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战国歧途》:李硕的“战国解码器”,如何让两千年前的“争霸战”照进现代人的“生存镜”?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6

《战国歧途》:李硕的战国解码器,如何让两千年前的争霸战照进现代人的生存镜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李硕与战国青铜剑的《战国歧途》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互联网大厂百团大战落幕的新闻发呆。21世纪的商业战场上,巨头们用算法圈地、用补贴攻城,与两千年前战国诸侯合纵连横”“变法图强的博弈,竟在某个瞬间产生了奇妙的共振。而这一切的联想,都源于李硕在书中写的那句话:战国的本质,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一群聪明人在规则边缘试探——他们想赢,更想建立一套让所有人不得不遵守的新秩序。

作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先秦史领域的青年学者,李硕(1980-)的一生都在用考古发现重写历史:他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在父亲的旧书堆里翻《史记》《战国策》,却因不满教科书式战国史的刻板叙事,转向实物证史;他是田野考古迷,曾跟着团队在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所在地)、河南辉县(战国魏长城遗址)蹲守数月,亲手清理过青铜器的锈迹、拓印过楚简的文字;他更是一位历史的翻译官,擅长将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简牍帛书里的只言片语,还原成诸侯的算计、百姓的疾苦、谋士的权谋。这种学者的严谨讲故事的热情的双重底色,让《战国歧途》(2021年初版)跳出了战国史科普书的窠臼——它更像一部战国生存指南,用吴起变法的工资单”“商鞅徙木的告示”“孟尝君的门客账本等鲜活细节,将两千年前的争霸战解码为一场关于规则、人性与秩序的终极实验

一、书籍基本信息:战国史的“新玩法”开创者

李硕的身份标签远比历史教授更鲜活:他是考古现场的常客,为写作本书跑遍全国20处战国遗址,甚至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了两周,只为核对一件战国青铜器的出土记录;他是文献破译高手,能从《睡虎地秦简》里的一条法律条文,推导出秦国基层吏治的运作逻辑;他更是一位规则的解构者,在本书中提出战国的核心矛盾,是旧秩序的瓦解新秩序的诞生’”——旧秩序是血缘分封”“世卿世禄,新秩序是中央集权”“军功授爵,而所有争霸战争、变法改革,都是这两股力量在掰手腕。这种规则视角实证精神的双重特质,让《战国歧途》(中译本约30万字)既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一份战国生存实验报告”——它没有堆砌术语,却用楚国的县制试点”“魏国的武卒选拔”“齐国的稷下学宫招生等具体场景,将抽象的历史规律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存智慧

二、内容亮点:用“吴起变法的‘裁员令’”解码制度的“人性博弈”

李硕的写作风格,像极了今天的职场观察家”——他不迷恋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扎进具体的生存现场,用吴起变法的裁撤令”“商鞅徙木的告示”“孟尝君的门客纠纷,还原战国时代的生存法则。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他提出的战国变革的三重人性逻辑理论,而每一个逻辑都紧扣的真实需求:

​​第一重逻辑是利益的再分配​​。他用楚国吴起变法裁军令(公元前382年)证明:任何改革的核心都是利益洗牌”—楚悼王为削弱贵族势力,下令裁撤无功受禄的贵族子弟,将节省的俸禄用于招募平民士兵。李硕记录了一份出土的《楚国禄籍》残简:左司马昭阳之孙昭丙,原食邑十里,今削为三里;右尹景缺之次子景辛,原食邑五里,今削为无。这种利益剥夺的残酷性,让贵族们联合起来刺杀了吴起——但改革的成果(楚国军力提升、中央集权加强)却为后世留下了变法虽死,其法犹存的遗产。李硕写道:改革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把别人的蛋糕切下来,分给更能打仗的人’——但切蛋糕的人,总会被人记恨。

​​第二重逻辑是规则的确定性​​。作为制度经济学爱好者,李硕用秦国徙木立信的典故(公元前356年)揭示:新秩序的建立,关键在于让所有人相信规则会兑现”——商鞅在咸阳城门立起一根三丈木杆,宣布谁能搬到北门,赏五十金;起初无人相信,直到有人尝试后真的拿到钱,百姓才意识到说得出就做得到。他记录了一份《商君书·垦令》的残篇:民信其赏,则事功成;民信其罚,则奸邪止。这种规则的确定性,本质是用可预期的惩罚与奖励,替代血缘、人情等模糊的约束

​​第三重逻辑是人性的复杂性​​。李硕用齐国稷下学宫养士之争(公元前3世纪)证明:再精密的制度,也需要人性的润滑剂”——齐宣王为招揽人才,在临淄建了稷下学宫,养了上千名学者;但这些学者并非纯学术派,有人为求官职阿谀奉承,有人为争排名互相攻击,甚至有人暗中为其他国家充当间谍。他写道:制度是骨架,人性是血肉——没有血肉的骨架,再强壮也会散架;没有骨架的血肉,再鲜活也会瘫倒。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承认,让战国的争霸战有了人间烟火气

三、写作特点:“考古学家的严谨”与“说书人的口才”的完美融合

李硕的文字有一种罕见的双重魔力:他既是能在考古工地里刷去青铜器上的铜绿的实证派(书中引用了300多份考古报告、1000多条简牍文献),又是能将枯燥的制度分析转化为鲜活故事的叙事高手(他因用吴起变法的裁员令讲解利益分配,被学生称为最会讲故事的教授)。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他记录的一名战国普通士兵的家书俺叫黑夫,是秦国南郡的一名戍卒。去年冬天,官府征我去北方打匈奴,走的时候娘给我塞了半袋粟米,说要是饿了,就着雪吃。上个月,我跟着白起将军打了胜仗,缴获了匈奴的羊皮袄,可俺不敢穿——娘说过,打仗是为了保家,不是为了穿好衣服。前几天,我收到娘寄来的信,她说家里的田被贵族占了,你爹气病了,你要是能立战功,就回来看看这种将宏大历史个体命运绑定的写法,让战国史有了心跳的声音”——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一个普通的戍卒如何在国家争霸家庭温情之间挣扎,而他的小选择,又如何影响着大历史的走向。

另一个特点是问题意识的当代性。李硕写作时,中国正经历改革开放全球化竞争,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围绕一个至今未过时的问题展开:改革为何总有人牺牲”“规则为何需要仪式感”“个人在时代洪流中该如何自处?这些问题像一根线,串起了从战国变法图强到21世纪科技革命的脉络。正如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言:李硕的《战国歧途》是理解变革时代生存手册’——它告诉我们,任何时代的新秩序,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一群聪明人在痛苦中摸索出来的

四、阅读体验:从“猎奇”到“共情”的智性觉醒

初读前两章时,我也曾被吴起变法的血腥”“商鞅徙木的机智”“稷下学宫的吵闹等情节吸引,但读到第三章制度的温度,李硕用现代企业的末位淘汰制’”类比战国的军功授爵时,我突然开窍战国将领的军功爵不是简单的奖励,而是用明确的规则告诉士兵:你只要多杀人、多抢粮,就能升官发财’——这和今天企业完成KPI就能加薪的逻辑,本质是一样的!这个类比让我突然明白:原来战国的生存智慧,就藏在我们的职场规则”“游戏机制里。

最触动我的,是他贯穿全书的人文关怀。在分析孟尝君的门客时,他没有站在贵族的立场谈养士的排场,而是写道:门客不是工具人,而是有血有肉的人’——冯谖弹铗而歌,不是贪心,而是想让孟尝君知道:我需要被重视;鸡鸣狗盗之徒,不是小人,而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孟尝君被困秦国时,正是他们救了他一命。所谓得人心,不是给所有人好处,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对个体价值的强调,在今天内卷”“躺平盛行的时代,依然能给人力量——它教会我们:任何时代的成功,都始于看见个体的需求

五、评价与影响力:战国史的“现象级读物”与当代的“思维工具”

《战国歧途》的学术地位,被《中国史研究》杂志称为:它是战国史研究的破圈之作,首次将考古发现、文献考据与叙事技巧完美融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在推荐语中直言:李硕用显微镜看战国,让我们看到了大历史背后的小细节’——这些细节,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能让人记住历史。而在实践层面,这本书直接影响了近年来的大历史写作热潮——从《显微镜下的大明》到《翦商》,都能看到李硕用实证讲历史的影子。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书的价值或许更当代:它教会我们用战国视角重新审视身边的生活。当我看到某公司推行996制度时,会想起李硕对吴起变法的分析:制度的推行,总会有人牺牲’——但关键是牺牲是否值得,新秩序是否能带来更广泛的利益。当我讨论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时,会联想到他对稷下学宫的解读:所谓选择,不是选一个轻松的方向,而是选一个能让自己增值的方向——就像战国学者,有人选儒家求仕,有人选法家事功,有人选道家逍遥,但最终能留下名字的,都是把学问变成力量的人。

结语:一本写给所有变革时代参与者的生存备忘录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洒在战国歧途几个字上。我忽然明白,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不是它梳理了多少战国事件,而是它教会了我们一种看本质的思维方式——战国的争霸战,本质是规则的实验场;历史的兴衰,本质是人性的博弈史;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本质是在规则与人性之间寻找平衡。这些看似过时的战国洞见,其实藏着不变的真理:任何时代的变革,都需要利益的再分配”“规则的确定性”“人性的温度;任何个体的成功,都需要看见规则”“理解人性”“坚守价值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不止学术学习。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历史的片面认知(以为历史=战争);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生存智慧的认知边界。正如李硕在书末写的:研究战国歧途,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理解现在’——当我们看到今天的科技革命’‘全球化竞争,就能明白:两千年前战国的变法者们,早已在用他们的方式,书写着人类如何适应变化的永恒课题。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会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多一分清醒,多一分共情。而对我而言,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终于懂得:真正的历史,从来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现在的注脚”——就像战国的李硕,用考古的严谨与叙事的热情,始终没有忘记:他笔下的每一场战争,都是某个人的生存之战;每一次变法,都是某段人类进步的见证。

​​最后分享一句让我反复回味的话:战国的刀光剑影里,藏着最朴素的生存智慧——想要赢,先要懂规则;想要赢久,更要懂人性​​或许,这就是李硕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理解历史,就是理解规则;而读懂规则,才能真正读懂的未来。

“《战国歧途》:李硕的“战国解码器”,如何让两千年前的“争霸战”照进现代人的“生存镜”?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底两万里》:读罢“钢铁鲸鱼”,方懂“深海”的“双重面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读罢“钢铁鲸鱼”,方懂“深海”的“双重面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预言未来”的“海洋科幻圣经” 若要给《海底两万里》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19世纪的‘深海预言书’”。这部由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1828-1905)创作(1870年初版)的经典之作,是“海洋三部曲”...

《航空港》:在万米高空的方寸之间,读懂“连接”最温暖的模样 | 爱阅读

《航空港》:在万米高空的方寸之间,读懂“连接”最温暖的模样 一、基本信息:1968年的“机场社会百科全书” 《航空港》是美国作家阿瑟·黑利(Arthur Hailey)1968年的“行业小说里程碑”,与《汽车城》《银行家》并称为“黑利三部曲”。这部以全球航空业为背景的长篇巨著,聚焦一座虚构的“...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尘埃写就的奇幻成长圣经” 《黄金罗盘》是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之作,1995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12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斩获惠特布莱德奖...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凯伦·布兰森——她跟踪报道乔布斯20余年,采访过苹果早期员工、皮克斯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拿到了乔布斯早年的创业笔记和私人信件,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神化路线”,反而像“翻开了...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成书于2012年,2022年重庆出版社推出精装修订版,附18世纪中英对比地图与乾隆朝经济数据图表。 核心地位:首部以“全球史视角”解构乾隆盛世的通俗历史著作,被《中国史研究》称为“...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 爱阅读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盗墓者点燃的史海灯塔 《汲冢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出土。盗墓者"不准"为照明焚烧竹简,却意外让这部沉睡五百年的史书重见天日。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现存"古本"...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 爱阅读

《寄簃文存》:一座连接“传统法脉”与“现代法治”的“思想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法学的“时光胶囊”与“精神原乡” 《寄簃文存》是清末民初著名法学家、法律改革家沈家本(字子惇,号寄簃)的经典文集(初版于1911年,后经整理收入《沈家本全集》),收录了他晚年(1900—1911年)撰写的法...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 爱阅读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威廉·汤普逊”与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街景的《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富豪捐赠10亿美元做慈善”的新闻发呆。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功利主义经济学家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