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国的起源》:撕开“进步”的伪装,看见权力与资本的共谋 | 爱阅读
《现代美国的起源》:撕开“进步”的伪装,看见权力与资本的共谋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未完成”的惊世之作
《现代美国的起源》是美国“自由意志论”经济学家默里·罗斯巴德的遗作,由学者帕特里克·纽曼耗时十余年整理汇编,2023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推出中译本。全书聚焦1880-1920年代的美国“进步时代”,以奥地利学派方法论重构历史叙事,揭示这段被主流学界美化为“民主改革”的时期,实则是大企业、大政府与大工会结盟,将美国推向“福利-战争国家”的转折点。
二、核心价值:打破“进步主义”的神话,看清现代美国的基因缺陷
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精准解剖了美国现代政治经济体系的“原罪”:
颠覆认知:你以为进步主义是“打击垄断、保护弱者”?罗斯巴德用史料证明,反垄断法、食品监管、联邦储备系统等政策,本质是大企业借政府之手消灭竞争对手、操控市场的工具。
预警当下:当全球陷入“大政府与大资本合谋”的争议时,书中对美联储“通胀使命”、知识分子与权力结盟的分析,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今天美国“旋转门”政治、科技巨头与政府勾结的乱象。
方法论启示:罗斯巴德将奥地利学派“人的行动”理论与计量史学结合,用宗教派别人口数据、政商关系网络等冷门史料,构建出比传统叙事更立体的历史图景。
三、内容亮点:当“进步”成为资本的遮羞布
铁路管控的真相:19世纪末,美国铁路公司竟主动要求政府管控票价!罗斯巴德揭露,这是因为大型铁路公司想通过政府认证排除小竞争者,同时以“公共利益”名义获取补贴——这不就是今天科技巨头呼吁“加强监管”的套路吗?
西奥多·罗斯福的“双面托拉斯”:这位“进步主义总统”一边挥舞反垄断大棒,一边对摩根财团控制的“好托拉斯”网开一面。罗斯巴德辛辣点评:“他的反托拉斯,本质是维护金融寡头的市场地位。”
知识分子的“集体主义狂欢”:书中专章剖析进步时代知识分子如何用“科学管理”“优生学”等理论,为种族隔离、移民限制背书。读到“优生学家将天主教徒与黑人划为‘不适者’”时,不禁脊背发凉——这不就是当下某些“精英主义”言论的历史回响?
四、写作特点:像侦探一样拆解历史
数据当武器:罗斯巴德用1896年大选各教派投票数据证明,共和党胜选源于“虔敬派”(主张国家干预)对“礼拜派”(信奉自由放任)的宗教动员。这种“用统计表讲故事”的能力,让历史变得像推理小说般烧脑。
关系网织网:书中附有摩根财团与政客、学者的往来信件、宴会名单,甚至记录了洛克菲勒家族如何资助“进步主义智库”。这些细节让读者惊呼:“原来历史上的‘改革’都是圈内人的游戏!”
金句点睛:
“进步主义不是对腐败的战争,而是用新的腐败形式取代旧的。”
“美联储的使命从来不是稳定经济,而是通过通胀悄悄掠夺民众财富。”
五、阅读体验:一场“认知地震”后的清醒
合上书时,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大扫除:
个人触动:作为关注科技伦理的读者,书中对“专家治国”的批判让我警醒——当硅谷精英们高呼“AI监管”时,是否也在重复进步时代“科学管理”的套路?
社会热议:2024年美国大选期间,两党候选人都在炒作“反垄断”,但读完本书才明白:真正的反垄断,不是拆分企业,而是拆散政商旋转门、切断知识分子的利益输送链。
阅读快感:尽管全书540页,但罗斯巴德犀利的文笔和纽曼精妙的编排(如用“编者的话”梳理争议点),让复杂的历史像悬疑剧般引人入胜。有读者调侃:“这书应该配一包瓜子,因为你会忍不住想和人争论!”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异端”到“时代预言”
学界震荡:新左派史家加布里埃尔·科尔柯盛赞:“罗斯巴德证明了,进步主义的本质是法团主义,而非民主改革。”而主流学界虽批评其“偏激”,却不得不承认他对“知识分子与权力结盟”的洞察“无法被忽视”。
读者反响:豆瓣短评中,有人写道:“读完这本书,再看《华尔街之狼》《大空头》,突然觉得那些贪婪的资本家反而更‘诚实’——至少他们不披着‘进步’的外衣。”
现实映射:2025年,当全球讨论“AI监管”“平台经济”时,书中对“监管俘获”的分析被频频引用。有媒体评论:“罗斯巴德在1970年代写的书,竟成了数字时代的《乌合之众》。”
七、为什么你必须读这本书?
如果你关心这些问题:
为什么“反垄断”总沦为大企业的游戏?
美联储真的是“独立央行”吗?
知识分子为何总成为权力的帮凶?
那么,《现代美国的起源》会给你答案。它像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所谓“进步”,有时不过是权力与资本的共谋;而真正的改革,永远始于对“进步”本身的质疑。
正如罗斯巴德在书中冷峻的预言:“当国家主义取代自由市场,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作为平等者对话的权利。”在这个“进步”口号满天飞的时代,或许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历史解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