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45位教师的写作体验》:45位教育者笔下的写作觉醒课 | 爱阅读
《谈写作:45位教师的写作体验》:45位教育者笔下的写作觉醒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专业权威与时代温度并存
本书由《中国教师报》资深记者宋鸽、刘亚文编著,江西教育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入选2025中国教师报年度“十本书”提名榜单。作为教育写作领域的“破圈之作”,它不仅汇聚李镇西、王开东、张祖庆等45位一线名师、大学教授、学科教师的真实写作经验,更以国家级教育媒体的敏锐视角,破解教师写作“不敢写、不会写、坚持不了”的三大痛点。
二、内容亮点:从“珍珠散落”到“珍珠塔”的蜕变智慧
书中以“一人一体验,一人一分享”为核,用45个鲜活案例重构教育写作的底层逻辑。如数学名师华应龙提出的“写作简单到只需打开电脑”,实则暗含“写我所做,做我所写”的实践哲学;特级教师王维审独创“忆-梳-构-叙”四字心法——每晚10分钟回忆教学片段,筛选典型案例,重构叙事框架,最终写成有温度的教育故事。更颠覆传统认知的是,书中指出“写作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科学教师用实验日志记录学生思维火花,心理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提炼教育规律,体育教师用训练日志沉淀专业智慧,真正实现“人人皆可成为教育写作者”。
三、写作特点:对话感与专业性的完美平衡
全书采用访谈体结构,避免空泛说教。每个篇章以具体教学场景切入,如郭文红老师记录一年级孩子玩耍时主动为同伴开脱的纯真瞬间,吴增强老师分享每天6点起床写作的“生物钟法则”,王开东坚持公众号日更7年的“碎片化写作术”。这些细节如同一面面镜子,让读者在“原来高手也有写作焦虑”的共鸣中,找到可复制的成长路径。
四、阅读体验:一场治愈系的专业成长之旅
初读时,你会被书中“写作恐惧是座假山”的隐喻击中——张祖庆老师直言“你写下的每个字都是你自己”,李镇西老师则用“故事不典型、叙事不生动”的痛点诊断,让读者直面自身写作短板。但继续深入,会发现这些“痛点”恰恰是成长的支点:夏晓磊老师从“朋友圈碎片记录”起步,最终实现写作自由;姚姝君老师用30天完成从投稿到发表的突破。这种“先动笔后完善”的理念,让阅读过程充满行动召唤力。
五、核心价值:撬动专业成长的隐形支点
本书揭示的教育写作本质,是连接教学实践与教育理想的桥梁。正如叶圣陶所言“思想依傍语言”,教师通过写作将零散经验整合为系统认知,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反思型教师”的跃升。王维审老师提出的“活在当下”与“追求诗和远方”双重人生维度,更让写作成为教师突破职业瓶颈、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路径。
六、社会评价与影响力:教育界的“写作觉醒运动”
本书自出版以来引发强烈反响。罗俊老师评价其为“精神食粮”,认为“封面那句‘人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教育写作者’如清泉般流淌进焦虑的心田”。新书发布会现场,百余位教育同人齐聚山东临沂,共同探讨“写作时间从哪来”“如何投稿”等真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书中探讨的“不评职称也要写文章吗”“写作与学生写作的关系”等议题,直击当前教育热点,成为教师群体热议的“破圈话题”。
七、个人意义:一场与自己的深度对话
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写作指南,更是教育人生的启示录。张祖庆老师那句“我写文章,文章写我”的哲思,让我在记录课堂瞬间时,重新发现教育的温度;王木春老师“走向真实写作”的呼吁,让我学会倾听内心声音。当读到“写作不是任务,而是表达教育情感的方式”时,我突然明白:那些曾经被忽视的教学日常,正是最珍贵的教育矿藏。
八、金句分享:直抵人心的教育写作箴言
“写作于教师,宛如一座桥,连接着教学实践与教育理想。”——这不仅是本书的精髓,更是对教育写作最诗意的诠释。而王维审老师那句“写作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功成名就,而是过好自己的教育人生”,则道破了教育写作最本真的价值——不是追求名利,而是用文字雕刻教育人生,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没有提供“写作速成秘籍”,却用45位教师的真实故事,编织成一张“写作觉醒”的网。它不承诺让你成为名师,但会让你在写作中重新认识教育、认识自己。正如书中那句“你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你自己”——这或许就是教育写作最动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