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在路上》:在柏油路上铺展的“灵魂自白书” | 爱阅读

2个月前 (09-17)读一读45

《在路上》:在柏油路上铺展的灵魂自白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垮掉一代的“精神圣经”

《在路上》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1957年出版后引爆文学界,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百大英语小说,更被《卫报》称为垮掉一代的精神宣言。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8年新版),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7,首印12万册,上市半年加印至20万。书腰上印着凯鲁亚克的话:我不是在写小说,是在写生活本身——一场永不停歇的流浪。

二、书籍内容:公路上的“自我寻找实验”

翻开书,你会先闻到一股汽油与尘土混合的味道——1947年的美国西部公路上,萨尔·帕拉迪斯搭着便车,看着夕阳把群山染成血红色,副驾驶座上的迪安·莫里亚蒂正用沙哑的嗓音唱:我们要去哪儿?不知道,但必须出发。全书以7年间的6次公路旅行为线索,用200多个碎片化场景,拼贴出一群垮掉者的生存图景:

​​路上的日常即哲学​​:萨尔和迪安在沙漠里露营,用锡罐煮咖啡,迪安突然说:你看这星星,它们从来没问过我是谁’‘要去哪儿,可它们亮得耀眼。萨尔望着篝火,想起自己在办公室当会计的十年:我每天数着钞票,却从没数过自己的心跳。

​​相遇与告别的人生课​​:他们在得州遇见流浪老诗人,老人用捡来的报纸折成船,说:我这一辈子,都在把自己的故事叠进纸里,希望风能把它们带到远方。在洛杉矶,迪安爱上了脱衣舞女露丝,却在她结婚前夜说:我不能给你婚姻,但能给你一场终生难忘的告别。

​​自由的重量与轻盈​​:萨尔最终在墨西哥停下脚步,他在日记里写:我们以为在路上是逃离,后来才懂——路上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是谁迪安则继续向南,留下一句话:别等我,路永远在前面。

这些情节不是公路爽文,而是一场用脚步丈量灵魂的存在主义实验——公路是舞台,相遇是道具,而寻找自我才是唯一的主角。

三、写作特点:用“意识流”写“生活的原浆”

凯鲁亚克的文字像杯未过滤的威士忌,辛辣、浑浊,却藏着最烈的醉意:

​​自发写作的原始感​​:他自称用打字机狂奔,全书没有大纲,全凭灵感喷涌。比如写萨尔第一次搭便车,他直接复制当时的日记:1947年7月5日,下午3点,我站在路口,举着拇指。第一辆车是辆破卡车,司机是个红胡子老头,他说上来吧,小子’——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只终于学会飞的鸟。这种未经修饰的语言,让读者仿佛钻进萨尔的脑袋,听见他的心跳。

​​对话即灵魂的张力​​:书中几乎没有大段独白,全靠人物对话推进。比如萨尔和迪安在沙漠里争论自由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自由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他们的声音在风里撞来撞去,像两块石头互相打磨,最终迸出火花。

​​细节的诗性​​:凯鲁亚克擅长用微小的细节戳中人心。比如写萨尔在汽车旅馆的床上醒来:床单上有股漂白水味,枕头角皱巴巴的,像被人狠狠揉过——可阳光透过窗帘照进来,我突然觉得,这张破床比任何宫殿都舒服。这种真实的粗糙,比完美的浪漫更动人。

四、阅读体验:像在深夜,和两个“流浪诗人”喝啤酒

我是裹着外套在阳台读的这本书。风里飘着秋夜的凉,书里的文字却比风更热——看到萨尔和迪安在沙漠里煮咖啡,我想起自己大学时和室友夜骑去海边,我们举着啤酒喊青春不散场;看到老诗人用报纸折船,我突然鼻酸——我爷爷生前总说人这一辈子,总得留下点什么,原来留下不一定是伟大的事,可能只是折一只纸船

最戳我的是萨尔在书末写的话: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在路上’——不是地理上的,是灵魂上的。我们寻找的,从来不是目的地,是更接近自己的路那天晚上,我翻出抽屉里的旧地图(大学时攒的火车票、汽车票),突然觉得那些皱巴巴的纸片,比任何人生规划都珍贵——它们是我在路上的证据。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跨越时代的“自由宣言”

《在路上》的生命力,在于它用小说的外壳,装下了当代人最迫切的需求:

​​文学界的垮掉圣经​​:《纽约客》评价:凯鲁亚克用最粗粝的语言,写出了最纯粹的自由——它不是逃离,是直面,直面生活的荒诞,直面自己的脆弱。

​​大众的心灵解药​​:豆瓣热门短评:我刚辞掉稳定的工作,读这本书时哭了——原来迷茫不是缺点,是在路上的开始。”“作为一个总被说你太不安分的人,终于有人告诉我:不安分,是灵魂在呼吸。’”

​​社会的自由镜子​​:在内卷”“躺平”“意义焦虑成为热词的当下,这本书像一面镜子。学者许知远说:它不否定稳定,却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藏在不设限的尝试里。萨尔和迪安的在路上,其实是每个普通人的可能性实验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在流浪里扎根”

读这本书前,我总觉得稳定是人生唯一的标准;读完后才懂,流浪是另一种形式的扎根”——它让我在不断的相遇与告别中,更清楚自己是谁

上周我因工作太稳定陷入迷茫,翻到书中迪安的话:你以为稳定是港湾,可港湾里没有风,船会烂掉的。我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时组乐队的日子:我们在地下室排练,琴弦断了就自己焊,演出时观众只有三个,但那一刻,我觉得活着稳定珍贵一万倍。现在,我重新拾起了吉他,每周在小区广场弹唱——路人投来的目光,比任何KPI都让我安心。

最后,分享两句让我反复回味的凯鲁亚克式箴言

路永远在前面,但别急着跑——有时候,慢下来,听听风的声音,你会更清楚自己要去哪儿。

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是想不去做什么,就可以不去做什么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我会说:它可能不会让你立刻找到答案,但一定会让你更敢问问题。毕竟,我们谁不是自己人生里的萨尔迪安?只不过,我们的,可能藏在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里,一场意外的相遇中,或者一次想改变的冲动里——而这本书,会帮你轻轻背上背包,说:出发吧,答案在路上。



“《在路上》:在柏油路上铺展的“灵魂自白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 爱阅读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 爱阅读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最近翻完《海中篱》,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阳台。书里夹着半片干枯的海藻标本,是编辑寄书时特意塞的——她说这是作者林小满在海边捡的,“像不像被潮水吻过的信笺?”我盯着那抹暗绿,忽然想起书里最动人的场景:主人公阿昭蹲在退潮的礁石缝里,用指尖轻轻托起一只迷路的小螃蟹,“它的钳子夹了夹我的指腹,像在确认这不是另一片会流动的海”。 这不是一本“关于海洋”的书,更像是一场借海洋之口的“心灵潮汐实验”。如果你曾被生活的“涨潮”推搡得踉跄,或是厌倦了“必须永远向前”的催促,这本书会递来一把小铲子,带你蹲下来,在潮间带的石缝里,看看另一种活法。 一、基本信息:一...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 爱阅读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 爱阅读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最近重读《汉书》,总想起杨树达先生在《窥管》里写的那句话:“班固著史,如织锦绣,经纬交错处必有伏笔;后人读史,若持窥管,方能照见经纬间的针脚。”作为被陈垣、余嘉锡等大家反复推荐的“《汉书》研究第一书”,这本由近代国学大师杨树达耗时二十余年写成的考据专著,与其说是“学术巨著”,不如说是一位“老匠人”举着放大镜,带我们看清《汉书》里每一道被岁月磨平的刻痕。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给《汉书》做CT”的现代学术经典 《汉书窥管》由杨树达(字遇夫,近代文字训诂学泰斗)撰写,1955年由科学出版社初版,后经中华书局多次修订再版。全书80余万字,以中...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书与成长痛中,啃出童年的第一道光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书与成长痛中,啃出童年的第一道光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书与成长痛中,啃出童年的第一道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艾瑞·卡尔1969年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以一只“永远吃不饱”的毛毛虫为主角,通过洞洞书设计串联起“星期概念”“数数启蒙”“自然蜕变”三大主题。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童书”,全球销量超5000万册,更因“洞洞互动+认知启蒙”成为全球2-4岁儿童的“人生第一本绘本”,堪称“童年认知的破冰锤”。 核心价值: 这本书像一剂“成长疫苗”——既拆解了早期教育中的说教滤镜,也注射了“好奇与探索”的抗体。读者将跟随毛毛虫从“星期一啃穿一个苹果”到“星期日暴食甜点”的吃货日记,见证它如何用“洞洞里的手...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 爱阅读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 爱阅读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青年黑格尔的“思想起跑线”,神学与哲学的初恋现场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收录了黑格尔1790-1800年间在图宾根神学院时期的未成熟作品,包括《基督教的权威性》《民众宗教和基督教》等,1998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隶属《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本书像一颗“思想的胚胎”,既保留了青年黑格尔对宗教的虔诚,也埋下了后来“辩证法”的种子——从“宗教批判”到“哲学重构”,他试图用理性为宗教“动手术”,同时用宗教为哲学“注灵魂”。 二、内容亮点:用“玫瑰花”的隐喻拆解宗教的伪装,在批判中寻找自由 青年黑格尔的文字...

《红与黑》:当野心撞上时代的铁壁,谁在为“逆袭”定价? | 爱阅读

《红与黑》:当野心撞上时代的铁壁,谁在为“逆袭”定价? | 爱阅读

《红与黑》:当野心撞上时代的铁壁,谁在为“逆袭”定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心理解剖刀 1830年,法国作家司汤达在七月革命前夕完成《红与黑》,这部以“1830年历史纪实”为副标题的小说,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肌理。2017年译林出版社推出的经典译林版,完整保留了原著79章结构,从《小城》到《审判》,32万字里藏着两个世纪的回响——红色军服象征的革命理想,与黑色教袍裹挟的阶层枷锁,在木匠之子于连·索雷尔的命运中激烈碰撞。 二、核心价值:给“逆袭剧本”泼一盆现实的冷水 当短视频里充斥着“寒门贵子”“逆袭人生”的爽文叙事时,《红与黑》却用血...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 爱阅读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 爱阅读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观念考古"重构的政治哲学通史 任剑涛所著的《混搭的承诺:现代政治观念史40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2月推出,全书484页,定价108元。这部学术著作以"混搭"为核心命题,系统梳理了14世纪至20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演变历程。作为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剑涛以通识性讲义的形式,将但丁、马基雅维利、洛克等思想家的理论置于历史语境中,揭示政治观念如何从精英理念转化为大众行动逻辑,被誉为"中国政治观念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二、内容亮点:在观念的褶皱里发现现代的基因图谱 理论创新的"混搭"隐...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复仇的利刃化作人性救赎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爽文鼻祖”与人性教科书 1844年,法国作家大仲马在《辩论报》上开启了一场持续两年的连载狂欢——这部名为《基督山伯爵》的百万字巨著,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历史幕布,讲述了一个水手从“天之骄子”沦为“政治囚徒”,再化身“复仇伯爵”的传奇故事。2019年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李玉民全译本,终于让中国读者得以直面原著的哥特式浪漫与哲学深度,1392页的厚度里,藏着比《越狱》更精妙的越狱计划,比《肖申克的救赎》更复杂的救赎之路。 二、核心价值:等待与希望——当代人的精神解药 在“内卷”“躺平”撕裂现代人神经的今天,大...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一、核心价值:一本写给“困兽”的生存哲学手册 当你在职场被同事构陷、在感情中被挚爱背叛、在人生关键节点遭遇不公时,是否幻想过化身“复仇者”?大仲马用1392页的鸿篇巨制告诉你:真正的复仇不是毁灭敌人,而是在深渊中守住灵魂的完整。书中那句“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这五个字里——等待和希望”,像一柄手术刀精准剖开现代人的焦虑——在短视频时代追求即时满足的我们,早已遗忘“延迟幸福”的能力。基督山伯爵用14年越狱、3年布局复仇的“慢哲学”,恰似给内卷社会的一剂清醒药。 二、内容亮点:一场精心设计的“人性实验室” 大仲马堪称19世纪的“剧本杀大师”...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 爱阅读

《极端的年代》:在20世纪的多米诺骨牌中解码文明危机的时空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左翼史学到全球危机的20世纪解剖刀 《极端的年代》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三部,1994年首次出版,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这本书以“极端的年代”为核,系统剖析了1914-1991年间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冷战铁幕与全球化的历史多米诺效应,被视为20世纪史研究的巅峰之作。全书分为四部:首部勾勒“世纪危机”的爆发(1914-1945),第二部解析“黄金时代”的虚幻繁荣(1945-1973),第三部直面“天崩地裂”的转型阵痛(1973-1991),尾部以“21世纪的预...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评为“年度个人成长必读书”,全球销量超300万册。书中没有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用“园艺公司起死回生”“家庭主妇平衡生活”“创业者聚焦核心”等100+真实案例,提出“20/80法则”的升级版——“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它是所有事的支点,抓住它,其他事都会迎刃而解”。语言像“邻居大哥唠嗑”,用“倒...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 爱阅读

《罪恶之家》:在客厅的吊灯下,撕开“体面”的面具 一、基本信息:现代戏剧的“社会手术刀” 《罪恶之家》(A Doll's House)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79年的“现实主义戏剧巅峰”,与《玩偶之家》《群鬼》并称为“易卜生社会问题三部曲”。这部以19世纪挪威中产阶级家庭为背景的四幕剧,围绕妻子娜拉与丈夫海尔茂的“婚姻危机”展开,通过一张伪造的借据、一场突如其来的债务风波,将“家庭伦理”“性别压迫”“社会伪善”的面具逐一撕开。如今最常见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潘家洵译),书中保留了易卜生标志性的“对话式批判”与“细节隐喻”:比如海尔茂称娜拉为...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 爱阅读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 爱阅读

《钟情》:在速食时代,重新学会“慢火炖爱” 最近整理书架时,《钟情》的书脊蹭过指尖,突然想起上周和男友的争吵——他加班到十点,我对着冷掉的火锅抱怨“你根本不在乎我”,他却摸着黑从冰箱里掏出一盒还温热的杨枝甘露:“路过便利店时看到你爱喝的,想着你可能还没睡。”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书里那句话:“钟情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是把‘我在’熬成日常的烟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爱无能”时代的“情感急救手册” 《钟情》是作家林晚近年的非虚构作品,2023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没有晦涩的理论,而是用27个真实情感故事(采访对象涵盖年轻情侣、中年夫妻、老年伴侣),串联起“钟情”在当代的千万种模...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 爱阅读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 爱阅读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代际记忆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温情爆款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是90后作家“苏小满”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家春秋”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年代感——米白色封皮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穿蓝白校服的少年抱着篮球,背景是斑驳的黑板报)与半件洗得发白的旧校服(领口还沾着蓝墨水渍)重叠,配文用手写体写着“他的17岁,藏在褪色的相册里;我的27岁,终于读懂了那些没说出口的话”。全书18万字,以“30岁女儿林小满整理父亲遗物”为主线,通过“翻出旧笔记本”“发现褪色情书”“重走高中...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 爱阅读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 爱阅读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去年深秋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疲惫和“必须优秀”的焦虑压得喘不过气——凌晨两点改完最后一版方案,盯着窗外零星的灯光,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舒国治的《祝你逃跑愉快》。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木格窗:没有说教的口号,没有刻意的“治愈”,只有舒国治用“京都的枫叶”“台南的巷弄”“纽约的地铁”这些鲜活的场景,轻轻拍了拍我的肩:“别慌,你想要的‘自由’,藏在‘逃跑’的勇气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舒国治的“生活美学课”,写给所有“想逃却不敢逃”的人 《祝你逃跑愉快》是台湾作家舒国治2019年推出的随笔集,收录了他关于旅行、生...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文字搭建的“时间博物馆”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耗尽一生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首卷《在斯万家那边》出版于1913年,全七卷完成于1927年。这部被译林出版社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作品,以3200页的篇幅、2000多个角色的庞大叙事,构建起一座关于时间、记忆与艺术的迷宫。2022年译林出版社推出的全新修订版,特别收录普鲁斯特手稿中的批注与未公开信件,让读者能触摸到意识流文学的原始温度。 二、内容亮点:在凡俗日常中看见永恒 1.一块蛋糕引发的“时间地震” 书中最经典的场景,是主人公蘸玛德琳...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 爱阅读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 爱阅读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去年理财亏损时,我盯着手机里“年化3.5%”的收益提示纳闷:“钱放在银行里,凭什么能生出利息?”直到翻开庞巴维克的《资本与利息》,这位奥地利学派的“时间魔法师”用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实验告诉我:​​利息不是资本的“额外奖励”,而是时间本身的“价格标签”​​。这本写于1884年的经济学经典,像一把“时间手术刀”,剖开了“钱生钱”的本质——它或许不会教你如何炒股,但会让你重新理解“等待”的价值。 一、书籍基本信息:奥地利学派的“时间经济学”宣言 《资本与利息》(Capital and Interest: A Critical History of...

《自然法权基础》:一本帮你看透“权利从哪来”的哲学入门书 | 爱阅读

《自然法权基础》:一本帮你看透“权利从哪来”的哲学入门书 | 爱阅读

《自然法权基础》:一本帮你看透“权利从哪来”的哲学入门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古典哲学重要代表人物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初版于1796年,是德国古典哲学体系中“自然法权理论”的关键著作。它篇幅不算厚重,却像一把“思想挖掘机”——没堆砌晦涩的法律条文,也没空谈抽象的权利概念,而是从“人的本质”出发,一层层挖透“权利不是凭空规定的,而是源于人的自由本性”。哪怕你不是哲学或法律专业读者,读它也能搞懂“为什么我们说‘有权利做某事’,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是一本真正能“给权利找‘根’”的经典,至今仍是政治哲学、法哲学领域绕不开的必读书目。 二、书籍内容:不聊“权利是什么”,只拆...

《自然宗教对话录》:一场“理性与信仰的茶话会”,我在18世纪的对话里找到了“信仰的新答案” | 爱阅读

《自然宗教对话录》:一场“理性与信仰的茶话会”,我在18世纪的对话里找到了“信仰的新答案” | 爱阅读

《自然宗教对话录》:一场“理性与信仰的茶话会”,我在18世纪的对话里找到了“信仰的新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18世纪的“信仰辩论实录”,用200页写透“自然宗教的合理性困局” 《自然宗教对话录》(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是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于1779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200页(中译本)。它并非传统宗教文本的“护教手册”,而是休谟以“三个虚构人物(斐罗、克利安提斯、第美亚)的茶话会”为载体,用“对话体”对“自然宗教”(基于自然规律与理性推理的宗教信仰)进行的系统性质疑与反思。书中围绕“神迹是否存在”“设...

《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解码中国经济四十年“密码本” | 爱阅读

《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解码中国经济四十年“密码本” | 爱阅读

《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解码中国经济四十年“密码本”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中国经济编年史”的诞生 2023年5月,经济管理出版社推出《中国的宏观经济叙事(1978-2025):历程、共识、逻辑和激励》,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得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张平教授倾力撰写。这部412页的“经济史诗”,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以2025年政策展望为终点,精选作者1990年代至2022年发表的31篇宏观论文,按“宏观经济演进与叙事”“冲击与波动”“金融与宏观周期”“政策机制”四大篇章,构建起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全景式框架”。它像一部“...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解码千年科技基因的时间胶囊 | 爱阅读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解码千年科技基因的时间胶囊 | 爱阅读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解码千年科技基因的时间胶囊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半个世纪的文明考古 李约瑟博士耗尽半个世纪心血铸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这套被学术界称为"东方科技圣经"的巨著,自1954年首卷问世以来,已形成7大卷34分册的学术矩阵。这位剑桥生物化学家在40年代偶遇中国科技典籍后,毅然转型为文明摆渡人,用化学家的严谨与东方学家的浪漫,重构了世界对中华科技文明的认知版图。 二、内容亮点:在四大发明之外打开科技盲盒 被忽视的科技宇宙:书中揭开的不是"四大发明"的老生常谈,而是马镫如何重塑欧洲骑士阶层(书中比喻为"改变人类战争基因的金属纽扣"),铸铁技术怎样比欧洲早1200年实现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