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超纲了》:一场用草稿纸写就的成长狂欢 | 爱阅读
《这题超纲了》:一场用草稿纸写就的成长狂欢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数学练习册里的青春密码
《这题超纲了》是00后作家阿眠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少年文库”推出。封面设计充满巧思——浅蓝草稿纸上歪歪扭扭写着“已知:青春=Σ难题,求:解?”,旁边画着半块橡皮擦和一支断了尖的铅笔,瞬间把人拽回中学教室。全书19万字,以“单元题+成长线”交织的结构展开,上市两个月销量破50万册,豆瓣评分8.5,被读者称为“2024年最懂青春的解题指南”。
二、书籍内容:当“超纲题”变成成长的通关密钥
故事的起点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意外:高二(3)班的数学老师周明远,突然在黑板上写下一道“超纲题”——不是奥赛难度的函数,而是用初中知识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非标准解法。他说:“考试不会考,但你们要明白,知识不是为了填答案,是为了长脑子。”
这场“超纲实验”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数学课代表林小满红着脸站起来:“老师,这题课本里没讲过!”坐在最后一排的“数学困难户”陈放却突然举手:“我爷爷修拖拉机时,用过类似的杠杆原理……”课堂从“标准答案”的战场,变成了七嘴八舌的“头脑市集”——有人翻出奶奶的老裁缝本(上面记着量布的土办法),有人用外卖盒折几何模型,连平时总睡觉的体育委员都摸出根草棍,在地上画起了辅助线。
书中最让我鼻酸的细节,是周老师在批改“超纲作业”时写的话:“小满的解法用了美术课学的透视法,放放的草图让我想起修拖拉机的老张头——你们看,知识从来不是关在课本里的鸟,它是会飞的。”这段话被夹在我的笔记本里,每次工作遇到“标准流程”卡壳时,我都会翻出来看看。
三、写作特点:用“解题思维”写活青春的烟火气
阿眠的文字有种“把数学题写成小品文”的魔力。她擅长捕捉课堂里的“人间烟火”:周老师讲题时会无意识转粉笔,转着转着就断成两截;林小满的草稿纸永远整整齐齐,边角还画着小太阳;陈放总把橡皮切成星星,说“错了就当给题目放星星烟花”。这些细碎的真实,让“超纲题”变成了会呼吸的生活切片。
更绝的是叙事节奏。前几章像一节热闹的数学课,周老师的“超纲指令”让学生们手忙脚乱(有人急得直咬笔帽,有人偷偷查手机被没收);中段渐入人心,通过一道“用物理知识解数学题”的跨学科挑战,慢慢揭开每个孩子的“解题故事”——林小满想证明自己不是“只会考第一的机器”,陈放想用数学给生病的奶奶算出康复概率;结尾则像交卷后的教室,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满墙的草稿纸上,周老师说:“其实这道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你们写的,都是最好的解。”
四、阅读体验:像在教室后排偷听一场关于成长的秘密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蹲在教室后门的小窗台上,看一群少年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阿眠的语言有股“青草味的真实”:陈放用圆规在课桌上刻的“必胜”印子,林小满擦黑板时蹭在脸上的粉笔灰,周老师蹲下来帮学生捡掉在地上的三角尺时,后脑勺翘起的白发。这些画面感极强的细节,让我想起自己高中时,数学老师总说“题做错了没关系,但你得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原来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解题思路”,藏着最珍贵的成长密码。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反套路”。没有狗血的校园恋,没有“学渣逆袭”的爽文模板,甚至连“考试”都只是背景板——阿眠把焦点对准了“思考”本身:当学生被迫跳出“背公式、套模板”的舒适区,他们反而触摸到了知识的温度。合上书时,我盯着封面上那行“已知:青春=Σ难题”,突然笑了——原来我们的青春,早就在解一道又一道“超纲题”里,长成了独一无二的答案。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给“标准答案焦虑症”的一剂解药
在“鸡娃”“内卷”成为热词的今天,《这题超纲了》像一场及时雨。它击中了当代人的集体焦虑:我们太习惯“正确答案”,却忘了成长本身就充满未知。豆瓣书评区有一条高赞留言:“以前怕超纲题,现在才懂,人生最珍贵的题,都是超纲的。”这种共鸣让它迅速破圈,不仅被中学生列为“不想扔的课本”,还被家长群疯传——“原来和孩子一起‘解超纲题’,比报补习班有用多了。”
教育类公众号“少年研究所”评价:“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校园小说,而是给所有被‘标准答案’困住的人的情书。它告诉我们:知识不是用来征服的,是用来好奇的;成长不是用来‘做对’的,是用来‘试错’的。”
六、它对我意味着什么:原来“不会”也可以很勇敢
读这本书时,我正处于职业瓶颈期——每天重复着“标准流程”,连写方案都要照着模板改。周老师那句“你们写的,都是最好的解”像一盆冷水,又像一把火,突然浇醒了我:我有多久没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做”?又有多久没允许自己“试错”了?
现在的我,会在会议上主动说:“这个方案可能有漏洞,我想试试另一种思路。”会在加班时画张草稿纸,把工作难题当成“超纲题”拆解。书里那句“题目超纲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敢跳出标准答案的框”,成了我手机屏保。
周末整理书架时,我又翻到《这题超纲了》。书角有点卷,是被我反复摩挲的痕迹。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我突然想起书里的一个场景:放学时,陈放举着自己的“几何模型”跑过走廊,阳光穿过他的指缝,把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照成了金色的翅膀。
原来成长从不是“做对所有题”,而是哪怕面对“超纲”的未知,依然愿意拿起笔,认真写下第一个解。这或许就是《这题超纲了》最珍贵的礼物——它教会我们:人生的考场里,没有“超纲题”,只有“不敢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