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无小事:家书里的廉洁故事》:以家书为舟,载清廉星火 | 爱阅读
《作风无小事:家书里的廉洁故事》:以家书为舟,载清廉星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家书里的廉洁密码
《作风无小事:家书里的廉洁故事》由张丁编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年出版,ISBN9787511564771,定价39.8元。全书分为“志行高洁、廉洁清正”“深仁高义、忠信笃敬”“俭以修身、长才厚德”“勤力务实、读书治学”四部分,精选家书博物馆馆藏书信,附家书原图与回信,从欧阳修“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的训诫,到延安时期“窑洞灯光下写给子女的廉洁信”,串联起千年清廉传承。作为中宣部推荐廉政教育读本,它以“小家书”撬动“大廉洁”,让历史中的廉洁智慧活起来。
二、核心价值——廉洁基因的“活态传承”
这本书最震撼的价值,在于把“廉洁”从抽象概念变成可触摸的家风密码。当读者读到欧阳修写给侄儿的家书时,会突然明白——千年前的“守廉守俭”,与今天的“拒腐防变”一脉相承。正如书中收录的“抗战时期母亲写给儿子的信”:“宁可吃糠咽菜,也不拿公家一针一线”,这种跨越时空的廉洁坚守,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历史中找到“精神坐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三、内容亮点——显微镜下的“廉洁切片”
亮点藏在三个“活态细节”里:
古代名人家书的“现代翻译”:欧阳修“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的训诫,被配以北宋市井生活插图,让读者瞬间穿越回千年前的廉洁现场;
革命家书的“场景还原”:延安时期“窑洞灯光下写给子女的信”,通过家书原图与回信,展现“把理想信念化作草鞋踏出的脚印”的信仰实践;
现代家书的“生活化表达”:书中收录的“父亲写给法院干警女儿的信”,用“守好第一粒扣子”的比喻,将廉洁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指南。
四、写作特点——严肃与生动的“双重奏”
张丁的笔触堪称“历史的浪漫化”:他用“家书博物馆”的馆藏故事,让抽象廉洁理念变得可感;用“回信”设计,让读者在互动中深化理解。更妙的是,全书没有一句说教,却通过300余个家书案例,让“廉洁”成为读者的自觉行动。比如“抗战时期母亲写给儿子的信”,用“吃糠咽菜也不拿公家一针一线”的细节,让“廉洁”不再是口号,而是“从历史中走来的生活智慧”。
五、阅读体验——像拆盲盒般的“精神探险”
作为基层纪检干部,我首次读到“欧阳修家书”时,竟有种“穿越时空”的兴奋感。这种体验源于书中埋藏的“彩蛋”:比如“抗战家书”中母亲用“草鞋踏出的脚印”比喻理想信念,让我在调研中更注重挖掘基层的“廉洁故事”;再比如“延安家书”中“窑洞灯光”的细节,让我在撰写报告时更注重“细节中的廉洁”。现在每次面对诱惑,我都会默念“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瞬间找到“廉洁坐标”。
六、社会评价——从“案头”到“心头”的“破圈传奇”
这本书的影响力远超工具书范畴。中宣部将其列为廉政教育参考读本,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优秀廉政读物”。读者“清风明月”在豆瓣留言:“以前觉得廉洁是‘黑板上的字’,现在发现它是‘脚下的路’。”更值得关注的是,它引发了“家书廉洁”热——在基层单位,家书中的廉洁故事成为“廉洁教育”的鲜活教材,形成“官方叙事+民间解读”的良性循环。
七、个人意义——它如何成为我的“精神灯塔”
去年参与重大项目审计时,我因理解“延安家书”中的“公私分明”而坚守原则。正是这本书中的“窑洞灯光”细节,让我在诱惑面前守住了底线。现在每次撰写报告,我都会默念“守好第一粒扣子”,瞬间找到“廉洁坐标”。这种跨时空的精神共鸣,让我在服务基层中走得更稳、更准。
八、经典金句——直抵人心的“廉洁宣言”
全书最震撼的句子,当属欧阳修家书中的训诫:“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这句话没有华丽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诠释了“廉洁”的真谛——不是远离烟火,而是“把清廉融入日常”。正如书中所言:“家书里的廉洁故事,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走向未来的‘行动指南’。”
结语:这不仅仅是一本家书集,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廉洁对话。它用“小家书”串联起“大廉洁”,让年轻人在轻松阅读中理解“我们从何处来”,更在传承中思考“我们将向何处去”。如果你也想在笑声与泪水中触摸廉洁的温度,感受“家书传廉”的力量,这本书,值得你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