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历史:历史学家与当代大众文化中的遗产》:当历史沦为“流量密码”,我们该如何理性“吃瓜”? | 爱阅读
《消费历史:历史学家与当代大众文化中的遗产》:当历史沦为“流量密码”,我们该如何理性“吃瓜”?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杰罗姆·德·格鲁特的公众史学力作,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2024年1月推出,定价98元,548页厚卷本。作为美国公众史学委员会2009年最佳书籍荣誉奖得主,它堪称“历史消费界的《舌尖上的中国》”——既啃得下学术硬骨头,又嚼得出烟火气。全书聚焦影视、游戏、博物馆等大众文化载体,揭示社会如何将历史“吃干榨净”,进而重塑公众认知。正如书中所言:“历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古董,而是超市货架上的‘网红零食’——有人爱原味,有人爱辣条,但谁又能拒绝尝一口?”
二、内容亮点与跨学科魅力
书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对“历史重演”活动的颠覆性剖析。德·格鲁特用“时光穿越剧本杀”比喻中世纪集会,指出参与者既是在“玩历史”,更是在“造历史”——他们通过复刻14世纪盔甲、烹饪古法菜肴,将碎片化的历史记忆缝合成新的集体认同。更妙的是,他对比英美德法四国案例,发现德国博物馆偏爱“硬核考古风”,美国历史频道热衷“戏剧化特效”,而中国短视频平台则流行“三分钟看完三国”——这种“历史消费的方言差异”,恰似各地菜系对同一食材的迥异烹饪法。此外,书中对DNA谱系学的解读堪称“侦探小说级”:通过基因检测“认祖归宗”,竟让普通人绕过史学家直接“对话”祖先,这种“去中介化”的历史体验,堪称数字时代的“寻根革命”。
三、阅读体验与个人共鸣
初读此书,我仿佛钻进一台“历史消费时光机”——前一秒还在围观《权游》粉丝争论龙妈是否“开挂”,下一秒就跳进大英博物馆的数字化展厅,看观众用VR眼镜“触摸”图坦卡蒙面具。最触动我的,是德·格鲁特对“学院派与公共史学之争”的清醒剖析:他既批判职业史家“端着架子怕跌份”,又警示大众历史存在“媚俗化”风险——就像《甄嬛传》虽火,但若只盯着宫斗套路而忽略清代礼制,便是“吃瓜不吐籽”。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作响,恍惚间想起自己曾在西安古城墙下听导游讲“冲冠一怒为红颜”,如今才懂那原是大众历史叙事的“糖衣炮弹”——甜则甜矣,却需警惕被“糖分”糊住双眼。
四、社会评价与现实回响
本书自2009年首版以来,始终是公众史学领域的“破圈神器”。豆瓣网友称其“像手术刀般精准解剖历史消费现象”,学者则盛赞它“为分析现代历史认知的复杂性提供了新范式”。在“短视频史”泛滥的当下,书中的警示尤为振聋发聩——当历史成为“流量密码”,我们既需警惕“戏说”对真相的消解,更要珍惜那些“有骨头的历史叙述”。正如德·格鲁特所言:“历史消费不是原罪,但必须学会‘看标签选食材’——知道哪些是‘有机蔬菜’,哪些是‘合成肉’。”
五、视觉化语言与传播魅力
若用画面比喻,此书恰似“历史消费万花筒”:德·格鲁特用“历史超市”比喻大众对历史的多样化需求,用“基因检测仪”比喻数字技术对历史体验的重构,甚至用“历史真人秀”比喻博物馆的策展逻辑。他的文字自带“英式幽默滤镜”——比如调侃某些历史纪录片“像加了十层滤镜的自拍”,既犀利又形象。这种“学术著作的综艺化表达”,让本书在严肃与趣味间找到完美平衡,成为社交媒体时代“历史消费指南”的顶流之作。
当读完最后一页时,窗外的霓虹灯正映照着书脊上的烫金书名,恍惚间仿佛看见历史学家与大众文化在数字时代的街头相遇——前者举着“学术灯牌”,后者举着“流量话筒”,但最终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在消费历史的同时,不丢失对真相的敬畏?这或许就是本书最动人的魅力:它从不是冰冷的学术指南,而是永远鲜活的思维火种,在每个时代都能与新的历史消费现象碰撞出璀璨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