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长征记》: 80年后的今天重走那条“不可能的路”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6

《长征记》: 80年后的今天重走那条不可能的路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岁月磨亮的“红色记忆芯片”

《长征记》是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深入陕北苏区,通过采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红军领袖与普通战士,结合实地探访写成的纪实文学经典(中译本多以《红星照耀中国》中长征章节为底本)。这部被称为世界了解红军的第一扇窗的著作,记录了1934-1936年红军从江西瑞金到陕西吴起镇的战略转移全过程——不是教科书上的路线图,而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用血肉之躯在雪山、草地、江河间刻下的生存史诗

二、书籍内容:用“微观镜头”看长征的“精神密码”

长征的核心不是走了二万五千里的数字,而是一群人如何在绝境中找到希望的故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将长征简化为军事奇迹,而是用大量细节还原了的温度:

比如,斯诺记录了红军战士的日常:他们穿的灰布军装补丁摞补丁,鞋子是用破布和草绳编的草鞋,却会在休息时围坐在一起唱《国际歌》;他们吃的是炒面配雪水,却会把最后半块青稞饼塞给受伤的战友。有个16岁的小战士告诉斯诺:我娘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所以我跟着队伍走——就算饿肚子,也比在家被地主抽鞭子强。这种朴素的信仰,比任何革命口号都更动人。

再比如,他写飞夺泸定桥的细节: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攀爬铁索,桥下是咆哮的大渡河,对岸是敌人的机枪。斯诺没有渲染英雄主义,而是记录其中一个队员的话:我当时腿肚子直打颤,可一想到桥那边有毛主席,有同志们在等我们,就觉得脚底下的铁索变稳了。这种信念的力量,让不可能的任务有了最真实的注脚。

最震撼的是他对长征精神的提炼。斯诺写红军战士过草地时,许多人因饥饿、寒冷倒下,却依然把最后一口水留给战友;写他们翻越夹金山时,互相搀扶着爬过齐腰深的积雪,嘴里哼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谣。他在书中感慨:这些年轻人不是钢铁战士,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正是这些人,用最原始的坚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行军。

三、写作特点:用“在场者的眼睛”记录“历史的温度”

斯诺的文风被称为纪实的诗意,他的文字像一台时光摄像机,既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感,又赋予了文学的感染力。他拒绝宏大的历史叙述,而是用具体的人串起整个故事:

比如,他写毛泽东在窑洞前与战士们拉家常:毛先生穿着打补丁的裤子,手里拿着旱烟袋,和我们聊庄稼收成、聊家里的老人——谁能想到,这个看起来像乡下教书先生的人,能带领红军走完二万五千里?这种去神化的描写,让毛泽东从伟人变成了有温度的人

另一个特点是细节即力量。斯诺记录了红军战士的背包博物馆:有的装着从地主家分的盐巴,有的装着母亲缝的平安符,有的装着半本《论语》——这些私人物品,比任何统计数据都更能说明:红军不是冰冷的战斗机器,而是一群带着牵挂前行的人

最妙的是他的对比视角。斯诺将红军的艰苦与国民党的腐败对比:红军战士用破碗喝稀粥,国民党军官用银杯喝咖啡;红军官兵同甘共苦,国民党军队上下离心。这种无声的对比,让长征的正义性进步性不言自明。

四、阅读体验:像在陕北的窑洞里,听一位“老红军”讲往事

第一次读《长征记》是在大学的红色经典课上。当时我正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惑:书上说年轻人要奉献,可现实里躺平”“内卷成了热词。直到翻到斯诺写红军战士的平均年龄他们中最小的12岁,最大的不过25岁——和我们差不多大,却要翻雪山、过草地,随时可能牺牲。突然被击中:原来青春的定义,从来不是舒适安逸,而是为信仰燃烧

后来读到过草地的章节,我正为团队合作焦虑:项目组里有人偷懒,有人甩锅,和长征时的红军有何不同?斯诺写:红军战士饿了,会把最后一块饼干分给战友;冷了,会把唯一的棉大衣披给伤员——他们不是完美的人,却懂得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团队精神,不是斤斤计较,而是把后背交给彼此

最触动我的是斯诺对希望的诠释。他写红军战士在雪山上迷路时,有人用冻僵的手指在雪地上画红旗;在草地里断粮时,有人把最后一把青稞喂给战友,自己啃草根。他在书中写道:这些年轻人不是不怕死,他们是怕死得没有意义’——只要能走出草地,能见到陕北的红旗,死了也值。这种向死而生的希望,像一束光,照进了我对挫折的认知:生活里的困难,和长征比起来算什么?至少我们不用在雪地里找吃的,不用在枪林弹雨中冲锋。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史学界的“精神灯塔”

《长征记》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纪实文学之一,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评价:斯诺用一支笔,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红军的灵魂’——那不是暴力的符号,而是信仰的力量中国学者金冲及则说:这本书不仅是长征的记录,更是中国人的精神自白’——它告诉世界,什么是坚韧,什么是希望

在国内,《长征记》是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的必读书目。豆瓣读书评分稳定在9.5分,读者留言集中在震撼”“流泪”“越读越有力原来二万五千里不是数字,是2000多个日夜的血与火”“斯诺的文字,让我看到了在绝境中的光辉

更难得的是它的当代性。在这个躺平”“摆烂盛行的时代,《长征记》的价值愈发凸显:当我们抱怨工作太累时,会想起红军战士每天走30里路,还要打仗;当我们纠结选择哪条路时,会想起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当我们怀疑信仰的意义时,会想起斯诺写的:这些年轻人不是被强迫的,他们是自愿的’——因为他们相信,跟着红军走,能有一个更好的中国。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一本“教我们在绝境中找光”的书

《长征记》的核心价值,不是教我们如何走二万五千里,而是教我们如何在绝境中找到希望”——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困难,而是有勇气面对困难;真正的信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用行动践行信念;真正的团队,不是利益共同体,而是生死与共的家人

对我而言,它更像一本青春的励志书。以前我总觉得理想很遥远,读完后才意识到:理想不在远方,在每一步的坚持里;信仰不在天上,在为他人着想的行动里。最近一次读《长征记》,是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我翻到斯诺写的红军战士在篝火旁读信有个战士收到家乡的信,说父母很好,等你回来,他把信贴在胸口,笑着说等打完仗,我要回家种地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那些为理想奋斗的人,无论古今,都是一样的——他们或许没见过胜利,但他们相信胜利终会到来;他们或许没等到回报,但他们享受奋斗的过程

结语:在8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是长征人

斯诺在《长征记》的结尾写道:长征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因为人类对美好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长征的终极意义:它不仅是一段历史记忆,更是一面精神镜子”——照见我们的勇气,照见我们的信仰,照见我们对更好的自己的期待。

这本书最珍贵的,不是它解答了多少历史问题,而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提问”——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长征记》像一座灯塔,让我们在追逐成功时,别忘了回头看看:80年前的那群年轻人,也曾为同样的问题困惑;而我们,或许能比他们走得更远。

或许,这就是经典最动人的力量:它不会给我们答案,但会给我们提问的勇气”——而这,正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

“《长征记》: 80年后的今天重走那条“不可能的路”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弗兰德公路》:一场用破碎拼贴出的人性史诗 | 爱阅读

《弗兰德公路》:一场用破碎拼贴出的人性史诗 第一次翻开《弗兰德公路》时,我盯着满纸跳脱的时间线、混乱的对话和像被雨水泡皱的老照片般的场景,一度怀疑自己买错了书——这哪是小说?分明是一堆被揉成团的记忆碎片。但当我耐着性子把这些“碎片”铺在桌上,竟慢慢拼出了一战的另一种真相:不是将军的勋章,不是历...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页与蝴蝶翅膀的裂隙里,解码成长的魔法公式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页与蝴蝶翅膀的裂隙里,解码成长的魔法公式 一、书籍基本信息:童书界的色彩核爆 艾瑞·卡尔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1969年出版即成为全球现象级童书,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童书奖,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聪明的认知启蒙术"。这部以贪吃毛毛虫周游美食世界最终蜕变为蝴蝶为主...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 爱阅读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的智慧宇宙 黑格尔的著作堪称哲学界的“巨型俄罗斯套娃”——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从《逻辑学》到《哲学史讲演录》,每一部都是对前作的深化与扩展。以《精神现象学》为例,这部1807...

《红楼梦辨》:一把剖开“千古奇书”的“文学手术刀” | 爱阅读

《红楼梦辨》:一把剖开“千古奇书”的“文学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红学界的“考古指南”与“思想手术刀” 《红楼梦辨》是现代红学泰斗俞平伯(字平伯)的经典学术专著(初版于1923年,后经修订收入《俞平伯全集》),虽未单独成帙,却贯穿于《红楼梦研究》《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等代表作中。这部“隐形...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 爱阅读

《红与黑》:阶层跃迁的野心与宿命,司汤达笔下的现代性寓言 一、书籍核心价值:一场献给所有"社会攀爬者"的镜像剧场 翻开这本19世纪的阶层启示录,你会发现它竟是部精妙的"社会生存模拟器"。于连从锯木厂少年到市长秘书的蜕变史,暗藏阶层跃迁的隐秘法则:当他在市长家抄写拉丁文典籍时,用羽毛笔在羊皮纸上...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 爱阅读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血与火写就的个人奋斗史诗” 《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原名《于连》,是世界文学史上“心理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全书...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美国的“道德寓言标本” 《红字》是美国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50年的“现象级经典”,被公认为“美国心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 爱阅读

《呼啸山庄》:用“暴风雪中的爱与复仇”撕裂人性深渊的哥特圣经 一、书籍核心价值:爱情与仇恨的“人性解剖课” 这本书像一把生锈的手术刀,剖开19世纪英国乡绅社会的虚伪面纱——通过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跨越生死”的极端情感,揭示“爱而不得”如何将人变成欲望的野兽。艾米莉·勃朗特用诗化的语言+哥特式氛...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 爱阅读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一、基本信息:听雪楼系列的“隐藏拼图” 《荒原雪》是沧月2007年出版的新世界出版社武侠小说,作为“听雪楼”系列补完篇,它像一把钥匙,串联起《血薇》与《护花铃》的情节断层。故事以杀手高欢的复仇线为主轴,交织药师叶风砂的温柔与少年任飞扬的狂傲,最终在神水宫...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从地狱里生长出来的“心灵疫苗”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之一,也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这本书1946年首次出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