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在人间》:在泥里扎根的人,终会看见属于自己的星空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5

《在人间》:在泥里扎根的人,终会看见属于自己的星空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伤痕串起的成长日记”,高尔基的青春困局与时代切片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于1916年出版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与《童年》《我的大学》并称为自传体三部曲。若说《童年》是被外祖父家门槛困住的童年,这部书则是阿廖沙(高尔基的化身)踩着生活的荆棘,在人间摸爬滚打的青春纪实。它记录了11岁到16岁的阿廖沙离开外祖父家后,先后在鞋店当学徒、在轮船上做洗碗工、在圣像作坊当杂役的漂泊岁月,既是个人成长的生存图鉴,也是19世纪末沙俄底层社会的微观切片”——脏乱的阁楼、油腻的厨房、河边的码头、夜市的喧嚣,全被高尔基用蘸着汗水的笔尖,刻进了阿廖沙的血肉里。

二、内容亮点:每个细节都是“带泥的珍珠”,苦难里藏着人性的微光

阿廖沙的故事从鞋店的霉味开始,却在生活的褶皱里长出最鲜活的希望。他刚到鞋店当学徒时,睡在堆满鞋楦的阁楼里,老鼠在房梁上跑,地板缝里渗着潮气;老板娘是个刻薄的女人,总骂他笨得像头驴,故意把脏活累活堆给他;师兄们要么麻木度日,要么欺负他——但就在这黑暗里,他遇见了改变一生的:善良的厨师斯穆雷,总在深夜偷偷塞给他半块黑面包,教他用碎纸片识字;老鞋匠伊万,一边补鞋一边给他讲民间故事,说人这一辈子,就像鞋底,越磨越结实;还有轮船上的水手们,他们粗鲁却热情,教他唱船歌,带他去看伏尔加河的日出。

这些苦难从不是流水账,而是高尔基用显微镜捡起的生活珍珠。比如阿廖沙第一次学擦皮鞋:他笨手笨脚把鞋油涂得满鞋都是,老板娘举着鞋楦要打他,斯穆雷却挡在前面说:别急,我当年学的时候,把整桶鞋油都倒顾客鞋上了。然后他蹲下来,握着阿廖沙的手,一笔一画教他先涂边,再涂中,最后抛光。这个场景里没有逆袭的爽感,只有慢慢来,我陪你的温暖——这恰恰是高尔基最动人的笔触:他不美化苦难,却让读者在里看见

最戳人的是圣像作坊的夜晚:阿廖沙在作坊里打扫时,发现老画工们偷偷在圣像背后画小丑——他们说圣像要卖给有钱人,可我们心里藏着真话。月光透过破窗户照进来,照在他们苍老的脸上,照在圣像的金漆和小丑的笑脸重叠处。阿廖沙突然明白:生活有两张脸,一张是别人看的,一张是自己藏的。这个细节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成长的另一种可能——苦难不是终点,它教会我们如何在黑暗里种星光

三、写作特点:“粗粝的温柔”,用“少年的眼睛”写尽人间真实

高尔基的写作风格在《在人间》里更显成熟:他用少年的视角观察成人世界,把麻木”“虚伪”“压迫写得直白却克制,又把善良”“坚韧”“希望写得细腻如诗。

比如写鞋店的老板娘:她的脸像块揉皱的抹布,眼睛里总燃着两簇小火苗——那不是怒火,是算计。她数钱时,手指沾着唾沫,把硬币摞得叮当响,可给伙计们买面包时,连最便宜的黑麦粉都舍不得。但紧接着,他又会写斯穆雷的动作:他蹲在灶台前热汤,锅沿腾起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眼镜,他摘下眼镜擦,露出眼角的伤疤,那是以前在轮船上被礁石撞的。他舀了一勺汤吹凉,递给阿廖沙:喝吧,小心烫。’”这种冷硬与柔软的强烈对比,不是为了煽情,而是让读者自己体会:生活的苦,从来不是单一的,它混着汗与泪、冷与暖,像一杯加了盐的茶,初尝苦涩,细品却有回甘。

另一个特点是细节的魔法。高尔基擅长用五感描写让场景活过来:鞋店的阁楼墙皮脱落,露出里面的稻草,风一吹,草屑簌簌往下掉,像下了场金色的雨;伏尔加河的夏天风里飘着鱼腥味和青草香,船桨激起的浪花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比圣像作坊的温水还舒服;冬天的夜市烤红薯的香气裹着煤烟味,卖唱的艺人弹着三弦,声音沙哑却温暖,像块热乎的烤饼。这些细节不是冗余,而是让读者钻进阿廖沙的世界,和他一起闻、一起看、一起疼。

四、阅读体验:从“攥紧衣角”到“挺直腰板”,像和老伙计围炉夜话

我第一次读《在人间》是在高中暑假,躲在老家的阁楼里翻旧书。当读到阿廖沙被老板娘骂得躲在柴房哭,斯穆雷偷偷塞给他半块面包时,我吸了吸鼻子——楼下的奶奶端着一碗绿豆汤进来,笑着说:傻孩子,看书入迷啦?我抹了抹眼睛说:没事,就是……有点疼。后来工作后重读,才发现藏在里的:阿廖沙在船上第一次看到日出时,眼睛亮得像星星;斯穆雷去世前,把自己攒的钱塞给阿廖沙,说去读书吧,别像我一样;就连老板娘,最后也悄悄给阿廖沙留了一件旧外套,别冻着

这些细节像一把把钥匙,慢慢打开了我心里的结:原来成长不是变得刀枪不入,而是在疼过之后,依然愿意相信明天。最难忘的是阿廖沙学识字的场景:他用碎纸片、木炭条当笔,在鞋盒背面写”“”“,斯穆雷凑过来看,笑着说:写对了!等你以后会写书了,可别忘了我这个大老粗啊。这个画面像一幅老照片,把贫穷”“孤独”“希望全揉进了暖黄的阳光里——我突然想起自己学骑车时,爸爸在后面扶着车座,喊别怕,爸爸在,后来我骑得越来越远,回头时才发现,他的影子早已被甩在身后,但他的声音,一直留在风里。

五、评价与影响力:100年不过时的“成长教科书”,从书斋暖到千万打工人的心

《在人间》的地位,用自传体文学的活标本形容毫不过分。文学评论家巴赫金说:高尔基用阿廖沙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苦难的另一副面孔——它不是摧毁人的,而是锻造人的。现代读者更发现,它是当代打工人的心灵解药”——当我们在996的深夜加班,书里的阿廖沙会说:我擦了三百双鞋,手都磨破了,可每擦一双,我就离读书更近一步。当我们因出身普通自卑,斯穆雷的话会提醒我们:鞋匠的儿子也能识字,只要你想,没有什么是跨不过去的。

它在教育界的影响尤为深远:许多学校用阿廖沙学识字教孩子坚持的意义,用斯穆雷的善良讨论平凡人的伟大。甚至有外卖员在采访中说:我每天送餐时,都会想起书里的阿廖沙——他擦鞋时想着读书,我送餐时也在想,攒够钱要去学编程。这本书像一颗种子,落在每个努力生活的人心里,慢慢发芽。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它教会我“生活的根,要扎在泥里,才能往上长”

对我而言,《在人间》的意义远超一本小说。高中时我因成绩落后被老师忽视,总觉得我是班里的隐形人’”,直到读到阿廖沙说:我没有好的鞋子,没有漂亮的衣服,但我有斯穆雷教的字,有伊万爷爷的故事,有伏尔加河的月光。才明白珍贵不是物质的,是有人愿意为你停留;工作后我因项目失败陷入自我怀疑,想起斯穆雷说:擦鞋要耐心,读书要耐心,做人更要耐心。于是重新整理方案,逐条分析问题,最终拿到了客户的认可。

这本书最珍贵的,是它永远在说:生活或许会把你扔进泥里,但你要相信,泥里的根扎得越深,往上的劲就越足。就像高尔基借阿廖沙之口写的:我在人间漂泊了五年,学了很多,也吃了很多苦,但我知道,这些都不是白费的——它们会变成我的骨头,我的血,我的力气,支撑我走向更远的地方。

最后,想分享书里最让我反复回味的一句话:深夜,我躺在阁楼的草堆上,听着窗外的雨声,斯穆雷的鼾声从隔壁传来。我摸着怀里的新书,突然笑了——原来最甜的不是糖,是在苦难里,有人陪你一起等天亮。或许这就是《在人间》跨越100年的魅力:它从不是苦难的纪念碑,而是一首关于成长的战歌”——每次翻开,我们都会在某个角色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然后轻轻说:别怕,你也能在泥里,长出自己的星空。

“《在人间》:在泥里扎根的人,终会看见属于自己的星空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都》:在京都的四季褶皱里,触摸传统与现代的温柔碰撞 | 爱阅读

《古都》:在京都的四季褶皱里,触摸传统与现代的温柔碰撞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幅用文字绘就的京都风情画 《古都》是川端康成1962年出版的中篇小说,以日本京都为背景,讲述双胞胎姐妹千重子(被富商收养)与苗子(在山区长大)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寻找身份认同的故事。小说以“北山杉林”“平安神宫”“祇园祭...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 爱阅读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1884年创作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以南北战争前的密西西比河为背景,讲述白人少年哈克与黑人奴隶吉姆为逃避各自命运,乘坐木筏开启的逃亡之旅。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

《航空港:一部揭开机场神秘面纱的行业史诗》 | 爱阅读

《航空港:一部揭开机场神秘面纱的行业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机场跑道上的"社会解剖课" 阿瑟·黑利1968年创作的《航空港》像架精密的CT扫描仪,用72小时的时间切片,将芝加哥奥黑尔机场解剖成微型社会模型。这部被《纽约时报》评为"改变人类对交通枢纽认知"的小说,不仅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更成为航...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 爱阅读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余秋雨的文化“解忧杂货店” 《何谓文化》是余秋雨在2012年出版的文化散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本书像一扇旋转门,将读者从现代社会的喧嚣推入千年文化的长廊——从希腊石柱的斑驳光影到敦煌壁画的飞天飘带,从谢晋导演的泪光到巴金老...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 爱阅读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青年黑格尔的“思想起跑线”,神学与哲学的初恋现场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收录了黑格尔1790-1800年间在图宾根神学院时期的未成熟作品,包括《基督教的权威性》《民众宗教和基督教》等,1998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 爱阅读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19世纪法国社会的“精神解剖书”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司汤达本人更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故事以1815-1830年波旁复辟...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美国的“道德寓言标本” 《红字》是美国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50年的“现象级经典”,被公认为“美国心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 爱阅读

《呼吸,眼睛,记忆》:当我们用感官打捞时光,才懂自己从未真正遗忘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五感写就的记忆解剖书” 《呼吸,眼睛,记忆》是青年作家苏晚2022年推出的跨学科随笔集,厚192页,封面是一张泛黄的旧胶片——照片里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正轻触另一只手的指尖,背景是虚焦的梧桐叶,光影在纸页上...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15年婚姻家庭咨询经验的李念老师,2025年1月由暖光出版社推出,全书320页,封面设计特别戳人——不是常见的“浪漫情侣照”,而是一对夫妻的手:左手是妻子带着婚戒的手,指尖沾着面粉(像是刚揉完面团)...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 爱阅读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上周三下午,我在公司茶水间抱怨“家里书架乱得像被台风扫过”,邻座的退休老教师突然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旧书:“你该读读这个——《混乱的图书馆》。我家楼下那家社区图书馆,比书里写的还乱,但比任何地方都温暖。”我接过书翻了两页,立刻被第一行字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