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疾病赛跑》:在生死时速中,看见生命最坚韧的光 | 爱阅读
《与疾病赛跑》:在生死时速中,看见生命最坚韧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医学人文备忘录”
《与疾病赛跑》是医学记者陈默耗时3年走访200余位患者、医生后撰写的纪实作品,202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没有晦涩的医学术语,只有37个真实故事——从3岁白血病患儿小语的“化疗日记”,到72岁肺癌老人老周的“抗癌马拉松”;从急诊室里“争分夺秒”的抢救,到临终关怀病房里“好好告别”的温情。它被《健康报》评为“2023年最具温度的医学纪实”,更被读者称为“中国版《当呼吸化为空气》”。
二、内容亮点:疾病背后的“生命故事”,比治疗更震撼的是“人性的微光”
若用一句话概括内容,“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生命教科书’——它不教你如何战胜疾病,却让你看见疾病里藏着的人性光芒”——这太轻了。陈默的笔像一把蘸着体温的手术刀,划开疾病的“外壳”,露出里面最鲜活的生命肌理:
“小语的化疗盒”:3岁的小语确诊白血病,治疗周期长达2年。她的化疗盒里装着妈妈折的千纸鹤、爸爸录的睡前故事,还有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宝贝,疼的时候就数千纸鹤,数到100只,妈妈就给你买草莓蛋糕。”最戳心的细节是:小语在骨髓穿刺时咬着牙说“我不哭”,可转身就扑进护士怀里,眼泪把护士服的前襟洇湿了一片。这些“孩子气的倔强”,不是“励志表演”,而是陈默在说:“疾病最残酷的,是它让最天真的人,被迫学会‘坚强’。”
“老周的抗癌账本”:72岁的老周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医生说他“最多活3个月”。可他却列了本“抗癌账本”:第一页写着“想再看一次大海”,第二页是“给孙女编完竹蜻蜓”,第三页是“和老伴去拍张婚纱照”。治疗期间,他每天清晨去公园打太极,和病友分享自己种的月季花,甚至在化疗后拉着护士学唱《茉莉花》。老周临终前说:“我没战胜癌症,但我赢了——我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选择,不是“消极妥协”,而是陈默在揭示:“疾病夺走的不是生命,是‘按部就班’的勇气;而我们要赢的,是‘为自己而活’的底气。”
“急诊室的120分钟”:书中用大量笔墨还原了急诊室的“生死时速”——孕妇突发子痫、老人心脏骤停、少年车祸昏迷……但最动人的不是“抢救成功”的喜悦,而是“抢救失败”后的温柔:护士轻轻帮逝者整理衣领,医生握着家属的手说“我们已经尽力了”,护工把逝者的随身物品一件件交给家属,“这是他的老怀表,走时很准”。这些“未说出口的告别”,不是“冰冷的工作流程”,而是陈默在传递:“医学的终点不是‘治愈’,是‘尊重’——尊重生命的每一种可能。”
这些内容像一面面镜子,照见了每个普通人的“生命韧性”:我们或许不会经历大病,但都曾在生活中“与困难赛跑”——工作的压力、家庭的负担、理想的失落。而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从不是“赢过疾病”,是“在与疾病的赛跑中,依然记得自己为什么出发”。
三、写作特点:陈默的“生命叙事术”
陈默被称为“中国医学纪实的温度担当”,但他的文字里没有廉价的煽情,只有像春夜细雨般湿润的真实:
“多线叙事”的时间魔法:全书采用“现在-过去-回忆”的交错结构。比如写小语的治疗,从她第一次走进医院的“白色恐惧”,穿插到她出生时的“粉色喜悦”;写老周的抗癌,从他拿到诊断书的“手抖”,跳转到他年轻时“在工地搬砖”的热血。这种“时间折叠”的写法,不是“故弄玄虚”,而是陈默在说:“疾病不是生命的‘断点’,是‘生命的注脚’——它让我们更懂‘来时的路’。”
“细节即力量”的场景还原:陈默的笔像一台高清摄像机,捕捉着最容易被忽略的“生命细节”:小语化疗时,护士会把她的小辫子编成“小太阳”;老周打太极时,太极扇上沾着他老伴种的茉莉香;急诊室里,心电监护仪的“滴滴”声里,藏着护士轻声说的“加油”。这些细节不是“装饰”,而是陈默在证明:“生命的温度,藏在‘不重要的小事’里。”
“去标签化”的语言风格:陈默拒绝用“患者”“病人”等标签定义书中的人物——他叫他们“小语”“老周”“阿芳”。他写小语时会说“她的小拳头攥得紧紧的,像颗小核桃”,写老周时会说“他的皱纹里藏着笑,像晒干的橘子皮”。这种“去标签化”的语言,不是“刻意”,而是陈默在说:“疾病是他们的‘经历’,不是‘身份’——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患者’。”
四、阅读体验:一场与“生命韧性”的跨时空对话
初读《与疾病赛跑》时,我正陪妈妈做胃癌手术。她在病房里疼得睡不着,我握着她的手,突然想起书中小语的化疗盒——原来“疼痛”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妈妈的手在抖,我的心在揪,护士的脚步在加快,医生的眉头在皱”。
最震撼的是老周的“抗癌账本”。他说:“我不想留遗憾,哪怕只剩一天。”我合上书页,翻出妈妈的病历本,上面写着“术后需化疗6次”。我突然对医生说:“妈,我们慢慢来,先把身体养好。”那一刻我懂了:陈默的伟大,或许就在于他没有给我们“战胜疾病”的压力,而是轻轻说:“看,疾病里的‘不完美’,恰恰是生命最珍贵的‘完整’。”
合上书的那个周末,我推着妈妈在医院花园散步。她指着樱花树说:“你看,花谢了还会开。”我想起书里小语出院时说的话:“等我好了,要去游乐园坐旋转木马。”那一刻我突然释然了: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永远健康”,是“在与疾病的赛跑中,依然能看见花开,听见鸟鸣,爱身边的人”。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医患的“生命共鸣器”
《与疾病赛跑》的魅力在于:它出版1年,依然能让每个读者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它是患者家属的“情绪急救包”,是医护人员的“职业共鸣书”,是所有“与生活赛跑”的人的“心灵灯塔”——甚至被《人民日报》评为“2023年最具人文关怀的非虚构作品”。
权威评价里,作家毕淑敏说:“这本书用最真实的生命故事,写出了医学最本质的温度——它不是‘治病’,是‘治人’。”医生张文宏在微博分享:“读《与疾病赛跑》时,我总想起自己的病人——他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治疗方案’,是‘被看见、被尊重’。”这些声音让《与疾病赛跑》超越了“医学纪实”的框架,成了一部“全民生命教育书”。
书中有句被反复引用的话:“疾病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重要的不是‘跑得多快’,是‘跑得多稳’。”但更动人的是陈默在结语里写的:“这本书不是‘揭秘’,是‘致敬’——致敬所有与疾病赛跑的人,致敬所有‘不放弃’的生命。”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妈妈化疗时翻开《与疾病赛跑》。当我看到小语举着千纸鹤说“妈妈,我数到100了”,看到老周在公园打太极时扬起的笑脸,看到急诊室护士轻轻帮逝者理顺的衣领——我突然明白:所谓“与疾病赛跑”,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患者、医生、家属”手拉手的“生命接力”。
毕竟,生命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永远赢”,是“在奔跑中,依然能看见彼此眼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