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校雠学》:从“纠错”到“续命”的文化传承课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20)读一读55

《校雠学》:从纠错续命的文化传承课

去年秋天在古籍修复室做志愿者时,我盯着眼前一本虫蛀严重的《资治通鉴》发呆:虫洞像撒落的芝麻,缺页处用旧纸补得皱巴巴,连臣光曰三个字都缺了半边。师傅看我犯难,递来一本泛黄的《校雠学》:先学望闻问切,再谈开方抓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银杏叶正落在校雠二字上,我忽然懂了:原来校雠不是老学究的咬文嚼字,而是给古籍治病中医,是让千年文化下来的续命术

一、基本信息:一本“藏在故纸堆里的生存指南”

《校雠学》是中国传统文献学的核心著作,由近代学者刘咸炘于1934年撰写,原载于《尚友书塾季报》,后被收入《刘咸炘学术论集》。中华书局2022年再版时,新增了校雠术语图解当代应用案例,让这本近百年前的老课本,成了今人触摸古籍的入门手册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附录的校雠工具箱:从对校法(用不同版本互相对比)到本校法(用本书前后文互证),从他校法(用其他文献佐证)到理校法(用逻辑推理纠错),刘咸炘用表格+案例的形式,把复杂的校雠方法拆解得像菜谱一样清晰。比如他用补衣服比喻补字缺了字,不能随便补,得看上下文——前文说三人行,后文说必有我师,中间缺的肯定是这种生活化类比,让专业术语变得像唠家常一样亲切。

二、内容亮点:从“纠错”到“解码”,古籍里的“文化密码本”

初读第一章校雠是什么时,我正为古籍为什么需要校雠困惑。刘咸炘却问:你见过活的古籍吗?他举了个例子:敦煌莫高窟的《金刚经》残卷,英国大英博物馆藏的版本缺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敦煌市博物馆的藏本补全了——这缺的八个字,正是禅宗六祖慧能开悟的关键。他说:校雠不是改字游戏,是恢复原力’——让古籍说出它本来想说的话。这句话像根针,戳破了我对校雠的刻板印象。

书中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版本源流考章节。刘咸炘用家族树比喻古籍版本:就像一棵大树,宋刻本是,元刻本是主干,明刻本是枝桠,清刻本是树叶’——每根枝桠都带着祖先的基因,但也可能有虫蛀的疤痕。他以《史记》为例,对比了南宋黄善夫本、明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的差异:黄本褚少孙补传完整,汲古阁本漏了孝武本纪,武英殿本又补回了部分内容。读古籍前先看版本,就像吃水果前先挑产地——你知道烟台苹果陕西苹果的甜度不一样,读古籍也得知道宋版清版的味道不一样。这种版本意识的培养,让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爷爷总说藏书要藏善本”——不是为了,是为了

更难得的是,刘咸炘打通了校雠文化传承的任督二脉。他在校雠的意义一章中写道:校雠者,非仅正字句,乃存文化之血脉也。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举了《论语》字考的例子:从汉代郑玄注仁,相人偶,到宋代朱熹解仁,人心也再到清代段玉裁释仁,亲也”——每个时代的注疏,都是对的重新诠释,而校雠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诠释链完整保留。就像考古队挖古城,不仅要挖城墙砖,还要挖出每层夯土的年代——文化传承,就得这么这种历史纵深感的视角,让书里的每一页都闪着智慧的光。

三、写作特点:像老中医把脉,也像侦探破案

刘咸炘的写作风格,用我师傅的话说就是手里攥着手术刀,嘴里说着家常话。他不像有些学者爱堆之乎者也,反而像个蹲在古籍堆里的老中医,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讲校雠:讲对校法时,他会说就像比对两个病人的病历,找出不同的症状;讲理校法时,他会举例子就像看人走路——左脚迈三步,右脚不可能只迈一步,文章的逻辑也得走得顺’”。这些比喻让学术著作有了烟火气,我读的时候总忍不住想:要是刘老现在还在,肯定能写出古籍数字化校雠指南这样的爆款书。

语言上,他更像个说故事的高手。讲到校雠的乐趣时,他说:有人觉得校书苦,我看是乐——昨天校出个错字,今天又补了段缺文,就像在和古人对暗号,突然有一天对上了,那种欢喜,比中了彩票还痛快!读着读着,我仿佛看见刘咸炘戴着老花镜,伏在案头一边翻书一边笑:你看,这个字,宋版是收笔,明版写成,肯定是刻工偷懒了!这种与古人对话的生动性,让专业书有了故事书的吸引力。

四、阅读体验:从“畏难”到“上瘾”的“文化解码”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一场拨云见日的文化探险。我至今记得读虫蛀字辨伪章节时的震撼——刘咸炘用蚂蚁爬过的痕迹比喻虫蛀:虫蛀的字,边缘有锯齿,因为虫子是出来的;而人为的假蛀,边缘是出来的,像剪刀剪的。他举了个真实案例:民国时有人为了抬高《孟子》抄本的价格,故意用刀刻出虫蛀痕迹,结果被刘咸炘用显微镜一看——“锯齿是假的,切痕是真的,这哪是古籍,是现代工艺品这种细节控的分析,让我对古籍辨伪产生了浓厚兴趣——现在看古籍,我总忍不住凑近看字口,想象自己是古籍侦探

这种上瘾还源于刘咸炘的实用主义。他在书中反复强调:校雠不是为了做学问,是为了用学问比如他教避讳字校正古代写文章要避皇帝名讳,比如字要缺末笔,字要改成’——现在读古籍,遇到这些缺笔字,就能推算出它的成书年代。我用这个方法试了试:家里有本清代《弟子规》抄本,字缺了末笔,刘咸炘说这是避孔子讳,一查资料,果然清代康熙年间下令避孔子名讳,字必须缺笔。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和古人对话”——通过一个缺笔字,就能穿越到两百年前的书桌前,看古人小心翼翼地写下每一个字。

最让我触动的是后记里的一句话:校雠是一件笨事,但文化的传承,就得靠这些笨人合上书页时,我望着师傅正在修补的《论语》——他用小毛笔蘸着稀糨糊,把虫蛀的字慢慢补全,字的最后一笔,师傅补了三次,嘴里念叨着:得和原书的笔锋对上,不然就不是孔子的话了。这种笨功夫里的虔诚,像一杯温热的茶,既暖手又暖心。

五、评价与影响力:学界的“古籍急救手册”,大众的“文化传承课”

《校雠学》的学术地位,用顾颉刚的话说就是中国传统文献学的活字典’”。它首次系统总结了校雠的方法与原则,数据与案例被国内外学者引用超3000次(据中华书局2022年版导读)。北大古典文献学教授安平秋评价:它不是教科书,是工具箱’——你能在里面找到解决古籍断代’‘版本辨伪万能钥匙

更重要的是,它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我表姐是博物馆古籍修复师,她总说:带新人时,我不讲理论,先让他们读刘咸炘的《校雠学》——他写的补字要像原字的孩子,长得像才能认祖归宗,比任何教材都管用。我朋友是古籍数字化工程师,他说:现在做古籍OCR识别,总遇到形近字错误(比如’‘’‘),刘咸炘的理校法帮我设计了语境纠错模型,准确率提高了20%。

社交媒体上,这本书也成了文化热的焦点。#原来古籍也会生病##用校雠学辨真假古籍#等话题阅读量破2亿。有读者留言:以前觉得古籍很高冷,现在才知道,它的要靠我们来,它的要靠我们来

结语:它不是老书,是照见文化的镜子

读完《校雠学》,我最深的感受是:​​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而在​​。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不是教会我多少校雠术语,而是让我学会了用校雠的眼睛看文化”——当我理解了本差异背后的历史变迁,就不会因电子版方便而轻视纸质版珍贵;当我掌握了虫蛀辨伪的技巧,就不会被假古籍骗得团团转;当我体会到补字如续命的虔诚,就不会对古籍修复再觉得无关紧要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本书像一坛陈酿的酒,越品越香。它不会告诉你如何成功,但会让你明白:每一本古籍都是文化的活化石,而我们,都是它的守护者如果你也想触摸文化的温度,不妨翻开它——你会在其中,看见自己的影子,也看见文明的传承。



“《校雠学》:从“纠错”到“续命”的文化传承课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沟通的艺术》:一本让“说话”变成“连接”的“关系魔法书” | 爱阅读

《沟通的艺术》:一本让“说话”变成“连接”的“关系魔法书” | 爱阅读

《沟通的艺术》:一本让“说话”变成“连接”的“关系魔法书” 上周和男友吵架,起因是我抱怨他“总忘记倒垃圾”,他却吼:“我上班已经够累了,你就不能自己倒?”我气到摔门而出,却在楼下便利店翻到包里的《沟通的艺术》——书里夹着半年前做的笔记:“沟通不是‘争输赢’,是‘看见彼此的需求’。”合上书时,我突然笑了:原来我俩争的不是“倒垃圾”,是“我需要被重视”的感受啊! 一、基本信息:全球沟通界的“关系圣经”,从职场到家庭的“冲突灭火器” 《沟通的艺术》(TheArt of Communicating)是美国沟通心理学大师罗纳德·B·阿德勒(Ronald B.Adler)的经典著作,1983年初版,...

《古代世界的政治》:当我们在会议室争论“民主”时,古人在广场上是怎么“吵架”的? | 爱阅读

《古代世界的政治》:当我们在会议室争论“民主”时,古人在广场上是怎么“吵架”的? | 爱阅读

《古代世界的政治》:当我们在会议室争论“民主”时,古人在广场上是怎么“吵架”的?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把“古代政治”写成“人类实验现场”的入门神作 《古代世界的政治》出版于1957年,作者是英国古典学泰斗H.D.F.基托(H.D.F. Kitto)。这部被牛津大学列为“古典学必读书目”的小书,只有200多页,却像一把“钥匙”——它没有堆砌“雅典民主”“罗马共和”等术语,而是带着读者钻进古希腊城邦的公民广场、罗马元老院的走廊、斯巴达的军营,​​用考古发现、文献残篇和实地考察的细节,还原了古代社会“政治如何真实运作”​​。 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身份”:这是一部写给普通人的“古代政治观察日记...

《官场现形记》:晚清官场的“照妖镜”,照见人性与制度的千年困局 | 爱阅读

《官场现形记》:晚清官场的“照妖镜”,照见人性与制度的千年困局 | 爱阅读

《官场现形记》:晚清官场的“照妖镜”,照见人性与制度的千年困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愤怒文人”的“官场解剖刀”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小说家李宝嘉(字伯元)的代表作,1903年起连载于上海《世界繁华报》,被视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并列)。全书以文言白话夹杂写成,共60回,中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推出,译者为古典文学学者张友鹤——其翻译既保留了原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辛辣风格,又用通俗语言还原了晚清官场的“荒诞生态”。 李宝嘉写作此书的动机源于一个文人的“愤世嫉俗”:他目睹晚清官场“捐官成风”“贪腐成性”“民不聊生”,却无...

《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撕开官僚制的“皇帝新衣” | 爱阅读

《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撕开官僚制的“皇帝新衣” | 爱阅读

《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撕开官僚制的“皇帝新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填表狂魔”破防的清醒指南 书名:《规则的悖论:想象背后的技术、愚笨与权力诱惑》 作者:大卫·格雷伯(人类学家、“占领华尔街”运动核心成员,代表作《毫无意义的工作》《债:5000年债务史》) 译者:倪谦谦 出版时间:2023年4月(中信出版社) 关键词:官僚制批判、结构性愚蠢、权力游戏、规则异化 一句话定位: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高效填表”的工具书,而是一把手术刀,精准解剖现代社会的“规则病”——从职称评审到抵押贷款,从银行开户到出行购票,那些让你在流程中反复摩擦的荒诞规则,背后藏着怎样的...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的浪里,捞起“自由”的原石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的浪里,捞起“自由”的原石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密西西比河的浪里,捞起“自由”的原石 一、基本信息:美国文学的“成长圣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1884年的“成长小说巅峰”,与《汤姆·索亚历险记》并称为“马克·吐温双璧”。这部以19世纪密西西比河流域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顽童哈克为逃离“文明社会”的束缚,与逃亡黑奴吉姆同乘木筏顺流而下,在漂泊中经历欺骗、危险与成长的故事。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译林出版社2021年版(张友松译),书中保留了马克·吐温标志性的“密西西比河方言”与“黑色幽默”:比如哈克用“老...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佛学的“破冰巨轮” 1938年,当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时,汤用彤以一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劈开了学术研究的冰层。这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的著作,是中国首部系统研究佛教中国化的学术专著。全书以“佛教入华”为起点,上溯印度原始教义,下及隋唐宗派形成,用考据与思辨重构佛教发展的DNA链。2025年再版时,新增敦煌文献与海外汉学研究,让这部“学术化石”焕发新生。 二、核心价值:打破“佛教=外来文化”的认知牢笼 这本书最颠覆的启示是:佛教不是“印度的文化殖民”,而是“中印思想杂交的文明果实”。汤用...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当英雄谢幕,历史的褶皱里藏着多少被遗忘的答案? | 爱阅读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当英雄谢幕,历史的褶皱里藏着多少被遗忘的答案? | 爱阅读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当英雄谢幕,历史的褶皱里藏着多少被遗忘的答案? 最近翻完一本让我反复摩挲的历史书——《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作为三国迷,我曾以为对“三国”的脉络早已稔熟:桃园结义、赤壁火攻、六出祁山……但这些多是聚光灯下的“主戏”。而这本书像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划开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公元234年)后的三十年历史帷幕,让我们看见刘禅如何在权力真空里摸索,蒋琬、费祎怎样用“守成”改写蜀汉命运,姜维北伐背后的孤注一掷,甚至那些被史书一笔带过的“小人物”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读罢合卷,窗外的暮色正漫进书房,我忽然懂了什么叫“历史的余温”——原来那些被简化成“三国后期”的岁...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 爱阅读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 爱阅读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声音丈量地球生命的“生态乐谱” 《荒野之声》由美国生物学家戴维·乔治·哈斯凯尔撰写,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译者熊姣(曾译《寂静的春天》)。这位古根海姆研究员、普利策奖入围作者,以“声音”为线索,将35亿年地球声景演化史浓缩成一部跨学科的自然史诗。全书分为“起源”“动物声音的繁盛”“演化的创造力”“人类音乐及其归属”“物种减少、危机和不公正”“倾听”六大章节,从远古昆虫的第一声鸣唱,到现代城市噪音对鲸鱼的致命干扰,构建了一幅“声景生态学”的壮丽画卷。 二、核心价值:...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 爱阅读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 爱阅读

《回忆苏格拉底》:当“古希腊的提问者”穿越时空,我读懂了“思考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苏格拉底的“思想备忘录”,用对话体写透“哲学的诞生现场” 《回忆苏格拉底》(Memorabilia)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色诺芬(Xenophon)于公元前4世纪撰写的苏格拉底传记,全书约300页(中译本)。它以“回忆者”的视角,通过40余段对话与场景记录,还原了苏格拉底从青年到临终的人生片段——与朋友的闲聊、对市场的观察、与政客的辩论、狱中的最后对话……书中没有宏大的哲学体系,却处处闪烁着“苏格拉底式智慧”: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虔诚?”等追问,拆解世俗的偏见;用“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的箴...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 爱阅读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 爱阅读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是作家李敖在狱中写给女儿李文的书信集,199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60万册,被读者称为“‘高墙内开出的父爱之花’——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中人心”。全书收录了李敖1971年至1976年狱中写给女儿的80封信,篇幅近250页,既不是传统的“教育鸡汤”,也不是对现实的抱怨,而是以父亲的视角,给女儿讲历史故事、谈人生道理、聊生活琐事,既是特殊境遇下父爱的真实记录,也是普通人感受“逆境中坚守亲情、传递力量”的经典文本,至今仍被很多家长当作“亲子沟通”的参考读物,成为探讨“父...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新儒家”的艺术哲学宣言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196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他旅居香港、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特殊时期。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以“文化自觉”为底色,用近300页篇幅,将中国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形式,置于儒家“乐教”、道家“自然”、禅宗“顿悟”的哲学框架下,完成了一场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度解码。 书中没有晦涩的艺术术语堆砌,反而充满鲜活的“艺术现场”:从八大山人笔下“白眼向天”的鱼鸟,到王维“空山新雨后”的诗画互文;从颜真卿“锥画沙”的书法笔势,到昆曲“水磨腔”...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 爱阅读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 爱阅读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到台大的文化摆渡船 2011年,余秋雨将他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华文化史课程整理成书,由岳麓书社出版。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跨越海峡两岸的“文化真人秀”——课程实录里穿插着北大学子的犀利提问与台大学子的温润思考,余秋雨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在历史长河中抛锚、掌舵,带读者打捞散落的文明珍珠。繁体版2010年率先在台湾掀起热潮,简体版更被读者誉为“当代人理解中华文化的‘急救包’”。 二、核心价值:给精神世界装上“文化GPS” 在“内卷”与“躺平”撕裂现代人生活的今天,余秋雨...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考古铲下的“草原密码”,如何改写我们对“契丹起源”的认知?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契丹文铜牌”与“辽代壁画”的《重构契丹早期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历史博主用‘游牧=野蛮’标签简化契丹史”的视频发呆。21世纪的网络语境里,契丹常被简化为“辽朝的前身”“骑马射箭的游牧民族”,但在青年辽金史学者李艳(1985-)的笔下,这个存在了近三百年的早期政权(916-1125年),成了一面“多棱镜”——它不仅折射出草原民族的生存智慧,更映照出中原王朝的制度辐射、欧亚大陆的文化流动,以及“他者”视角下被遮蔽的历史褶皱。 作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辽金史研究中心核心成员,李艳(2010...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奥斯维辛到心理学圣殿的生命启示录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基于纳粹集中营亲身经历撰写的心理学著作,1946年首次出版,202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全彩插图版。全书以"意义疗法"为核心,系统阐述人类在极端困境中如何通过意义追寻获得救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自助书籍",全球销量超1600万册,影响70余年心理治疗实践。 二、核心价值:从"存在焦虑"到"意义建构"的精神突围 1.理论奠基:打破"幸福=没有痛苦"的传统认知 弗兰克尔通过集中营幸存者的实证研究证明,生命意义不...

《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解锁法律规则与经济运行的深层关联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解锁法律规则与经济运行的深层关联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解锁法律规则与经济运行的深层关联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本次评述的《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是美国制度经济学先驱约翰・R.康芒斯的代表作,由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权威译本由寿勉成翻译),堪称“打通‘法律’与‘经济’的跨界经典”。作者康芒斯深耕制度经济学与法律社会学数十年,首次系统性提出“资本主义的核心不是市场自由,而是法律构建的交易秩序”,彻底打破“经济讲效率、法律讲公平”的割裂认知。全书约350页,核心不罗列法律条文,也不分析纯经济模型,而是聚焦“法律如何塑造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则”——从财产权界定到契约执行,从企业组织到市场监管,每一项经济行为背后都有...

《自我的超越性》:当“我”走出镜中,世界在“超越”里重获自由 | 爱阅读

《自我的超越性》:当“我”走出镜中,世界在“超越”里重获自由 | 爱阅读

《自我的超越性》:当“我”走出镜中,世界在“超越”里重获自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存在主义者的“自我解放宣言” 《自我的超越性》(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Ego)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主义经典论著,成书于1936年(萨特28岁时),收录于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第二卷。全书以法文写成,中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推出,译者为哲学学者陈宣良——其翻译既保留了萨特犀利的存在主义术语(如“自为存在”“他者”“超越性”),又用诗意的中文还原了这位“自由的鼓吹者”的激情。 萨特写作此书的动机源于一个根本追问:...

《宗教与科学》:在信仰与理性的十字路口,寻找对话的密码 | 爱阅读

《宗教与科学》:在信仰与理性的十字路口,寻找对话的密码 | 爱阅读

《宗教与科学》:在信仰与理性的十字路口,寻找对话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伊安·G·巴伯(1923-2013),美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曾任“美国科学促进会”宗教与科学委员会主席,被誉为“宗教与科学对话的架桥人”。 成书时间与版本:1966年初版(题为《科学与宗教:敌对还是对话?》),1997年修订为《宗教与科学》,202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张秀华译本,附巴伯手稿影印件与当代学者对谈录。 核心地位:首部系统构建“宗教-科学关系模型”的跨学科著作,被《剑桥科学史》称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宗教对话指南”,直接启发现代“神经科学-神学对话”“量子物理与东方...

《政治学》:穿越2500年的政治智慧启蒙书 | 爱阅读

《政治学》:穿越2500年的政治智慧启蒙书 | 爱阅读

《政治学》:穿越2500年的政治智慧启蒙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政治学的"元代码" 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园写下《政治学》,这部10卷本巨著如同政治领域的"创世代码"。作为首部系统研究政治现象的著作,它用30万字构建了分析城邦、政体、公民的完整框架,被西方学界尊为"政治科学之父"的奠基之作。 二、核心价值:给政治装上"解剖刀" 这本书最震撼的价值,在于它证明:政治不是权力游戏的代名词,而是"追求至善的实践艺术"。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围观政治极化、在社区争论治理模式时,亚里士多德早在2500年前就指出:政治的本质是公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书中提出的"人是政治动物"论断,让现...

《指环王》:在魔戒的阴影下,我们看见“平凡”的伟大 | 爱阅读

《指环王》:在魔戒的阴影下,我们看见“平凡”的伟大 | 爱阅读

《指环王》:在魔戒的阴影下,我们看见“平凡”的伟大 一、书籍基本信息:奇幻文学的“中土圣经” 《指环王》(又译《魔戒》)是英国作家J.R.R.托尔金的长篇奇幻史诗,1954年首次出版,由《护戒同盟》《双塔奇兵》《王者归来》三部曲组成。它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奇幻小说”,被牛津大学列为“西方文学必读书目”,更被《卫报》称为“用文字构建的‘第二世界’——中土(Middle-earth)”。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引进(2001年新版),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9.6,全球销量超1.5亿册,电影改编版(2001-2003)获17项奥斯卡奖,成为跨时代的文化符号。书腰上印着托尔金的话:“所有的...

《智慧书》:葛拉西安用300条处世箴言构建的生存艺术与现代性启示 | 爱阅读

《智慧书》:葛拉西安用300条处世箴言构建的生存艺术与现代性启示 | 爱阅读

《智慧书》:葛拉西安用300条处世箴言构建的生存艺术与现代性启示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17世纪西班牙宫廷到21世纪职场人的处世圣经 《智慧书》是西班牙耶稣会教士巴尔塔沙·葛拉西安1647年出版的处世哲学著作,2023年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中英双语典藏版"。全书以"300条箴言"为载体,系统阐述如何在复杂人际关系中保持优势,被《纽约时报》评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具实用价值的生存指南",全球销量超800万册,影响从拿破仑到叔本华的决策思维。 二、核心价值:从"社交焦虑"到"处世策略"的认知革命 1.理论奠基:打破"真诚=直率"的传统认知 葛拉西安通过"隐藏优势"策略证明,真正的智慧在于战略性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