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叶水夫译青年近卫军》:当青春与战火碰撞,理想如何照亮废墟? | 爱阅读

2周前 (09-23)读一读12

《叶水夫译青年近卫军》:当青春与战火碰撞,理想如何照亮废墟?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亚历山大·法捷耶夫(苏联文学巨匠,曾任苏联作协总书记)

译者:叶水夫(中国俄苏文学翻译泰斗,1945年初译,1954年修订再版)

出版信息:2023年精装再版(ISBN9787020175994),页数604,定价128元

豆瓣评分:9.3分(超2万条评论,长期稳居苏联文学TOP榜单)

二、书籍内容:真实历史与理想主义的交响

核心事件:

1942年,乌克兰顿巴斯矿区小城克拉斯诺顿被德军占领。一群中学生以共青团员为核心,秘密成立青年近卫军,通过散发传单、刺杀叛徒、破坏运输线等方式反抗侵略者。最终因叛徒出卖,57名成员被捕牺牲,仅剩的幸存者也在解放前夕慷慨就义。

人物群像:

奥列格(16岁领袖):兼具稚气与果敢,用小雄鹰的狡黠与智慧组织行动,临刑前仍高呼让我的死像生一样纯洁

邬丽娅(百合花般的少女):以诗歌为武器,在刑场高唱战歌,背上的血色五角星成为精神图腾。

刘勃卡(“穿裙子的邱列宁”):用舞蹈迷惑敌人,用无线电传递情报,将死亡化作最后的反讽。

历史纵深:

小说以真实事件为骨架,穿插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宏大背景,展现战争中普通人的觉醒与抗争。

三、写作特点:现实主义的血性与浪漫主义的烈焰

双线叙事:

明线:青年近卫军的行动如精密齿轮,炸毁煤矿、破坏铁路、解救战友;

暗线:老布尔什维克舒尔迦的自我救赎,从轻信叛徒到以死明志,完成精神涅槃。

意象的暴力美学:

自然与暴力的对冲:开篇少女们在顿涅茨河畔摘百合,下一秒炮火撕裂天空,形成“鲜花与硝烟”的蒙太奇。

身体的符号化:邬丽娅被刺穿的血背、奥列格被折断的右臂,将肉体苦难升华为精神图腾。

语言张力:

法捷耶夫善用短句制造节奏:“炸弹爆炸——一下,两下,三下——小农舍在震颤,飞机怒吼着升空”(叶水夫译本保留俄语句式的凌厉感)。

叶水夫的翻译策略:异化处理保留俄式激情,如“青年们绷紧如琴弦的身躯”“眼睛在油灯下黑得发亮”,让中文读者感受斯拉夫式的壮烈。

四、阅读体验: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献祭

初读震撼:

翻开第一页,克拉斯诺顿的夏日牧歌骤然碎裂——炮弹撕裂天空,少女的裙摆与传单共舞。这种“美好与毁灭”的并置,让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单》红衣女孩的隐喻。

情感共振:

奥列格与母亲的对话直击泪点:“妈妈总说‘我的小鹰’,可我连幸福都没尝够就死了……但千百万人像我一样死去,我有什么可遗憾?”(P63)这哪里是战争小说?分明是写给所有理想主义者的安魂曲。

现实映照:

2022年俄乌冲突中,克拉斯诺顿再度成为前线。书中青年近卫军战斗过的矿井,如今埋葬着新世纪的亡魂。历史循环的荒诞,让这部70年前的作品陡增现实重量。

五、评价与影响力:红色经典的当代回响

文学史地位:

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称“苏联青年精神史诗”,毛泽东曾评价《毁灭》(法捷耶夫处女作)“影响全世界”。

王蒙坦言《青春万岁》的灵感直接源于本书,“那种用生命燃烧理想的冲动,是跨越时空的共鸣”。

社会意义:

集体记忆的锚点:在“躺平”“摆烂”盛行的当下,书中青年用死亡守护信仰的姿态,成为对抗虚无的强心剂。

国际共运的镜像:冷战结束后,本书一度被解构,但俄乌冲突中乌克兰民众自发重读此书,证明英雄叙事永不退场。

争议与反思:

1951年苏联官方修订版删减地下党指导不足的情节,引发英雄是否该为体制背书的论战。叶水夫1954年译本保留争议,让读者自行判断历史的复杂性。

六、金句摘录:穿透时空的精神火炬

“他们的精神翱翔在只有人类伟大的、富有创造力的精神才能达到的无限崇高境界。”(小说结尾)

“就算我才十六岁,我的生活道路这样短促却并不是我的过错……我幸福,因为我没有像蛆虫那样匍匐爬行——我在斗争。”(奥列格遗言)

“这样的国家过去站得稳,将来也能站得稳。我过去曾想,难道没有力量来对付他吗?现在我一跟你们在一起,我的精神就完全振作起来。”(少校读青年诗作)

七、为什么我们仍需读《青年近卫军》?

在这个解构崇高的时代,法捷耶夫用血与火重铸了理想主义的重量。叶水夫的译本像一柄双刃剑:既割开战争的血腥,又缝合信仰的裂痕。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刷着“二战”梗图时,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会告诉你,真正的英雄主义不是键盘上的热血,而是黑暗中依然选择成为光。

“《叶水夫译青年近卫军》:当青春与战火碰撞,理想如何照亮废墟?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在“经史子集”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 爱阅读

《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在“经史子集”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传统文化的“标准答案库”,当代人的“精神导航仪” 《国学经典规范读本》是由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中华书局2023年出版的权威国学读本(全四册,定价298元),被《光明日报》评为“近年来最系统的国学普及读物”,...

《汉藏英社会科学大词典》:三语对照下的文明对话“金钥匙” | 爱阅读

《汉藏英社会科学大词典》:三语对照下的文明对话“金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重量级”的跨文化工具书 当45000余条术语、21卷厚重的书页、汉藏英三语对照的精密编排,与西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300余位专家六年的心血相遇,《汉藏英社会科学大词典》便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 爱阅读

《护教篇》:当信仰撞进现实的墙,古人如何为思想“打官司”? 最近翻完这本被学界朋友称为“文明对话密码本”的《护教篇》,合上书页时已是凌晨一点。窗外的路灯透过纱窗洒在封面上——烫金的“护教”二字被揉出一层暖光,像极了书中那些穿越千年的思想者,在历史的迷雾里举着火把,向我招着手说:“来看看我们当年...

《皇袍加身》:原来最狠的“帝王术”,藏在“不敢回头”的背影里 | 爱阅读

《皇袍加身》:原来最狠的“帝王术”,藏在“不敢回头”的背影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反套路”的历史权力启示录 《皇袍加身》是历史学者陈默耗时八年创作的明清史题材小说,202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也非“宫斗权谋”的猎奇演义,作者以明嘉靖朝为背景,聚焦一个从县衙小吏成...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尘埃写就的奇幻成长圣经” 《黄金罗盘》是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之作,1995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12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斩获惠特布莱德奖...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爽文鼻祖”与人性教科书 1844年,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辩论报》上开启了一场持续两年的连载狂欢——这部名为《基督山伯爵》的百万字巨著,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历史幕布,讲述了一个水手从“天之骄子”沦为“政治囚徒”,再...

《足下的恋人》:当旧鞋沾满烟火气,我读懂了“陪伴”最温暖的“爱情注脚” | 爱阅读

《足下的恋人》:当旧鞋沾满烟火气,我读懂了“陪伴”最温暖的“爱情注脚” 一、书籍基本信息:都市孤独的“治愈解药”,2024年现象级温暖文学黑马 《足下的恋人》是青年作家“晚棠”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情感志”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生活感——深棕色牛皮鞋旁散落着几片银杏叶(...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误解千年的"文明转折点" 作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史系教授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以1348年黑死病爆发为分水岭,用十二章篇幅拆解了欧洲从"神权统治"到"人文觉醒"的惊险一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 爱阅读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去年夏天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窒息感和“手机依赖症”折磨——凌晨两点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机械滑动朋友圈,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住进森林里的日子》。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沾着松脂香的木门:没有说教的“逃离都市”,没有刻意的“治愈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