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写给所有“曾经是小孩”的大人,和不愿长大的小孩 | 爱阅读
《小王子》:写给所有“曾经是小孩”的大人,和不愿长大的小孩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却让全世界的成年人红了眼眶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de Saint-Exupéry)1943年创作的哲理童话,出版仅两年后,作者便在二战中因飞机失事遇难。这部“未完成的遗作”却被翻译成30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5亿册,联合国将其列为“儿童与成人必读书目”,甚至被NASA选为“火星探测计划”的文化符号之一。
书的封面是个金发的小男孩,站在一颗极小的星球上,踮脚望着一朵带刺的玫瑰——这个画面像一颗被擦亮的星星,照见了每个成年人心里藏着的“小孩”。圣埃克苏佩里在献词里写:“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提前泄露了全书的内核:它不是“给孩子的童话”,而是“给大人的醒酒汤”。
二、内容亮点:在B612星球上,藏着所有成年人的“精神原乡”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小王子》的内容,或许是:“一个来自B612星球的小男孩,带着他的玫瑰、狐狸和猴面包树,开始了宇宙漫游,最后在沙漠里遇见了一个大人——而这个大人的故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圣埃克苏佩里用27个短章,串起了小王子遇到的6个“奇怪大人”:虚荣的国王、嗜酒的酒鬼、贪婪的商人、固执的点灯人、迂腐的地理学家,还有那个“把蛇画成帽子”的画师。每个角色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成人世界的荒诞与孤独。
比如“虚荣的国王”住在只比他大一丁点儿的星球上,每天命令太阳“升起”“落下”,小王子问他:“你统治的究竟是什么?”国王说:“我统治一切——因为我是唯一的国王。”这不是“童话里的笑话”,而是成年人的真实写照:我们总在用“职位”“头衔”“标签”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却忘了“权力”的本质是“对他人的需要”。
再比如“商人”数着天上的星星,把它们锁在抽屉里,认为自己“拥有”了星星。小王子问:“你见过你的星星吗?”商人说:“我没时间看,我要计算它们的数目。”圣埃克苏佩里用最温柔的笔触,戳破了成年人“占有即幸福”的幻觉——我们拼命“拥有”,却从未真正“拥有过”。
最让我心碎的是“小王子与玫瑰”的故事:玫瑰骄傲又脆弱,总用“尖刺”掩饰自己的不安;小王子嫌弃她“太作”,负气离开星球。直到他在地球遇见狐狸,才明白:“正是我为玫瑰花费的时间,才使她变得如此重要。”这不是“爱情故事”,而是关于“如何去爱”的哲学课——爱不是“征服”,是“付出”;不是“要求完美”,是“接纳脆弱”。
三、写作特点:用“孩子的逻辑”,写透成年人的“复杂”
圣埃克苏佩里的文字像一块被阳光晒暖的奶糖——甜而不腻,软而有韧。他没有用“深刻”“哲理”这类词,却用孩子的“简单逻辑”,撕开了成人世界的“复杂包装”:
比喻是“会飞的星星”:他说“猴面包树”是“不及时铲除就会毁掉星球的坏习惯”,说“沙漠里的水井”是“藏在沙子里的星星”,说“离别”是“就像一棵树慢慢倒下,你听见声音,却看不见它倒在哪里”。这些比喻不是“装饰”,而是“翻译器”——把抽象的情感,翻译成孩子能懂的画面。
对话是“大人的自白”:小王子问地理学家:“什么是‘永恒’?”地理学家说:“永恒是那些不会被时间带走的东西,比如沙漠里的玫瑰。”小王子又问:“那我呢?”地理学家说:“你也会成为永恒,当你被某个人真心记住的时候。”这种“孩子的提问+大人的回答”,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剖开成人世界的“虚伪”——我们总说“懂”,其实根本不懂。
结构是“散落的珍珠”:全书没有“主线剧情”,却像一串珍珠,每颗都闪着独特的光。从B612星球到地球,从小王子遇到玫瑰到遇见狐狸,每个片段都独立成画,合起来却是一幅“成人世界的全景图”。读的时候像在拼拼图,读完后才发现:原来所有故事,都是“关于如何好好活”的答案。
四、阅读体验:从“觉得幼稚”到“泪流满面”的“成人礼”
我是8岁那年第一次读《小王子》的。那时我捧着彩绘版,觉得“玫瑰太作”“狐狸太唠叨”,最感兴趣的是“画蟒蛇吞大象”的插画。直到22岁大学毕业,我在出租屋的深夜重读,突然在“小王子说‘大人真的很奇怪’”那章哭了——原来我早就活成了“奇怪的大人”:为了“合群”参加不喜欢的聚会,为了“成功”熬夜做没意义的工作,为了“体面”隐藏自己的脆弱。
最难忘的是读“沙漠相遇”那章:小王子在沙漠里走了很久,又渴又累,突然看见远处有盏灯在闪烁。他走过去,发现是个画水井的老人。“你为什么在这里?”小王子问。“我在等一个人。”老人说,“他说过会来和我一起看星星。”小王子笑了:“那他一定是个很有趣的人。”老人叹了口气:“他已经来了,可我认不出他了。”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照进来,我合上书,突然想起大学时最好的朋友——我们曾经彻夜聊梦想,如今却在微信里“点赞之交”。那一刻,我终于懂了圣埃克苏佩里的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现在的我依然会“长大”:会为KPI焦虑,会为人际关系烦恼,会偶尔忘记“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但每当我想起小王子说“如果你爱上一颗星星上的花,晚上看天就会很甜蜜,所有的星星都开着花”,就会突然放松——原来“长大”不是“变成讨厌的大人”,而是“带着孩子的眼睛,继续热爱生活”。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80年的“心灵疫苗”,从孩子到总统的“通用解药”
《小王子》的影响力远超“童话”的范畴:它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百年百佳英语小说”,被法国《读书》杂志列为“人类最佳读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其作为“儿童情感教育教材”,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这本书教会我,‘简单’比‘复杂’更有力量。”在国内,它是“00后书单TOP1”,有人在豆瓣留言:“小时候觉得‘玫瑰作’,现在懂了‘作’是因为‘在乎’;小时候觉得‘狐狸唠叨’,现在懂了‘唠叨’是因为‘珍惜’。”
教育专家说:“它不是‘童话’,是‘心理课’——教孩子‘如何表达爱’,教大人‘如何找回爱’。”心理咨询师则说:“很多成年人来做咨询,问‘我为什么不开心’,我都会让他们读《小王子》——因为答案早就在里面了:‘你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小孩。’”
最让我触动的,是一个妈妈的留言:“我和儿子因为玩手机吵架,他突然说:‘妈妈,你像那个商人,只知道数时间,却没数过和我一起玩的快乐。’我当场哭了——原来孩子比我们更懂‘如何好好活’。”
六、它对我的意义:不是“童话书”,是“人生的导航仪”
以前我总觉得“童话”是“给小孩看的”,读《小王子》后才懂:“童话是最深刻的哲学,因为它用最单纯的语言,讲透了最复杂的人生。”现在的我依然会“长大”,会“犯错”,会“忘记”,但不再因为“不够成熟”而否定自己——我开始学小王子“用心看”:看妈妈切菜时沾在围裙上的面粉,看朋友发消息时多打的那个表情,看晚风里飘着的桂花香。这些“没用”的事,却让我觉得“活着”是件具体、温暖的事。
写在最后:
如果你也曾在“长大”里感到迷茫,如果你也想“记住自己曾经是个小孩”,一定要翻开这本《小王子》。它不会给你“如何成功”的答案,却会告诉你:“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去看。”
就像圣埃克苏佩里在书里写的:“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但如果有一个人爱你,你就应该在他/她的眼睛里看见自己的光芒。”或许这就是《小王子》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教”我们“如何长大”,却让我们在“长大”的路上,始终记得“自己曾经是个小孩”——而那个小孩,从未离开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