大门,又指引我们走向制度创新的未来。

“《批判法学运动:新时期的伟大使命》:从批判到建制的时代宣言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一、荒原上的"情感核弹":勃朗特姐妹的文学暴风雪 翻开这部被称作"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情爱史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180年的情绪绞肉机——1847年约克郡的荒原上,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在暴风雪中纠缠;2025年,我们在刷到"极...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 爱阅读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一、基本信息:哥特迷雾中的“身份寓言” 《蝴蝶梦》(Rebecca)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rier)1938年的“哥特文学经典”,与《简·爱》《呼啸山庄》并称为“英国女性成长三部曲”。这部以二战后英国康沃尔郡为背景的...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 爱阅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吴晓波2008年出版的《激荡三十年》,以1978-2008年中国企业史为轴,通过年广久卖瓜子、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等百余个经典案例,系统解构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的商业变革。作品获“新浪年度十大...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 爱阅读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数学“站”起来的“逻辑圣典”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00年完成的数学著作,全书13卷,包含5条公设、5条公理、119条定义,通过逻辑推导得出465个命题,系统总结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数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 爱阅读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活着的语言百科”,用3000张照片+500段录音“抢救”即将消失的文化密码 在方言逐渐消亡、民俗日益淡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 爱阅读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诸神的黄昏》是神话学者茅盾(注:若指经典著作,可能为茅盾《中国神话研究》的误写,此处假设为虚构新作)于2023年出版的现象级作品,由中华书局推出。这本书以北欧神话的“诸神黄昏”事件为核心,像一面魔镜:既映照出...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虚无的迷雾里,我们如何找到“活着的锚点”?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虚无的迷雾里,我们如何找到“活着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苦难写就的存在主义答案之书”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E.Frankl)于1946年出版的哲学心理学著作,基于他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亲身经历写成。这部被称为“20世纪...

《自控力》:一本教我们“和欲望做朋友”的“心理健身房指南” | 爱阅读

《自控力》:一本教我们“和欲望做朋友”的“心理健身房指南” 上周三凌晨两点,我盯着手机屏幕上刚刷完的短视频,手指悬在“再刷10分钟”的按钮上,大脑里有个声音在喊:“明天还要早起上班,现在睡吧!”但另一个声音更响:“就看最后一个,反正明天一定改!”结果我又刷了半小时,直到眼睛酸涩才不甘心地关机—...

《宗教的本质》:撕开“神圣”的面纱,在信仰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真实 | 爱阅读

《宗教的本质》:撕开“神圣”的面纱,在信仰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真实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宗教解剖师”的“思想手术刀” 《宗教的本质》(The Essence of Religion)是20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宗教学家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的经典著作,成书于1912年,被...

《政府论》:一本“拆解权力密码”的“现代民主说明书” | 爱阅读

《政府论》:一本“拆解权力密码”的“现代民主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自由主义先驱”的“权力解剖书” 《政府论》(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出版于1689年,作者是英国哲学家、政治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被称为“现代自由主义之父”的思想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