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雪国》:在雪国的迷雾里,触摸“瞬间”的永恒 | 爱阅读

2周前 (09-22)读一读17

《雪国》:在雪国的迷雾里,触摸瞬间的永恒

一、基本信息:新感觉派的“物哀美学”巅峰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Yasunari Kawabata)1935-1947年的新感觉派代表作,与《古都》《千只鹤》并称为川端三部曲。这部以日本东北部雪国温泉旅馆为背景的小说,围绕作家岛村与艺伎驹子、少女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展开,用火车窗上的倒影”“三弦琴的余音”“雪落的声音等细腻意象,编织了一张虚无与永恒的情感网。常见版本为南海出版公司2021年版(叶渭渠译),书中保留了川端标志性的通感式描写意识流叙事:比如开篇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没有冗长的环境介绍,仅用隧道”“雪国”“白茫茫三个词,便将读者拽入雪国的清冷与朦胧;写驹子弹三弦琴时,琴弦的颤音像雪粒落在瓷碗上,叮咚作响,连空气都染上了松脂的香气。这种用感官写情绪,用细节造氛围的手法,让近90年的读者仍能在字里行间触摸到雪国的温度,听见心事的重量。

二、核心价值:在“虚无的迷雾”里,看见“瞬间的永恒”

当代人常陷入即时满足的陷阱:用秒赞”“打卡”“碎片快乐填满生活,却忘了美好的本质,是瞬间的专注永恒的意义,是在流逝中,依然能记住某个刻进灵魂的细节。《雪国》最珍贵的,是用岛村与驹子、叶子的三角情感,告诉我们:​​真正的不在占有,在注视;真正的永恒不在永远拥有某个瞬间,你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岛村对驹子的感情,从猎奇心疼,从逃避铭记;叶子对行男的执着,从照顾守护,从活着死亡”——他们的每一次心动,都在印证:当虚无笼罩人生,专注铭记便是对抗它的武器。

三、内容亮点:用“火车窗的倒影”串起的“物哀浮世绘”

川端的笔像一根会呼吸的绣花针,他把雪国的日常碎片,绣成了最鲜活的情感标本。比如火车上的初遇细节:岛村第一次去雪国,坐在火车靠窗的位置,对面坐着叶子。她的脸贴在玻璃上,鼻尖压出个小红点,头发被风掀起,像团黑色的云。岛村望着她,突然觉得,她的倒影比她的脸更清晰——那是一张被雪光洗过的脸,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书里写窗外的雪越下越大,玻璃上的雾气渐渐模糊了叶子的轮廓,可岛村却觉得,她的样子越来越清晰,清晰得像块刻在心里的玉。这个场景不是爱情的开始,是川端在说:​​真正的心动,不在看清对方,在某个瞬间,对方的影子,住进了你的眼睛里​​

再比如驹子的三弦琴名场面:驹子住在蚕房旁的小屋里,每晚都会弹三弦琴。琴声像雪落的声音,轻柔却绵长。岛村第一次听时,正坐在暖炉边翻书,琴弦的颤音钻进他的耳朵,像根细针,轻轻挑开了他心里的那层薄冰。后来,驹子告诉他:我弹琴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等一个人——他喜欢听我弹。书里配着一幅插画:小屋的纸门半开着,暖黄的灯光漏出来,驹子坐在蒲团上,手指拨弦,琴身的木纹里映着雪光。这个细节不是爱情的宣言,是川端在说:​​真正的等待,不在结果每一次拨弦时,我都离他更近一点​​

最让我难忘的是叶子的死亡片段:叶子在一场火灾中坠楼,她的身体像片被风吹散的银杏叶,轻轻落在雪地上。岛村冲过去抱起她,她的手还攥着半片枫叶,指甲盖泛着青。她的脸雪白雪白的,像块冰,可她的嘴角却翘着,像在笑。书里写雪还在下,落在她的睫毛上,落在她的发梢上,落在岛村的手背上——他突然觉得,叶子没有死,她只是变成了雪,落在了他的生命里。这个场景不是悲剧的煽情,是川端在说:​​真正的告别,不在消失,在某个瞬间,你已经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

四、写作密码:川端的“物哀诗学”——用“通感”写“情绪”,用“瞬间”说“永恒”

川端康成被称为物哀美学的集大成者,但他的物哀从不是无病呻吟,而在用最具体的感官,写最抽象的情绪。比如他写雪的温度:雪落在手心里,先是凉的,接着是温的,最后化成水,像眼泪。这种用触觉写情绪的手法,比任何心理描写都更有感染力;写驹子的笑声:她的笑声像风铃,清脆却带着点哑,像是被雪呛到了——可岛村觉得,这是他听过最好听的笑声。这种用比喻写真实的克制,恰恰是川端对情感的深刻理解:​​真正的美好,藏在不完美里;真正的永恒,是用感官记住的不完美​​

更妙的是川端对时间的处理:他没有用大段文字描述多年以后,而是用雪落的声音”“琴弦的颤音”“火车的汽笛间意象,让读者在此时此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书里有一段:岛村第三次来雪国时,发现驹子的房间变了——墙上多了幅雪景画,是去年他教她画的。她笑着说:我每天都看,总觉得你还在。’”这种用细节写时间的笔力,让爱情的故事超越了情节,也让读者在看岛村时,看清了自己生命里的雪国时刻

五、阅读体验:在“浮躁焦虑”夜被“叶子的倒影”击中的瞬间

我第一次读《雪国》,是工作第三年因项目失败躲在出租屋哭的那晚。我缩在床上翻到火车上的初遇章节:岛村望着叶子,突然觉得,她的倒影比她的脸更清晰——那是一张被雪光洗过的脸,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我盯着书页,突然鼻子发酸——不是因为同情叶子的孤独,而是想起自己因怕失败而隐藏的热爱,想起因想迎合世界而丢失的纯粹。但读到叶子的死亡她的眼睛闭着,睫毛上落着雪,嘴角却翘着,像在笑。岛村突然明白,她没有死,她只是变成了雪,落在了他的生命里。我突然哭了——原来,​​最珍贵的成长不是变得坚强,是在脆弱时,依然能看见美好;最动人的永恒不是永远拥有,是在失去时,终于敢承认我曾用力爱过’”​​

再读是在朋友因情感迷茫崩溃时,我陪她在咖啡馆翻到驹子的三弦琴琴弦的颤音像雪粒落在瓷碗上,叮咚作响,连空气都染上了松脂的香气。驹子笑着说:我弹琴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等一个人——他喜欢听我弹。’”朋友突然说:我也总在想,要是我再努力,是不是就能等到他?可现在才懂——‘不是等待结果,是在等待时,依然能好好生活我拍了拍她的肩:川端在书里说,瞬间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不会重来。你此刻的等待,终将成为你好好生活的理由。现在,这本书成了我的浮躁急救包”——当我在焦虑中疲惫时,翻到岛村看叶子倒影的专注;当我在迷茫中沉沦时,翻到驹子弹琴等爱的坚持;当我在自我否定中迷茫时,翻到川端对瞬间的诠释——它像一位坐在雪国温泉边的老艺人,用带着三弦琴余音的声音说:别慌,你此刻的专注,终将成为你最珍贵的永恒

六、评价与回响:跨越时代的“物哀启示录”

《雪国》的影响力,早已跳出了文学经典的范畴:它是《纽约时报》20世纪百大必读书,被《卫报》评价为用最细腻的感官,写最深刻的情感寓言;它是文学评论界的物哀美学教科书,叶渭渠在《川端康成论》中称其为瞬间与永恒最有力的诠释;它更是全球读者的心灵镜子”——豆瓣评分长期稳居8.9,有条热评特别戳心:小时候读《雪国》觉得晦涩,长大后读它才懂——原来最震撼的情感,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一样的浮躁里,做一样的专注

最后想分享的两句话: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川端康成)——这不是地理的描述,是对未知最温柔的邀请:人生的美好,往往藏在下一个瞬间

叶子在飘落,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可她的笑容,却永远留在了岛村的心里。(川端康成)——每次因失去而痛苦时,我都会读这句话,它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铭记的门。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朋友问爱情是什么时,推荐《雪国》,并在扉页写:别害怕瞬间,就像川端说的——你此刻的专注,终将成为你最珍贵的永恒毕竟,近90年的时光过去,人类对情感的探索从未停止,但《雪国》早给我们递了一把钥匙:​​人生的意义,不在活成别人眼中的完美者’”,在活成自己心里的岛村’”;真正的永恒,不在永远拥有,在在流逝中,依然能记住某个刻进灵魂的细节​​

合上书页时,我总会想起书里的一个画面:雪国的黄昏,岛村坐在暖炉边,望着窗外飘雪。驹子端来一杯热茶,茶叶在水里舒展,像朵开败的花。叶子从门外进来,发梢沾着雪,笑着说:我刚才看见一只狐狸,它的尾巴像团雪,可爱极了。岛村望着她,突然觉得,这个瞬间,比他写过的所有故事都美——因为,它真实,它温暖,它永远留在了他的生命里。

“《雪国》:在雪国的迷雾里,触摸“瞬间”的永恒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麻瓜的世界里,我们都是等待被唤醒的“魔法师” | 爱阅读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麻瓜的世界里,我们都是等待被唤醒的“魔法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猫头鹰信开启的全球童话”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英国作家J.K.罗琳(J.K.Rowling)于1997年出版的奇幻文学经典,首印仅500册,却凭借“魔法世界的极致想象”和“成长主题的普世共鸣”...

《哈利波特》:翻开这封“魔法信”,我找到了对抗世界的勇气 | 爱阅读

《哈利波特》:翻开这封“魔法信”,我找到了对抗世界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生长的童话书”,从伦敦破屋到全球文化现象 《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奇幻文学系列,1997年至2007年间陆续出版7部正文,后被改编为8部电影、舞台剧《被诅咒的孩子》,以及漫画、游戏、主题公园等多...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 爱阅读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一、基本信息:哥特迷雾中的“身份寓言” 《蝴蝶梦》(Rebecca)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rier)1938年的“哥特文学经典”,与《简·爱》《呼啸山庄》并称为“英国女性成长三部曲”。这部以二战后英国康沃尔郡为背景的...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 爱阅读

《华氏451》:当火焰成为武器,我们为何要守护“无用的知识”?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火焰写就的思想保卫战” 《华氏451》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于195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具警示意义的文学预言”,全球销量超1亿册,被译成...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人性黑暗中的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1946年出版后横扫欧美,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全球销量超3000...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一、核心价值:一本写给“困兽”的生存哲学手册 当你在职场被同事构陷、在感情中被挚爱背叛、在人生关键节点遭遇不公时,是否幻想过化身“复仇者”?大仲马用1392页的鸿篇巨制告诉你:真正的复仇不是毁灭敌人,而是在深渊中守住灵魂的完整。书中那句“人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卧底”美联储的实战手册 《极简央行课》由前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高级交易员王造撰写,2023年由格致出版社推出。作者拥有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背景,现任MonetaryMacro公司首席投资官,曾在美...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 爱阅读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危机应对者写的操作手册” 2023年末,中信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重磅经济著作——《极速应对:美国应对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作者阵容堪称“金融界复仇者联盟”: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1957年创作的中篇小说,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译者李清安。这部被博尔赫斯盛赞“将小说带回史诗源头”的作品,以热带种植园为舞台,通过隐形丈夫的视角,记录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用诗意的哲思,照亮生命的每一寸荒芜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东西方的“精神诗桥”,纪伯伦的“灵魂自白集”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是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毕生创作的散文诗合集,收录了他从1903年到1931年间的160余篇作品,涵盖《先知》《沙与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