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张爱玲典藏全集》:在苍凉与华丽之间,触摸人性的永恒褶皱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7

《张爱玲典藏全集》:在苍凉与华丽之间,触摸人性的永恒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张爱玲典藏全集》收录了张爱玲1930-1990年代创作的全部小说、散文、剧本及未刊稿,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经典篇目。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像一袭爬满蚤子的华美袍子,在婚姻焦虑”“女性困境蔓延的今天,照亮人性的复杂与真实——证明真正的文学,不是粉饰太平,而是用苍凉的手法雕刻永恒

二、内容亮点:在“月亮隐喻”与“旗袍褶皱”中看见人性的深渊

1.月亮隐喻的永恒苍凉

书中最震撼的细节,是张爱玲对月亮的反复刻画:《金锁记》里三十年前的月亮沉了,《倾城之恋》中流苏抬头看见月亮像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这种用月亮照见人性的隐喻,比任何心理描写都更戳心——它告诉我们:孤独是人类的底色,而张爱玲是最会写月亮的裁缝

2.旗袍褶皱的市井哲学

张爱玲写市井生活,像在显微镜下绣花:《半生缘》里曼桢的灰布旗袍,《色·戒》中王佳芝的翡翠耳坠,每个细节都藏着命运的密码。她写上海女人穿旗袍,总要留出三寸褶皱——那是给眼泪流的地方。这种用服饰写人生的智慧,没有说教,却让人脊背发凉——它证明:华丽不是遮掩,而是暴露

3.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现代性困境

书中经典段落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堪称男性欲望的解剖刀。当振保在妻子与情人之间挣扎,张爱玲冷眼旁观: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这种用爱情证明人性的荒诞,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读者对婚姻与欲望的误解。

这些细节不是空泛的文学赞美,而是像一面镜子,照出人性中常见的误区:比如用爱情掩盖自私”“忽视日常的诗意”“把苍凉当矫情

三、写作特点:把“市井故事”写成“人性交响乐”

张爱玲的笔法像文字魔术师,用冷艳笔调+感官轰炸构建诗意:

描写上海弄堂,她说雨像绣花针,密密扎在青石板上,扎出一个个小酒窝

回忆童年零食,她写玫瑰酱的甜像刀,割开记忆的茧

每章结尾的金句人性判词,比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这种苍凉+华丽+幽默的写法,让书从文学经典升级为精神启示录

四、阅读体验:像被“文字巫师”拽进旧上海

读这本书时,我仿佛被文字巫师拽进时空隧道:

看到月亮湿晕的描写,突然想起自己曾在深夜加班时望月——如果当时读了这句话,或许能更早理解孤独是人类的共通语言

读到旗袍褶皱的隐喻,才明白:所谓华丽,不过是在褶皱里藏住眼泪的温柔智慧。

这种被击穿的感觉,比读10本情感指南都更真实。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被低估的“女性主义圣经”

尽管问世已逾半个世纪,这本书在豆瓣仍保持9.4分,夏志清评价:张爱玲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与当前婚姻焦虑”“女性觉醒等社会热点高度契合。当年轻人纠结如何平衡爱情与自我时,这本书提供的张爱玲视角,恰恰是破局的关键——它不美化爱情,也不贩卖焦虑,而是教你在苍凉里种出花

六、个人感悟:它像一盏“市井夜灯”

对我而言,这本书像一盏市井夜灯

25岁时,它让我放下必须完美的执念,转而珍惜那些不完美但真实的情感瞬间——比如陪闺蜜在弄堂口吃生煎,发现她眼里的光比任何爱情剧都珍贵。

30岁时,它让我在面对婚姻压力时选择每周抽半天完全做自己,避免重蹈用婚姻掩盖孤独的覆辙。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那句: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这让我明白,真正的人性理解,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受害者,而是找到与自己的苍凉共处的勇气。

七、总结:一本“反矫情”的生存指南

在这个滤镜焦虑”“完美人设蔓延的时代,《张爱玲典藏全集》像一位文字老友,用最朴素的故事,讲透了最深刻的道理:人性没有标准答案,但如何与苍凉共处需要智慧。它不承诺快速治愈,却能帮你重新看见生活的真实;它不贩卖焦虑,却能让你在华丽中,多一份清醒,少一份迷茫。

如果你正站在爱情孤独的十字路口,不妨翻开这本书——或许,你也会像那个在月亮下读张爱玲的我一样,在某个瞬间突然明白:原来,我需要的不是更完美的爱情,而是更勇敢的心。



“《张爱玲典藏全集》:在苍凉与华丽之间,触摸人性的永恒褶皱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 爱阅读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 爱阅读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如果你曾困惑“国家到底是为谁服务的?”“‘公平’‘正义’背后藏着怎样的阶级立场?”,那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会像一把“社会分析的解剖刀”——它不是晦涩的政治教条,而是用直白的逻辑、锋利的论证,带你看清“国家不是‘超阶级的中立者’,而是统治阶级维护利益的工具”。哪怕你对革命史一无所知,也能从书中学会“透过表面现象,抓社会问题本质”的思考方法。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为革命实践写的理论指南” 《国家与革命》的作者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撰写于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十月革命前的关键时期——当时的俄国正处在“推翻沙皇统治...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 爱阅读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 爱阅读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定位 《合伙人》由全球顶尖人才顾问费洛迪撰写,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本书聚焦互联网时代人才管理的变革,提出“潜力”已取代体力、智力、能力,成为人才评价的新标准。作者基于亿康先达公司8000余个高管寻访案例,系统阐述如何甄别、培养高潜力人才,打造高效团队。 核心价值: 创业者与管理者必读:破解“为何90%的领导者找不到优秀合伙人”的难题,提供从选才到育才的完整方法论。 实战工具箱:书中提出“潜力评估五大指标”(动机、求知欲、洞察力、沟通力、意志力)和“人才选拔四步法”,帮助企业避开“用错人”的代价。 二、内容亮点:颠覆传统...

《红色英勇勋章》:当19岁的逃兵在血色黄昏中读懂战争的真相 | 爱阅读

《红色英勇勋章》:当19岁的逃兵在血色黄昏中读懂战争的真相 | 爱阅读

《红色英勇勋章》:当19岁的逃兵在血色黄昏中读懂战争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1895年创作的《红色英勇勋章》,以美国内战为背景,讲述19岁新兵亨利·弗莱明从战场逃兵到"英雄"的荒诞成长史。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抹血色,撕开了战争英雄主义的华丽包装——当子弹呼啸而过时,所谓的勇气不过是恐惧与虚荣的混合体,而真正的成长,是学会与自己的懦弱和解。 二、内容亮点:细节里的荒诞与真实 "勋章的颜色之谜" 书中最震撼的设定是亨利的"英勇勋章"——他以为这是战场杀敌的荣誉,实则是被流弹擦伤后战友的"安慰奖"。当他在营地偷偷擦拭伤口时,血迹在月光下泛着"锈铁般的暗红...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 爱阅读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 爱阅读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一、基本信息:哥特迷雾中的“身份寓言” 《蝴蝶梦》(Rebecca)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rier)1938年的“哥特文学经典”,与《简·爱》《呼啸山庄》并称为“英国女性成长三部曲”。这部以二战后英国康沃尔郡为背景的小说,围绕年轻新娘“我”与富豪迈克西姆的婚姻展开,通过“曼陀丽庄园”的神秘往事、女仆丹弗斯的暗示、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逐步揭开“吕蓓卡”这个“幽灵般的存在”背后的真相。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译林出版社2021年版(林智玲译),书中保留了杜穆里埃标志性的“心理悬疑”与“哥特美学”:比如她写曼陀丽庄园的黄昏...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 爱阅读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 爱阅读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一、基本信息:19世纪伦敦的“人性实验室” 《化身博士》是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86年的“哥特文学巅峰作”,与《弗兰肯斯坦》《德古拉》并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三大恐怖经典”。这部以伦敦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对“一体双生”的神秘人物——善良的杰基尔博士与邪恶的海德先生——如何通过一瓶神秘药水实现身份转换,最终因无法掌控“双重人格”而走向毁灭的故事。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版(陈良廷译),书中保留了史蒂文森标志性的“氛围营造术”:比如他写杰基尔的实验室:“深褐色的...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 爱阅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 爱阅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油污”和“烟火”写成的边缘群体生存志 《混子也有自尊》是社会观察者老周耗时两年,深入城中村、夜市、修车摊、外卖站等“边缘地带”,记录23位“混子”真实生活的纪实作品,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底层苦难”的猎奇叙事,也非“热血逆袭”的爽文套路,作者以“蹲点者”身份融入其中:帮修车摊老张递扳手,陪夜市大姐收摊,替外卖小王送过迟到三小时的麻辣烫,用最鲜活的细节,还原了一群被标签为“混子”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修了二十年自行车的“张师傅”,是摆了十年夜市摊的“王姨”,是在送外卖间隙背单词的“小王”...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在烟火人间,打捞三千年前的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青年作家李颜垒的《诗经》通俗读本,2010年首次出版后风靡全国,2019年推出典藏版。全书精选《诗经》中30余篇经典诗作,围绕爱情、劳作、战争等主题划分为七大章节,如“情为何物”“男耕女织度流年”等,用175页的篇幅将305篇诗歌精华凝练成“现代人的诗意手账”。 封面设计素雅,月白色底上一枝垂露的荇菜(呼应《关雎》意象),内页搭配仇英《诗经图》插画与轻型纸张,翻页时“沙沙”声如风吹麦浪。书中独创“左诗右解”排版——左侧原诗保留古韵,右侧白话解读似老友谈心,连“窈窕淑女”的“窈窕”...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焦点,通过40余幅插图、完整参考文献与索引,构建起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过渡期的立体图景。作者以"秋天"喻指这一时期——既非全然衰败,亦非新生伊始,而是旧文明体系的完美谢幕与新文化的悄然萌芽。 二、内容亮点:在细节中复活一个时代的矛盾与诗意 1.骑士制度的"末路狂欢" 赫伊津哈笔下的骑士世界充满荒诞与...

《追风筝的人》:一场穿越20年的“救赎之旅”,在风筝线上找回人性的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穿越20年的“救赎之旅”,在风筝线上找回人性的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穿越20年的“救赎之旅”,在风筝线上找回人性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战争史诗”,是“每个人心里的‘风筝线’”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被译成60多种语言,获联合国人道主义奖、《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等荣誉。故事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富家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儿子哈桑的羁绊,在战争、背叛与救赎中,揭开“人性弱点”与“自我和解”的终极命题。 它的核心价值,是给每个“曾因懦弱或自私伤害过他人”的普通人,递上一面“照见内心的镜子”——​​不是教你“成为英雄”,而是让你在阿米尔的挣...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1946年创作的心理学经典,结合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死经历与“意义疗法”理论,探索人类在极端困境中的精神支撑。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像一盏“生命火炬”,在“躺平焦虑”蔓延的今天,照亮“意义感”的力量——证明真正的强大,不是活成“完美受害者”,而是用精神自由对抗命运的枷锁。 二、内容亮点:在“囚徒编号”与“意义疗法”中看见生命的韧性 1.“囚徒编号”的尊严保卫战 书中最震撼的细节,是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拒绝用编号代替名字的坚持:“当狱警喊‘119104’时,我会在心里回...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经典著作,1966年首次出版,至今已再版数十次,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职场人的‘效率圣经’”。全书不足200页,却跳出了“只有高管才是管理者”的误区,提出“每个对组织成果有贡献的人,都是管理者”,聚焦“如何通过自我管理实现高效产出”,覆盖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决策制定、团队协作等核心议题。它不是空谈理论的管理学专著,而是用“案例+方法”的模式,把“高效”从抽象概念变成可操作的日常行动,既是企业培训的常用教材,也是职场新人、中层管理者突破“忙而无效”困境的实...

《自私的基因》:在基因的“生存程序”里,我们读懂“生命”的底层代码 | 爱阅读

《自私的基因》:在基因的“生存程序”里,我们读懂“生命”的底层代码 | 爱阅读

《自私的基因》:在基因的“生存程序”里,我们读懂“生命”的底层代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进化生物学的“认知革命手册” 《自私的基因》是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经典科普著作,197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引发全球科学界震动,被《自然》杂志评为“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生物学著作”,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引进(2018年修订版),全球销量超1500万册,被清华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列为“进化生物学入门必读书目”。书腰上印着道金斯的话:“我们不过是基因的‘生存机器’——它们的自私,写就了我们的一切。” 二、书籍内容:基因视角下的“生命生存指南” 翻开书,你会先看见一...

《宗教的本质》:撕开“神圣”的面纱,在信仰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真实 | 爱阅读

《宗教的本质》:撕开“神圣”的面纱,在信仰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真实 | 爱阅读

《宗教的本质》:撕开“神圣”的面纱,在信仰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真实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宗教解剖师”的“思想手术刀” 《宗教的本质》(The Essence of Religion)是20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宗教学家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的经典著作,成书于1912年,被视为“宗教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全书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工具,通过对原始部落宗教仪式、现代社会宗教现象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宗教为何存在”“宗教如何塑造社会”等核心命题。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2020年)推出,译者为宗教学学者渠敬东——其翻译既保留了涂尔干严谨的学术术语(如“集体表象”“神圣与世俗”),又...

《政治经济学要义》:古典经济学的“骨骼标本”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要义》:古典经济学的“骨骼标本”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要义》:古典经济学的“骨骼标本” 去年在旧书店翻到这本泛着茶渍的《政治经济学要义》,封皮上“詹姆斯·穆勒1821”的字样像一枚时间印章。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隐形奠基人”(他儿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更出名,但学界公认他是连接斯密与李嘉图的桥梁),穆勒用这本小书完成了件了不起的事:​​把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零散理论,织成了一张逻辑严密的经济学“基础网”​​。读它不像读《国富论》那样充满故事性,倒像在解剖一只经济“骨骼标本”——没有血肉,但能看清支撑现代经济的“主心骨”。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低估的古典经济学“教科书” 《政治经济学要义》(Elements of Politic...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俄国革命的“经济望远镜”,如何照见资本主义的“骨骼与血脉”?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俄国革命的“经济望远镜”,如何照见资本主义的“骨骼与血脉”?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俄国革命的“经济望远镜”,如何照见资本主义的“骨骼与血脉”?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杜冈-巴拉诺夫斯基”与19世纪俄国工厂烟囱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跨国公司垄断全球芯片市场”的新闻发呆。20世纪初的俄国圣彼得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格奥尔吉·杜冈-巴拉诺夫斯基(Георгий Трауготтович Дыбенко-Балановский)在油灯下写下“资本主义的矛盾,藏在每一枚硬币的流通里”时,或许不会想到:他笔下对“商品-货币-资本”的层层解剖,会在一百多年后,成为理解“帝国主义垄断”“全球产业链剥削”“贫富分化”的思想棱镜。...

《治国策》:在波斯帝国的镜鉴中寻找现代治理的密码 | 爱阅读

《治国策》:在波斯帝国的镜鉴中寻找现代治理的密码 | 爱阅读

《治国策》:在波斯帝国的镜鉴中寻找现代治理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游牧帝国与定居文明的治理实验 《治国策》是11世纪波斯塞尔柱王朝宰相尼扎姆·莫尔克的行政学专著,成书于1086-1092年,2013年由商务印书馆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50章,以"国家治理"为核心,涵盖税收、司法、军事、官吏选拔等议题,被誉为"现存最早的中东行政学专著"。作者以塞尔柱帝国宰相的亲身经历,记录了游牧民族如何统治中亚、伊朗等定居文明地区的历史实验,其内容既包含"密探制度"等权力监控手段,也涉及"驿站系统"等基础设施规划。 二、核心价值:穿越千年的治理启示录 这本书最锋利的价值在于:它像一把手术刀,...

《致命圆桌》:当赌命游戏照进现实,在循环里煮出人性的光 | 爱阅读

《致命圆桌》:当赌命游戏照进现实,在循环里煮出人性的光 | 爱阅读

《致命圆桌》:当赌命游戏照进现实,在循环里煮出人性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致命圆桌》是笑青橙2021年出版的无限流惊悚小说,全文约53万字,以"圆桌游戏"为核心设定,讲述玩家通过赌命实现愿望的生存史诗。核心价值在于它用"愿望交易所"的奇幻设定,解构了欲望与代价的残酷逻辑——当世界允许用性命交换奇迹,是选择接受规则,还是打破循环?答案藏在江问源那句"我要的从来不是复活,而是与你共同打破命运"的嘶吼里。 二、内容亮点:在赌命游戏中挖出人性的褶皱 反套路游戏机制: 圆桌游戏不是传统闯关,而是用"愿望实现"当诱饵,每个愿望背后都暗藏系统陷阱。江问源为复活陈眠进入游戏,却发现陈眠的"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张“文化地图”,带你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 爱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张“文化地图”,带你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 爱阅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张“文化地图”,带你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化摆渡人”的“常识词典”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学者王力(1900-1986)主编的经典普及读物,初版于1962年,后经多次修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国民教材”。不同于晦涩的学术专著,这本书以“通俗化、系统化”为目标,用近300页篇幅,涵盖天文历法、礼仪制度、思想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生活等12大领域,将中国古代文化的“碎片知识”编织成一张清晰的“文化地图”。 书中没有生僻的古文堆砌,反而充满鲜活的“生活场景”:从“春节贴春联”的由来,到“科举考试”的流程;从“阴阳五行”的哲学逻辑,到“茶酒...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在“百年风云”的褶皱里,读懂“中国的精神成长史” | 爱阅读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在“百年风云”的褶皱里,读懂“中国的精神成长史” | 爱阅读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在“百年风云”的褶皱里,读懂“中国的精神成长史” 一、书籍基本信息:百年政治的“解码词典”,学界与大众的“历史望远镜”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是当代历史学家杨奎松先生的经典专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修订版),被《历史研究》评为“年度最具思想深度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著作”,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本书以“1840—1949年”为时间轴,系统梳理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关键政治事件与思想变迁,结合《清实录》《民国档案》《申报》等1000+原始文献,用“制度分析+社会视角+个体叙事”的三重方法,拆解了“中国为何选择社会主义...

《中国史学通论》:在“故纸堆”里找到“解码历史的钥匙”,给每个读史者的“思维工具箱” | 爱阅读

《中国史学通论》:在“故纸堆”里找到“解码历史的钥匙”,给每个读史者的“思维工具箱” | 爱阅读

《中国史学通论》:在“故纸堆”里找到“解码历史的钥匙”,给每个读史者的“思维工具箱” 一、书籍基本信息:史学理论的“百科全书”,学界与大众的“双向刚需” 《中国史学通论》是历史学者张岱年2022年推出的史学理论专著,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史学理论著作”,上市1年销量破18万册,入选“教育部历史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书目”。本书以“中国史学”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从先秦“左传史学”到清代“考据史学”的2000余年发展历程,结合“五德终始说”“正统论”“纪传体”等50+核心理论,用“史记的叙事逻辑”“资治通鉴的编纂智慧”“甲骨文的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