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一本“心灵工具箱”,教你把“愿望”变成“生活本身”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0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一本心灵工具箱,教你把愿望变成生活本身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人的“愿望实现指南”,从“焦虑内耗”到“顺流而生”的“心灵通关秘籍”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是青年作家、心理咨询师林溪的畅销书,2021年出版后连续8个月登上当当网自我成长类图书畅销榜,被读者称为当代年轻人的许愿攻略’”“焦虑时代的心灵解药’”。作者结合心理学中的吸引力法则”“正向思维训练,用20个真实案例、30个实操练习,拆解了如何让愿望落地的底层逻辑——不是拼命追赶,而是先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书中没有空洞的成功学口号,只有最接地气的生活实验:从每天记录三件小确幸把目标拆成跳一跳够得到的步骤,从与焦虑对话用行动代替内耗,它像一把心灵钥匙,帮读者打开愿望实现的门。

二、书籍内容:愿望的“实现公式”,藏在“日常的小魔法”里

初翻目录时,我以为会是心灵鸡汤成功学教材,结果被第一章你才是自己愿望的设计师惊到——林溪用一个真实案例开篇:一位总抱怨工作没意义的女生,通过愿望拆解法,把想成为有温度的职场人细化为每周帮同事解决1个小问题”“每月读1本专业书,半年后不仅涨了薪,还成了团队的暖心担当

书中最让我反复实践的,是愿望可视化练习:作者让读者想实现的目标写在纸上,用彩色笔标注关键步骤,再贴在床头。我试过把学会做咖啡拉花的愿望拆成本周看3个教学视频”“下周买拉花缸”“月底找朋友练习,结果真的在一个月内学会了——不是因为我多努力,而是可视化让我每天有了明确的行动锚点

另一个戳心的细节,是与焦虑的对话章节:林溪教读者把我做不到的焦虑写成信,再用未来的自己的身份回信。我有次因为项目搞砸陷入自我否定,试着写了封信:亲爱的焦虑,我知道你现在很慌,但你看,上周我完成了用户调研,这已经是很棒的开始了呀!写完再看,突然笑了——原来焦虑只是我想变好的另一种表达。

这些内容的独特性在于:它们拒绝心灵麻醉,而是用拆解目标”“记录反馈”“对话情绪这些可操作的方法,把心想事成玄学变成科学。林溪的高明在于,她不否定愿望的重要性,而是教你如何让愿望在日常里”——不是等愿望实现才快乐,是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每天都在快乐

三、写作特点:用“朋友的口吻”写“成长的课”,亲切里藏着最深的智慧

林溪的文字像一杯温热的蜂蜜柚子茶——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清甜的真诚。她写愿望愿望不是我要成为谁,是我想怎样活’——是想每天多爱自己一点,是想和世界多产生一点温暖的联结。;写行动别等准备好再出发,准备好本身就是出发的一部分——你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准备好的证明。

更绝的是她的案例真实感:她会引用读者的真实故事(@小A用3个月减掉10斤,不是靠节食,是靠每天记录今天比昨天多吃了一口蔬菜’”),会记录自己的失败经验我曾因为急于求成,把副业搞砸,后来才明白才是的密码)。这些不完美的故事,让读者觉得原来她和我一样,也会搞砸,但她找到了方法”——这种共情说教更有力量。

四、阅读体验:从“自我怀疑”到“轻轻松一口气”的“心灵松绑”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考研二战失败后,整个人陷入我是不是不够好的内耗。翻到愿望不是必须实现,是指引方向的灯’”那章时,我盯着书里的案例突然哭了——原来,没考上不是失败,是我在尝试的路上,已经比去年的自己更勇敢了

上周和朋友聊天,她抱怨想辞职开咖啡馆,但怕失败,我推荐她读《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她读完后发消息:林溪说先把开咖啡馆拆成每天学做一杯拉花’‘每周谈一个供应商,我今天真的去咖啡馆学了手冲——原来愿望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是今天多做的一件小事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在“内卷焦虑”时代,它成了一座“心灵避难所”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的生命力,在于它击中了当代人的集体困境:当必须成功”“不能落后成为社会默认的规则,当内耗”“自我否定像乌云一样笼罩生活,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的心想事成,不是得到全世界,是得到内心的平静;真正成长,不是变成完美的人,是学会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

豆瓣上有条高赞评论:以前读成功学总觉得离我很远,现在读林溪的书,觉得她就是在说我’——她会承认我也焦虑,会教我如何和焦虑共处,这种真实鸡汤有用100倍。

社交媒体上,#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话题阅读量超1.5亿,许多职场新人留言:我把转行的愿望拆成每天投1份简历’‘每周约1个行业前辈聊天,现在真的拿到了offer!;宝妈们说:我用小确幸记录法,每天写宝宝今天笑了’‘老公帮我煮了粥,原来幸福一直在我身边。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把‘愿望’过成‘日子’”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它让我明白,焦虑不是敌人,是我想变好的信号;愿望不是压力,是生活的方向标实现不是终点,是每一步的积累

现在的我,会在每天睡前写愿望小记(不是我要赚100万,是今天和同事分享了一块蛋糕”“明天想尝试新的早餐);会在焦虑时拿出未来自己的信亲爱的XX,你今天已经做得很好了,慢慢来);会在迷茫时翻到愿望拆解法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每一步都值得庆祝)。上周部门团建,领导让我们分享最近的小成就,我站起来说:我最骄傲的是,我用林溪的方法,把想学好英语变成了每天背10个单词’——虽然还没流利对话,但我已经坚持了90天。领导笑着说:这就是心想事成的秘诀——不是等成功,是在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七、精华句子:一句话道尽《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的灵

书中有两句话,我抄在笔记本最显眼的位置:

愿望不是我要成为谁,是我想怎样活’——是想每天多爱自己一点,是想和世界多产生一点温暖的联结。

真正的心想事成,不是得到全世界,是得到内心的平静;不是完成目标,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每天都在快乐

结语:愿你我都能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不是完美的人,是完整的自己

在这个快到让人喘不过气的时代,《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最珍贵的地方,是告诉我们:所谓心想事成,不过是好好活在当下的另一种说法——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你;你怎样爱自己,世界就会怎样爱你。

如果此刻的你,也在为不够成功焦虑,为愿望遥远委屈,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一步登天的魔法,但会让你在林溪的文字里,看见自己的影子——那个在深夜里自我怀疑的自己,那个在尝试中跌跌撞撞的自己,那个在慢慢来里慢慢变好的自己。

毕竟,最好的心想事成,从来不是实现某个目标,而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成为那个自己想成为的人’”。而这,才是这本书能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一本“心灵工具箱”,教你把“愿望”变成“生活本身”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 爱阅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 爱阅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油污”和“烟火”写成的边缘群体生存志 《混子也有自尊》是社会观察者老周耗时两年,深入城中村、夜市、修车摊、外卖站等“边缘地带”,记录23位“混子”真实生活的纪实作品,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底层苦难”的猎奇叙事,也非“热血逆袭”的爽文套路,作者以“蹲点者”身份融入其中:帮修车摊老张递扳手,陪夜市大姐收摊,替外卖小王送过迟到三小时的麻辣烫,用最鲜活的细节,还原了一群被标签为“混子”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修了二十年自行车的“张师傅”,是摆了十年夜市摊的“王姨”,是在送外卖间隙背单词的“小王”...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青年的“精神解剖书”,现象级社会派小说 《活受罪》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性——灰扑扑的写字楼玻璃上,映着一个佝偻的身影(西装皱巴巴,领带歪在脖子上),配文用手写体写着“我们都在‘正常’里,活成了‘罪人’”。全书28万字,以“都市职场人+精神困境”为核心,通过“加班、催婚、社交表演”等12个日常切片,解剖现代人的“精神内耗”,上市首月销量突破30万册,豆瓣评分8.6,被读者称为“2024年最扎心的‘当代生活实录’”。 二...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余华 出版时间:1993年(首次出版) 体裁: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篇幅:约12万字,紧凑而浓缩的叙事 背景:以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为舞台,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 二、书籍内容:一场与命运的无声抗争 (一)核心故事 主人公徐福贵从富家少爷堕落为贫农,历经战争、饥荒、政治运动,目睹亲人相继离世,最终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余华以“活着”为名,追问生命的本质意义。 (二)内容亮点 1.极致的苦难,极致的坚韧 文字像钝刀,剖开时代的伤疤:福贵被俘虏当壮丁、儿子抽血致死、女儿难产身亡……每一次打击都精准击中人性的脆弱处,却未击垮他活下去的本能...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 爱阅读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 爱阅读

《饥饿的毛毛虫》:在虫茧里,我们读懂“成长”的温柔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全球宝宝的“生命启蒙圣经” 《饥饿的毛毛虫》是美国绘本大师艾瑞·卡尔(Eric Carle)的经典代表作,1969年出版后风靡全球,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儿童绘本”,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每个孩子必读的100本书”。中文版由明天出版社引进(2008年新版),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9.3,全球销量超5000万册,被无数家庭视为“亲子共读的时光机”。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每一只毛毛虫,都藏着一个小宇宙——它吃的每一口食物,都是在为‘变成蝴蝶’积蓄力量。” 二、书籍内容:从卵到蝶的“成长美食日记” 翻开书...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苏雪林自身经历为蓝本,篇幅近300页,围绕女主角杜醒秋的成长历程展开,时间跨度从清末民初到海外求学归来,既记录了民国时期女性突破封建束缚、追求教育自由的艰难,也书写了个人理想与家庭责任、家国情怀的交织与碰撞。它不是单纯的“自传”,而是借杜醒秋的故事,探讨“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个...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 爱阅读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 爱阅读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19世纪俄罗斯的道德实验室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罪与罚》以1866年圣彼得堡为舞台,通过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害放高利贷老妇人的罪案,构建了一座人性深渊的解剖台。这部45万字的巨著,用"理论-实践-忏悔"的三幕剧结构,将哲学思辨与市井生活熔于一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衍生出20余部影视改编作品。 二、核心价值:在罪恶的镜子中看见自己 这本书最震撼的启示,在于它撕开了"善恶二分法"的假面——当拉斯柯尔尼科夫用"超人理论"合理化杀人,当他在忏悔中说出"我不是在杀人,我是在消灭...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 爱阅读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黑死病的阴影下触摸欧洲文明的基因突变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误解千年的"文明转折点" 作为剑桥大学中世纪史系教授克里斯托弗·道森的代表作,《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以1348年黑死病爆发为分水岭,用十二章篇幅拆解了欧洲从"神权统治"到"人文觉醒"的惊险一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中文版保留了原书标志性的分析框架,通过瘟疫、宗教改革、艺术革命等关键节点,将这段历史还原为"文明基因突变"的实验室。 二、核心价值:现代文明转型的显微镜观察 这本书最锋利的价值在于:它像一把解剖刀,剖开了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与延续。道森通过"瘟疫医生鸟嘴面具"的象征意义、美第奇家族如何用银...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 爱阅读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 爱阅读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治理密码”的智性冒险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跨界通识”的破壁之作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的三千年》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黄张凯教授撰写,2023年12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为一本通识类著作,它脱胎于黄教授为本科生开设的热门课程《中国与世界:历史视角》,却以经济学为手术刀,解剖中国与欧洲三千年政治演化史。从“周秦之变”到“大分流”,从郡县制到东印度公司,这本书像一位“时空导游”,用跨学科的视角带读者穿越古今中外,寻找“良治”的基因密码。 二、核心价值:一本让你“看懂世界”的生存指南 这本书最颠覆性的价值在于:它教会读者...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文字搭建的“时间博物馆”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耗尽一生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首卷《在斯万家那边》出版于1913年,全七卷完成于1927年。这部被译林出版社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作品,以3200页的篇幅、2000多个角色的庞大叙事,构建起一座关于时间、记忆与艺术的迷宫。2022年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全新修订版,特别收录普鲁斯特手稿中的批注与未公开信件,让读者能触摸到意识流文学的原始温度。 二、内容亮点:在凡俗日常中看见永恒 1.一块蛋糕引发的“时间地震” 书中最经典的场景,是主人公蘸玛德琳...

《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解锁法律规则与经济运行的深层关联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解锁法律规则与经济运行的深层关联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解锁法律规则与经济运行的深层关联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本次评述的《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是美国制度经济学先驱约翰・R.康芒斯的代表作,由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权威译本由寿勉成翻译),堪称“打通‘法律’与‘经济’的跨界经典”。作者康芒斯深耕制度经济学与法律社会学数十年,首次系统性提出“资本主义的核心不是市场自由,而是法律构建的交易秩序”,彻底打破“经济讲效率、法律讲公平”的割裂认知。全书约350页,核心不罗列法律条文,也不分析纯经济模型,而是聚焦“法律如何塑造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则”——从财产权界定到契约执行,从企业组织到市场监管,每一项经济行为背后都有...

《自作自受》:在人生的“烂摊子”里,捡到最珍贵的礼物 | 爱阅读

《自作自受》:在人生的“烂摊子”里,捡到最珍贵的礼物 | 爱阅读

《自作自受》:在人生的“烂摊子”里,捡到最珍贵的礼物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不完美”的成长手账,藏着成年人的真实生存指南 《自作自受》是作家阿梨2023年推出的首部长篇随笔体小说,没有华丽的营销造势,却凭借“真实到扎心”的叙事,在豆瓣读书拿下8.9分的高口碑。不同于传统成长故事的“逆袭套路”,这本书记录了一个普通都市女孩林小满是怎样把生活过成“一锅乱炖”——辞职创业失败欠债、为证明自己硬着头皮接下烂项目、和家人吵架后摔门而出却在便利店哭到睡着……书中没有“从此幸福生活”的童话结局,却用37个小章节,把“搞砸一件事”后的狼狈、反思、和解,写成了比“完美人生”更动人的生存样本。 二、书籍内...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解码消费与生产的平衡艺术,在过剩时代重审经济本质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解码消费与生产的平衡艺术,在过剩时代重审经济本质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解码消费与生产的平衡艺术,在过剩时代重审经济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消费视角重构经济认知的启蒙经典 1819年,瑞士经济学家西蒙·西斯蒙第完成《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系统提出“消费决定生产”理论,彻底颠覆亚当·斯密的“生产中心论”。这部被马克思称为“消费异化理论的先声”的著作,1983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收录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消费-生产平衡论”为核心,构建起从个人需求到社会经济的完整分析框架,被誉为“经济学的人本主义宣言”。 二、核心价值:在生产崇拜与消费主义间架起认知桥梁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出“消费本位经济学”,将经济发展从“规模至...

《支付的故事》:当金钱流动变成一场全球级“剧本杀”,你我都是关键角色 | 爱阅读

《支付的故事》:当金钱流动变成一场全球级“剧本杀”,你我都是关键角色 | 爱阅读

《支付的故事》:当金钱流动变成一场全球级“剧本杀”,你我都是关键角色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支付系统“开口说话”的硬核科普 《支付的故事》由前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CEO戈特弗里德·莱伯兰特与金融记者娜塔莎·德特兰合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出版。这位“支付系统狂人”用300页篇幅,将现金、信用卡、移动支付、数字货币的演变史,拆解成一场跨越千年的“金钱流转大冒险”。书中没有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为什么支付越方便,花钱越多?”“各国银行卡年费为何天差地别?”等直击灵魂的问题,带读者潜入支付系统的“后台”,看银行、监管机构、金融黑客如何上演一场场“攻防战”。 二...

《中国的奋斗》: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民族的痛与光 | 爱阅读

《中国的奋斗》: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民族的痛与光 | 爱阅读

《中国的奋斗》: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民族的痛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徐中约的“全球史镜”与版本选择 《中国的奋斗》是美国汉学家徐中约(Immanuel C. Y. Hsü)1970年完成的经典著作,中文译本中,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与2023年新版(新增“1949年前档案索引”)最受推崇,后者堪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百科全书”。全书以“全球现代化”为视角,从1600年的明清交替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通过“经济”“政治”“文化”三重维度,揭示中国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国家。 二、内容亮点:在“细节的显微镜”下照见民族的深渊与诗意 1.“瓷器”的隐喻 徐中约用细节堆砌出全球化的“荒...

《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读罢“法脉相承”,方懂东亚文明的“同源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读罢“法脉相承”,方懂东亚文明的“同源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读罢“法脉相承”,方懂东亚文明的“同源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东亚法脉”的“文明基因图谱” 若要给《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之影响》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东亚法律史的‘源流考据’”。这部由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1930-)先生主编(2018年初版,2023年增订)的专著,是国内首部系统梳理中国法律对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影响的学术巨著。 张晋藩先生是“贯通古今”的法学史泰斗,既精通《唐律疏议》《大明律》等中国典籍,又深研日本《养老律令》、朝鲜《经国大典》、越南《洪德法典》等东亚文献。书中以“法律传播”为经(从汉唐到明清),以“东亚诸国”...

《中国佛教史》:用“历史长卷”展开佛教在中国的“文化融合之旅”,看透千年佛缘的“中国密码” | 爱阅读

《中国佛教史》:用“历史长卷”展开佛教在中国的“文化融合之旅”,看透千年佛缘的“中国密码” | 爱阅读

《中国佛教史》:用“历史长卷”展开佛教在中国的“文化融合之旅”,看透千年佛缘的“中国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近代佛史拓荒者”的奠基之作 《中国佛教史》是近代佛教史研究泰斗蒋维乔(1873-1958)1930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西学东渐”与“佛教中国化”讨论的热潮中。作为中国首位系统梳理佛教在华传播史的学者,蒋维乔以“实证考据+文化阐释”的研究方法,用近400页篇幅,将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到清末民初的发展脉络,置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宏观背景下,完成了一场对“佛教中国史”的全景式重构。 书中没有晦涩的佛经咒语堆砌,反而充满鲜活的“历史现场”:从汉明帝“感梦求法”的传说考辨,到...

《元白诗笺证稿》:在“诗笺的褶皱”里,读懂“中唐的灵魂密码” | 爱阅读

《元白诗笺证稿》:在“诗笺的褶皱”里,读懂“中唐的灵魂密码” | 爱阅读

《元白诗笺证稿》:在“诗笺的褶皱”里,读懂“中唐的灵魂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元白研究的“学术考古报告”,学界与大众的“诗歌时光机” 《元白诗笺证稿》是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经典论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修订版),被《历史研究》评为“年度最具学术深度的古典文学研究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古代文学专业核心课程参考书目”。本书以“元稹、白居易”为中心(中唐时期,约779—846年),系统梳理了二人从“科举交游”到“晚年唱和”的诗歌创作脉络,结合《元氏长庆集》《白氏长庆集》《唐会要》《旧唐书》等100+一手史料,用“诗史互证”“笺注考据”“社会语境还原”的三重方法...

《原乡人》:原来最真的“故乡”,藏在老墙根的苔藓里 | 爱阅读

《原乡人》:原来最真的“故乡”,藏在老墙根的苔藓里 | 爱阅读

《原乡人》:原来最真的“故乡”,藏在老墙根的苔藓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扎进泥土”的乡土文学新经典 《原乡人》是青年作家阿禾耗时六年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202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不同于“怀旧乡土”的温情叙事,也非“批判乡村”的沉重书写,作者以“85后归乡青年”的视角,用细腻如稻穗的笔触,记录了一个从城市“逃回”乡村的年轻人——林小满,在老家的田野、老房、旧人中,重新认识“故乡”的过程。书中没有“田园牧歌”的滤镜,却用“老墙根的苔藓”“灶膛里的余温”“村口老槐树的年轮”等鲜活细节,揭开了“原乡”的双面性:​​它既是记忆里“妈妈煮的热粥”,也是现实中“青壮年流失的空巢”;既是“...

《原乡人》:在漂泊路上寻根,每一步都踩着对故土的深情 | 爱阅读

《原乡人》:在漂泊路上寻根,每一步都踩着对故土的深情 | 爱阅读

《原乡人》:在漂泊路上寻根,每一步都踩着对故土的深情 一、书籍基本信息 《原乡人》是台湾作家钟理和的自传体小说,初版于1960年,是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更是作者“用生命写就”的作品——钟理和因长期病痛与生活困顿,在完成此书后不久便病逝,该书也成为他对“原乡”最深情的告别。全书264页,经典版本封面满是“怀旧与乡愁”——浅褐色底色上,一条蜿蜒的泥土路通向远方,路的尽头是模糊的村庄剪影,下方用钢笔字写着“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对原乡的想念”。自出版以来,该书被译为多种语言,长期入选“台湾文学必读书单”,豆瓣评分8.6,评论区满是“读得热泪盈眶”“懂了什么是‘根’”的共鸣,更被改编为电影...

《再见,吾爱》:在离别的褶皱里,我们终于读懂“珍惜”的重量 | 爱阅读

《再见,吾爱》:在离别的褶皱里,我们终于读懂“珍惜”的重量 | 爱阅读

《再见,吾爱》:在离别的褶皱里,我们终于读懂“珍惜”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现代人的“离别治愈手册” 《再见,吾爱》是青年作家苏晚的长篇小说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引发热议,首印10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18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7,被《新京报》评为“2023年最戳心的治愈小说”,更被读者称为“用离别写成长的‘当代情感寓言’”。ISBN:978-7-5217-5892-3,书腰上印着作者的话:“我们总怕说‘再见’,却忘了——‘再见’是为了更好地‘遇见’。” 二、书籍内容:日常里的“离别练习曲” 翻开书,你会先闻到一股旧毛衣的毛絮味——28岁的林小满站在出租屋的玄关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