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18堂财商课》:从课堂故事到人生财富的启蒙之旅 | 爱阅读
《给孩子的18堂财商课》:从课堂故事到人生财富的启蒙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25年出版,定价49.8元,是《富小孩与穷小孩》的第二版升级之作。作者郝哥以18堂互动式财商课为框架,新增边际效应、通胀、沉没成本等12个财经思维概念,构建起覆盖青少年财商提升全维度的知识体系。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课堂场景+生活案例+课后实践”的三维设计,让8-16岁孩子从“货币起源”到“投资逻辑”逐步建立系统化财富认知,正如书中金句所言:“有富脑袋,才有富口袋”。
二、内容亮点:课堂里的“财富密码”解密
郝哥的笔法堪称“财商界的魔术师”:在“货币课”中,他用“蛋黄酥换苹果”的课堂辩论,让孩子们秒懂以物易物的局限与货币的发明意义——当同学莹莹担心“苹果会坏掉”时,老师点破“货币能跨越时间储存价值”的真相,这种“从痛点切入”的设计让抽象概念瞬间具象化。更妙的是“稀缺课”的钻石与鸡蛋实验:通过“为什么钻石贵过鸡蛋”的讨论,揭示“需求强度决定价格”的底层逻辑。全书每课均设“思维陷阱”环节,如“锚定效应”课中,用商场“原价999现价199”的促销案例,让孩子亲自拆解“价格锚点”的心理操控术,这种“带着问题找答案”的互动设计,让学习过程像侦探游戏般充满张力。
三、写作特点:生活化叙事与科学思维的“双螺旋”
全书采用“课堂情景剧+课后实践”的复合结构:前半部分通过旭凯老师与安琪、少安等同学的对话,还原真实课堂场景,如“通胀课”中,用“存钱罐里的钱变毛了”的生活案例,让孩子们直观理解“钱存着反而变穷”的悖论;后半部分则通过“金鹅账户”“三部分钱法则”等工具,引导孩子将知识转化为行动。装帧设计同样充满巧思——每课配“思维导图”插页,用漫画形式梳理知识脉络,课后练习题则设计成“财富侦探任务卡”,如“记录一周消费并标注‘需求’与‘欲望’”,让学习从书本延伸到生活。
四、评价与影响力:从亲子共读到教育界的“破圈密码”
银行界资深讲师吴家德评价:“这本书解决了财商教育最大的痛点——如何让孩子主动思考而非被动说教。”在小红书等平台,家长们晒出孩子用书中方法制定的“零花钱计划”,甚至有孩子用“产权课”学到的知识,与父母辩论“压岁钱归属权”。在“内卷”与“躺平”交织的当下,本书更成为“反焦虑”的利器——正如郝哥在序言中所写:“财商不是教孩子‘赚更多钱’,而是让他们学会‘用更聪明的方式生活’。”这种理念与当前社会对“素质教育”“终身学习”的呼吁高度契合,出版仅半年即获“年度亲子共读书单”推荐。
五、个人体验与社会共鸣
初读时,我曾担心“财商课”会变成“说教课”,但当9岁的儿子用“沉没成本”理论劝我“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时,我彻底折服。最触动我的是“习惯课”中的“微小累积”理念:书中用“每天存5元”的案例说明,看似微小的坚持能汇聚成巨大的财富。这让我想起疫情期间,那些用“存钱罐挑战”教会孩子珍惜资源、规划未来的家庭——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财商,是让孩子从小明白‘选择’比‘拥有’更重要。”它让我想起那些在社区教老人用手机支付的志愿者——财商教育从不是“算计”,而是“用智慧连接世界”。
结语:
《给孩子的18堂财商课》不是“理财手册”,而是一场“思维启蒙的冒险”。它用18堂生动的课,让孩子在笑声中学会“看透价格背后的逻辑”“在消费主义浪潮中保持清醒”。正如郝哥在后记中所写:“最好的财富教育,是让孩子学会‘用头脑生活’。”这,或许就是它出版即成为“现象级亲子读物”的终极秘密——它不提供“致富捷径”,却让孩子在“拆解财富密码”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