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当传统校园“变身”未来教育实验室,这所学校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 爱阅读

2周前 (09-22)读一读17

《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当传统校园变身未来教育实验室,这所学校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拆掉教室墙”的教育改革实录,写给所有困在“标准化”里的教育者

《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由教育学者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原校长)领衔撰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这本书不是理论说教,而是十一学校用10年时间、投入超2亿资金、经历无数次试错后,沉淀出的教育改革操作手册。从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制学生自主选课、自主管理社团,从教师从教书匠变身课程设计师’”家长从旁观者成为教育合伙人’”,书中用300多个真实案例、200余张现场照片,还原了一所传统名校如何自我革命,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标杆

一句话推荐:如果你想看清未来学校长什么样,这本书就是全景地图;如果你想知道教育改革如何落地,这本书就是施工图纸

二、核心价值:打破“工厂式教育”的枷锁,给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型方法论

当全社会都在讨论双减”“AI教师”“教育内卷时,这本书直击核心问题:传统学校像教育工厂”——学生按年级分班、按课表上课、按标准考试,教师按教材讲课、按分数评价,最终培养出的标准化产品,真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需求吗?

十一学校的答案是:学校必须从生产车间变成成长生态,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中心。书中详细拆解了转型的四梁八柱

空间重构:把教室变成学习社区,图书馆变成讨论中心,走廊变成作品展示墙

课程再造: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265门分层分类课程,学生可以像选大学专业一样选课

评价革新:用成长档案袋代替成绩单,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代替单一打分

治理转型:让学生参与学校立法会,让家长加入教育督导团,让教师成立课程研究院

我曾因学生总说学习没意思’”而苦恼,直到读到书中这句:当学校把控制学生变成支持学生,把灌输知识变成激发兴趣,学习就会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我们所谓的学生厌学,不过是教育模式与时代需求脱节的警报声

三、内容亮点:用“颠覆性操作”解决“老大难问题”,每个案例都像“教育版脑洞大开”

没有班主任的班级:如何让叛逆少年变成责任担当

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后,每个学生都要加入咨询师团队(类似成长导师)、教育顾问团队(类似学业规划师)和学长团队(类似朋辈辅导员)。书中有个让我拍案叫绝的案例:一个总逃课、和老师顶嘴的男生,被分配到学长团队后,负责带新生熟悉校园。他不仅画了详细的校园地图,还写了《十一生存指南》:食堂的糖醋排骨要11:30前抢”“图书馆的懒人沙发最抢手”“遇到问题找咨询师,他们比班主任温柔多了。后来,他成了校园导游团团长,还主动说:老师,我想学设计,以后帮学校设计更酷的导视系统。李希贵总结:当学生从被管理者变成管理者,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创造,责任意识就会自然生长。

学生开的咖啡馆:如何让课本知识变成生活技能

学校把一间闲置教室改造成十一咖啡馆,由学生自主运营:从市场调研、采购原料,到设计菜单、计算成本,再到招聘员工、处理客诉,全程由学生完成。有学生为了算清一杯咖啡的利润,翻遍了《经济学原理》;有学生为了设计拉花图案,自学了Photoshop;甚至有学生因为和顾客吵架,主动去学沟通心理学。后来,咖啡馆成了跨学科学习现场”——数学老师带学生算盈亏平衡点,语文老师教学生写产品文案,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设计品牌LOGO。李希贵调侃:我们没教学生如何开咖啡馆,但学生在这里学会了如何生活

家长当教育督导’”:如何让家校矛盾变成教育合力

十一学校邀请家长参与教育督导:随机听课、检查食堂、和教师座谈、给学生写反馈。书中有个让我笑出声的细节:一位医生妈妈在督导后写:今天听了生物课,老师讲细胞分裂时,用了细胞像吹气球的比喻,但医学上细胞分裂更像复制粘贴,建议老师调整比喻。后来,这位妈妈成了学校的科学顾问,定期来给学生讲医学中的生物学。李希贵说:当家长从挑刺者变成共建者,从局外人变成合伙人,教育就不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校的双人舞

四、写作特点:像看“教育纪录片”,既有“大场面”又有“小细节”

李希贵的文字没有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反而像在拍教育纪录片:他会用教室里的课桌从秧田式变成圆桌式,学生从面朝黑板变成面朝彼此’”形容空间变革,用学生选课系统上线第一天,服务器被挤爆,技术人员连夜扩容描写技术冲击,甚至自嘲改革初期,我每天要接20个家长电话,解释为什么没有班主任’”。这种现场感极强的叙述,让读者仿佛置身十一学校的改革现场,跟着教师、学生、家长一起摸爬滚打

书中金句频出,最戳我的一句是: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当学校从控制光变成提供火种,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这句话被无数教师转发,甚至成了十一学校的校训2.0

五、阅读体验:像拿到一把“教育改革的钥匙”,解开了我多年的困惑

合上书的那天,我在学校做了三件事:

把办公室的秧田式课桌换成圆桌式,让学生能面对面讨论

在班上发起课程创意大赛,让学生设计最想上的课(有学生提议用剧本杀学历史,有学生想在操场上教物理);

给家长发了一封邀请函,请他们来当一天教育督导(有家长真的带了显微镜来听生物课,还指出老师讲的细胞结构图比例不对)。

当学生从最初的不敢相信到后来争相参与时,我突然懂了作者说的: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传统中长出新芽’——当我们愿意给学生一点空间、给教师一点信任、给家长一点参与,教育就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现在,我的教室里有三个神奇角落:一个是问题银行(学生可以存任何傻问题,比如为什么月亮跟着我走?),一个是课程创意墙(贴满了学生设计的奇葩课程),还有一个是家长智慧库(收藏了家长提供的职业资源,比如医生妈妈的手术室体验日、工程师爸爸的桥梁搭建课)。这种不完美的改革,反而让学生更敢表达、更爱学习——原来,教育最美好的样子,就是大家一起动手,把学校变成成长乐园’”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教育圈样本”到“全国推广”的破圈效应

这本书的影响力早已突破教育圈:

官方认可:被教育部列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典型案例,其走班制”“选课制”“学生自治等经验写入《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教师口碑:豆瓣评分9.3,被一线教师称为教育改革的实用指南’”,有老师留言:读完立刻改了班级座位,从秧田式圆桌式,学生讨论的声音都变大了

社会反响:在双减”“教育数字化成为热词的2024年,书中时间控制空间支持’”“知识灌输素养培育’”的理念,被《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引发超50万教师、家长讨论,甚至有网友评论:这本书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个会带我们种菜、养蚕的老师——原来,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大胆创新

七、为什么每个教育者都该读这本书?

标准化”“数据化席卷教育的今天,《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中的集体性保守”——当我们用行政班”“固定课表”“统一考试束缚学生时,是否忘记了,教育面对的从来不是需要被管理的学生,而是渴望被看见的个体

作者用十年实践证明:学校转型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现实必需”——当我们允许学生选课”“自治”“犯错,允许教师创新”“跨界”“成长,允许家长参与”“监督”“共建时,学校反而能培养出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人才。正如书中所写:最好的教育,不是把学校变成完美工厂,而是把学校变成成长实验室’——在这里,每个学生都能尝试、失败、再尝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密码。

最后,用书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结尾:

教育不是为未来做准备,而是让未来现在就来’——当学校从等待改变变成主动创造,每个学生都能在今天,活出未来的样子。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告诉学生你可以不一样的人,在教育的田野上,种出一片又一片只属于未来的花田

“《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当传统校园“变身”未来教育实验室,这所学校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 爱阅读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最近翻完《海中篱》,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阳台。书里夹着半片干枯的海藻标本,是编辑寄书时特意塞的——她说这是作者林小满在海边捡的,“像不像被潮水吻过的信笺?”我盯着那抹暗绿,忽然想起书里最动人的场景:主人公阿昭蹲在退潮的礁石缝里,用指尖轻轻托起一只迷...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 爱阅读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青年黑格尔的“思想起跑线”,神学与哲学的初恋现场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收录了黑格尔1790-1800年间在图宾根神学院时期的未成熟作品,包括《基督教的权威性》《民众宗教和基督教》等,1998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爱恨交织的永恒悲歌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时便因其哥特式风格与颠覆性的主题引发争议。作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荒凉的英格兰北部旷野为背景,通过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与复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深渊与光辉。 (...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 爱阅读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隳三都》是历史学者周思成2024年推出的力作,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聚焦13世纪蒙古灭金战争中“中都、汴京、蔡州”三座都城的沦陷史。这本书像一把高精度手术刀,剖开“文明崩塌”的微观过程——通过分...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 爱阅读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非典型”的金庸研究指南 《醉眼看金庸》是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金庸研究重磅炸弹”,作者孔庆东(北大醉侠)与蒋泥联手,用329页的篇幅,将金庸15部武侠小说的“灵魂切片”摆上学术解剖台。它既不是传统文学评...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 爱阅读

《佐贺的超级阿嬷》:一本在贫困里酿出甜的暖心回忆录,教你把日子过成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佐贺的超级阿嬷》是日本作家岛田洋七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回忆录,2001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500万册,被读者称为“‘贫困生活的幸福说明书’——既有笑中带泪的日常,又有治愈一生的智慧”。全书以二战后日本佐...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