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简帛中的儒家密码与思想史的破译之旅 | 爱阅读
《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简帛中的儒家密码与思想史的破译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撰写,2009年首版于三联书店,2025年北大出版社推出增订本。作为简帛研究领域的里程碑著作,它以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为核心史料,重构了从孔子到孟子的儒学思想谱系。其核心价值在于破解了“思孟五行说”的千年谜题——通过竹简《五行》与帛书《五行》的对比,揭示子思学派“仁义礼智圣”五德说的心性论演变脉络,证实了荀子所批判的“五行”实为思孟学派的道德哲学体系,而非阴阳五行术数。正如书中引用孟子“金声玉振”之喻:“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将抽象思想具象化为礼乐交响的哲思图景。
二、内容亮点与学术突破
书中堪称“学术侦探”的细节比比皆是。例如,竹简本《五行》仅存经文而无帛书的“说”部,经文以“圣智”为核心,将“见而知之”对应“智”、“闻而知之”对应“圣”,形成认知与德性的双重维度;而帛书《五行》新增“说”部后,却将“圣智”替换为“仁义”,提出“仁义,礼乐之所由生也”的命题,暗示孟子后学对子思学说的伦理化改造。这种文本变异被形象地比作“思想的化石化过程”——竹简如琥珀封存了先秦儒学的原生形态,帛书则如地层叠加了后世的诠释痕迹。更妙的是,陈来通过“五行”次序的微调(竹简为仁、义、礼、智、圣,帛书改为仁、智、礼、义、圣),揭示思孟学派从“圣智中心”到“仁义优先”的理论转向,恰似用考古铲拨开历史尘埃,让千年前的思想辩论重见天日。
三、阅读体验与个人触动
初读此书,仿佛随陈来先生穿越楚地竹简的烟雨与马王堆帛书的幽光。当读到“能进端,能充端,则为君子耳矣”时,竟生出莫名的亲切感——这不就是《孟子》“四端扩而充之”的先声吗?书中对“慎独”概念的考辨更令我拍案:郭店简《五行》“慎其独也”与《大学》《中庸》的“慎独”形成跨时空呼应,让人顿悟早期儒家“反求诸己”的修行密码。这种发现带来的震撼,恰如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的畅然,又似《周易》“穷则变,变则通”的哲思在纸页间流转。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对“聪明圣智”的辨析——从《尚书》“睿作圣”到竹简“见而知之,智也;闻而知之,圣也”,竟与当下AI时代“数据智能”与“价值智慧”的争论形成奇妙互文,让人感叹古典智慧对现代问题的超前洞察。
四、社会评价与影响力
此书自问世以来,被李学勤、饶宗颐等学界泰斗奉为“简帛研究的定海神针”。国际儒联理事长陈来凭借此书,将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熔于一炉,开创了“思想史考古”的新范式。其学术影响辐射至哈佛、剑桥等海外学府,成为研究中国哲学的必读文献。更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对“仁义优先”的论证,恰与当下“德性优先于功利”的社会思潮形成共振。正如书中所言:“仁覆四海,义襄天下”,在工具理性泛滥的今天,这种对道德本体的坚守,不正是对“内卷”“躺平”等时代症候的古典解药吗?
五、结语:一场穿越千年的思想对话
合上书卷,窗外秋雨正淅沥,而脑海中却浮现出竹简与帛书在暗室中熠熠生辉的幻象。陈来先生以简帛为舟,载我们穿越思想的江海,既见子思“圣智”的波涛,又睹孟子“仁义”的航标。这或许就是学术著作的最高境界——它不仅是知识的矿藏,更是思想的火种,在某个静夜突然点燃你心中的“五行”之火,让你在“金声玉振”的余韵中,与古人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盛宴。此刻方悟,最好的书评,不过是让读者听见竹帛间未尽的私语,看见思想史中不灭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