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当传统校园“变身”未来教育实验室,这所学校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 爱阅读
《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当传统校园“变身”未来教育实验室,这所学校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拆掉教室墙”的教育改革实录,写给所有困在“标准化”里的教育者
《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由教育学者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原校长)领衔撰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这本书不是“理论说教”,而是十一学校用10年时间、投入超2亿资金、经历无数次试错后,沉淀出的“教育改革操作手册”。从“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制”到“学生自主选课、自主管理社团”,从“教师从‘教书匠’变身‘课程设计师’”到“家长从‘旁观者’成为‘教育合伙人’”,书中用300多个真实案例、200余张现场照片,还原了一所传统名校如何“自我革命”,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标杆”。
一句话推荐:如果你想看清“未来学校”长什么样,这本书就是“全景地图”;如果你想知道“教育改革如何落地”,这本书就是“施工图纸”。
二、核心价值:打破“工厂式教育”的枷锁,给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型方法论
当全社会都在讨论“双减”“AI教师”“教育内卷”时,这本书直击核心问题:传统学校像“教育工厂”——学生按年级分班、按课表上课、按标准考试,教师按教材讲课、按分数评价,最终培养出的“标准化产品”,真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需求吗?
十一学校的答案是:学校必须从“生产车间”变成“成长生态”,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中心”。书中详细拆解了转型的“四梁八柱”:
空间重构:把教室变成“学习社区”,图书馆变成“讨论中心”,走廊变成“作品展示墙”;
课程再造: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到“265门分层分类课程”,学生可以“像选大学专业一样选课”;
评价革新:用“成长档案袋”代替“成绩单”,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代替“单一打分”;
治理转型:让学生参与“学校立法会”,让家长加入“教育督导团”,让教师成立“课程研究院”。
我曾因“学生总说‘学习没意思’”而苦恼,直到读到书中这句:“当学校把‘控制学生’变成‘支持学生’,把‘灌输知识’变成‘激发兴趣’,学习就会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我们所谓的“学生厌学”,不过是教育模式与时代需求脱节的“警报声”。
三、内容亮点:用“颠覆性操作”解决“老大难问题”,每个案例都像“教育版脑洞大开”
“没有班主任的班级”:如何让“叛逆少年”变成“责任担当”?
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后,每个学生都要加入“咨询师团队”(类似“成长导师”)、“教育顾问团队”(类似“学业规划师”)和“学长团队”(类似“朋辈辅导员”)。书中有个让我拍案叫绝的案例:一个总逃课、和老师顶嘴的男生,被分配到“学长团队”后,负责带新生熟悉校园。他不仅画了详细的“校园地图”,还写了《十一生存指南》:“食堂的糖醋排骨要11:30前抢”“图书馆的懒人沙发最抢手”“遇到问题找咨询师,他们比班主任温柔多了”。后来,他成了“校园导游团团长”,还主动说:“老师,我想学设计,以后帮学校设计更酷的导视系统。”李希贵总结:“当学生从‘被管理者’变成‘管理者’,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创造’,责任意识就会自然生长。”
“学生开的咖啡馆”:如何让“课本知识”变成“生活技能”?
学校把一间闲置教室改造成“十一咖啡馆”,由学生自主运营:从市场调研、采购原料,到设计菜单、计算成本,再到招聘员工、处理客诉,全程由学生完成。有学生为了算清“一杯咖啡的利润”,翻遍了《经济学原理》;有学生为了设计“拉花图案”,自学了Photoshop;甚至有学生因为“和顾客吵架”,主动去学“沟通心理学”。后来,咖啡馆成了“跨学科学习现场”——数学老师带学生算“盈亏平衡点”,语文老师教学生写“产品文案”,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设计“品牌LOGO”。李希贵调侃:“我们没教学生‘如何开咖啡馆’,但学生在这里学会了‘如何生活’。”
“家长当‘教育督导’”:如何让“家校矛盾”变成“教育合力”?
十一学校邀请家长参与“教育督导”:随机听课、检查食堂、和教师座谈、给学生写反馈。书中有个让我笑出声的细节:一位医生妈妈在督导后写:“今天听了生物课,老师讲‘细胞分裂’时,用了‘细胞像吹气球’的比喻,但医学上‘细胞分裂’更像‘复制粘贴’,建议老师调整比喻。”后来,这位妈妈成了学校的“科学顾问”,定期来给学生讲“医学中的生物学”。李希贵说:“当家长从‘挑刺者’变成‘共建者’,从‘局外人’变成‘合伙人’,教育就不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校的‘双人舞’。”
四、写作特点:像看“教育纪录片”,既有“大场面”又有“小细节”
李希贵的文字没有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反而像在拍“教育纪录片”:他会用“教室里的课桌从‘秧田式’变成‘圆桌式’,学生从‘面朝黑板’变成‘面朝彼此’”形容空间变革,用“学生选课系统上线第一天,服务器被挤爆,技术人员连夜扩容”描写技术冲击,甚至自嘲“改革初期,我每天要接20个家长电话,解释‘为什么没有班主任’”。这种“现场感”极强的叙述,让读者仿佛置身十一学校的改革现场,跟着教师、学生、家长一起“摸爬滚打”。
书中金句频出,最戳我的一句是:“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当学校从‘控制光’变成‘提供火种’,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这句话被无数教师转发,甚至成了十一学校的“校训2.0”。
五、阅读体验:像拿到一把“教育改革的钥匙”,解开了我多年的困惑
合上书的那天,我在学校做了三件事:
把办公室的“秧田式课桌”换成“圆桌式”,让学生能“面对面讨论”;
在班上发起“课程创意大赛”,让学生设计“最想上的课”(有学生提议“用剧本杀学历史”,有学生想“在操场上教物理”);
给家长发了一封“邀请函”,请他们来“当一天教育督导”(有家长真的带了显微镜来听生物课,还指出“老师讲的细胞结构图比例不对”)。
当学生从最初的“不敢相信”到后来争相参与时,我突然懂了作者说的:“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传统中长出新芽’——当我们愿意给学生一点空间、给教师一点信任、给家长一点参与,教育就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现在,我的教室里有三个“神奇角落”:一个是“问题银行”(学生可以存任何“傻问题”,比如“为什么月亮跟着我走?”),一个是“课程创意墙”(贴满了学生设计的“奇葩课程”),还有一个是“家长智慧库”(收藏了家长提供的“职业资源”,比如医生妈妈的“手术室体验日”、工程师爸爸的“桥梁搭建课”)。这种“不完美”的改革,反而让学生更敢表达、更爱学习——原来,教育最美好的样子,就是“大家一起动手,把学校变成‘成长乐园’”。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教育圈样本”到“全国推广”的破圈效应
这本书的影响力早已突破教育圈:
官方认可:被教育部列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典型案例”,其“走班制”“选课制”“学生自治”等经验写入《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教师口碑:豆瓣评分9.3,被一线教师称为“教育改革的‘实用指南’”,有老师留言:“读完立刻改了班级座位,从‘秧田式’变成‘圆桌式’,学生讨论的声音都变大了”;
社会反响:在“双减”“教育数字化”成为热词的2024年,书中“从‘时间控制’到‘空间支持’”“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培育’”的理念,被《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引发超50万教师、家长讨论,甚至有网友评论:“这本书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个会带我们种菜、养蚕的老师——原来,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大胆创新’。”
七、为什么每个教育者都该读这本书?
在“标准化”“数据化”席卷教育的今天,《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中的“集体性保守”——当我们用“行政班”“固定课表”“统一考试”束缚学生时,是否忘记了,教育面对的从来不是“需要被管理的学生”,而是“渴望被看见的个体”?
作者用十年实践证明:学校转型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现实必需”——当我们允许学生“选课”“自治”“犯错”,允许教师“创新”“跨界”“成长”,允许家长“参与”“监督”“共建”时,学校反而能培养出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人才”。正如书中所写:“最好的教育,不是把学校变成‘完美工厂’,而是把学校变成‘成长实验室’——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能尝试、失败、再尝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密码。”
最后,用书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结尾:
“教育不是‘为未来做准备’,而是‘让未来现在就来’——当学校从‘等待改变’变成‘主动创造’,每个学生都能在今天,活出未来的样子。”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告诉学生“你可以不一样”的人,在教育的田野上,种出一片又一片“只属于未来的花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