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原乡人》:在漂泊路上寻根,每一步都踩着对故土的深情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5

《原乡人》:在漂泊路上寻根,每一步都踩着对故土的深情

一、书籍基本信息

《原乡人》是台湾作家钟理和的自传体小说,初版于1960年,是台湾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更是作者用生命写就的作品——钟理和因长期病痛与生活困顿,在完成此书后不久便病逝,该书也成为他对原乡最深情的告别。全书264页,经典版本封面满是怀旧与乡愁”——浅褐色底色上,一条蜿蜒的泥土路通向远方,路的尽头是模糊的村庄剪影,下方用钢笔字写着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对原乡的想念。自出版以来,该书被译为多种语言,长期入选台湾文学必读书单,豆瓣评分8.6,评论区满是读得热泪盈眶”“懂了什么是’”的共鸣,更被改编为电影、舞台剧,成为跨越文字载体的文化符号。有学者评价其用最质朴的文字,写透了游子对原乡的眷恋,是华语文学中寻根主题的经典

二、书籍内容

全书以作者自身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主角钟平亚(原型为钟理和)从大陆到台湾,再到日本,最终回归台湾乡土的寻根之旅:钟平亚出生于大陆客家乡村,年少时随家人迁往台湾,却始终觉得自己像个外人;青年时为追求理想远赴日本求学,在异国他乡饱受歧视,更因贫困常饿肚子,却靠着对原乡的思念咬牙坚持;成年后回到台湾,却发现台湾的城市生活与自己记忆中的原乡相去甚远,最终他选择隐居在台湾南部的乡村,靠种地、写作度日,在泥土与文字中寻找原乡的味道。故事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全是游子寻根的细碎挣扎与温暖”——比如他在日本时,没钱买食物,就靠着回忆母亲做的客家酿豆腐充饥,在纸上一遍遍画酿豆腐的样子;回到台湾乡村后,他每天清晨去田里劳作,握着锄头的手磨出了茧,却觉得这才是活着的感觉;他还会给远方的家人写信,信里满是对原乡的描述,哪怕那些记忆已经有些模糊。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真实得让人心疼又温暖,像极了每个在外漂泊的人对的渴望。

三、写作特点

钟理和最厉害的本事,是能把对原乡的眷恋藏在朴素的文字里,像用文字给读者煮了碗客家酿豆腐,初尝平淡,细品却满是家的味道。比如写主角在日本思念母亲做的酿豆腐:他坐在出租屋里,纸上画满了酿豆腐的样子,豆腐块、肉馅、葱花,连母亲放调料的手势都画了出来。肚子饿得咕咕叫,他却舍不得放下笔,好像多画一笔,就能离母亲更近一点。窗外的日本街道很热闹,可他觉得那些热闹都与自己无关,只有纸上的酿豆腐,才是属于自己的温暖’”;再写他回到台湾乡村种地的场景:清晨的阳光洒在田里,他握着锄头,一下一下地挖着土,泥土的气息钻进鼻腔,他突然觉得鼻子发酸——这味道,和小时候在大陆乡村闻到的泥土味一模一样。锄头把磨得手心发疼,可他却越干越有劲,好像每挖一下,就能把原乡挖出来一样。没有华丽的修辞,却用画酿豆腐”“闻泥土味这些小细节,让寻根的渴望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读者仿佛能站在那个日本出租屋里、那个台湾田埂上,连空气里的思念味道都能到。另外,书中的语言满是客家乡土气息,把原乡比作母亲的怀抱,走得再远,也能感受到温暖,把寻根比作找回家的路,哪怕路再远,也得走下去,读起来像听客家老人讲故事,亲切又扎心。

四、阅读体验

我是在一个远离家乡、在外地工作的周末翻开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因为觉得自己融不进这座城市而烦躁,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突然就想家了。读到主角在日本画酿豆腐那段时,我想起了妈妈做的红烧肉,以前总觉得妈妈做的红烧肉太油腻,可现在却格外想念,忍不住给妈妈打了个电话,电话里妈妈的声音很亲切,瞬间就觉得心里的烦躁少了很多。尤其是看到主角回到台湾乡村闻泥土味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的田埂上奔跑的场景,那种踩在泥土上的踏实感,是现在在城市里永远找不到的。合上书时,我决定周末回老家看看,回到家后,妈妈做了我爱吃的红烧肉,我还跟着爸爸去田里转了转,闻着熟悉的泥土味,突然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的感觉。这本书不像别的小说那样读完就忘,更像个陪你寻根的朋友,让你在翻页时,忍不住想起自己的原乡,想起那些藏在记忆里的温暖。

五、书籍核心价值

它最大的价值,是帮读者在漂泊的时代里,读懂的意。现在很多人都在背井离乡打拼,在陌生的城市里觉得孤独、迷茫,像主角一样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这本书告诉你,“‘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是藏在记忆里的温暖,是支撑你走下去的力量:主角在日本时,靠母亲做的酿豆腐挺过难关;回到台湾后,靠泥土的味道找到归属感。读完你会明白,不管走多远,只要心里有,就不会迷失方向”——就像主角说的原乡不在地图上,在心里,在那些让你觉得温暖的记忆里。此外,它还让读者懂得珍惜原乡的文化与传统’”:主角始终坚守客家文化,用文字记录客家乡村的生活,这种对文化的坚守,在当下文化快速变迁的时代,更具现实意义,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不要丢掉那些珍贵的文化与传统

六、书籍内容亮点

最独特的是“‘以小见大的寻根细节”——钟理和从不刻意写寻根的宏大意义,却用小细节戳中人心:主角在日本时,把母亲做酿豆腐的步骤记在小本子上,本子都翻烂了;回到台湾后,他学着母亲的样子做酿豆腐,虽然味道不如母亲做的好,却吃得很开心;他还会教村里的孩子说客家话,怕客家话慢慢消失。这些小细节寻根路上的小脚印,一步步拼凑出原乡的样子,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能体现寻根的意义。另外,书中原乡的多元解读也很精彩:主角心中的原乡,既包括大陆的客家乡村,也包括台湾的乡土,这种多元的原乡观,打破了原乡只能是一个地方的刻板印象,让读者明白“‘可以是多个地方的记忆与情感交织,这种解读在当下人口流动频的时代,更具包容性与共鸣感。

七、个人与社会评价

从个人角度说,《原乡人》是我读懂的钥匙。之前我总觉得“‘就是老家那个地方,读完这本书才明白,“‘更是那些藏在记忆里的温暖,是妈妈做的菜,是爸爸的唠叨,是老家的泥土味。现在每次想家时,我都会翻看这本书,想起那些温暖的记忆,心里就会踏实很多。去年我还把妈妈做红烧肉的步骤记了下来,学着自己做,虽然味道不如妈妈做的好,却觉得更近了一点。这本书让我明白,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

从社会评价来看,《原乡人》是台湾乡土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作家陈映真曾评价钟理和用自己的生命,写透了游子对原乡的眷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文字都更动人;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称其华语寻根文学的经典,让世界看到了游子对的渴望与坚守;就连《联合报》都称其出版六十多年,依然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因为它写的是每个人心中的寻根梦’”。在台湾,该书更是被列为中小学课外读物,教育孩子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这种文化传承的意义,让它成为真正的文学经典

八、书籍与社会热点的关联

它正好戳中当下年轻人寻根与文化认同的痛点。现在很多年轻人背井离乡打拼,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慢慢忘记了自己的,甚至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一无所知,陷入文化认同焦虑。而《原乡人》告诉大家,寻根不是回到过去,是带着记忆与传统,走向未来’”——就像主角在坚守客家文化的同时,也在适应新的生活。另外,书中多元的原乡观也契合当下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趋势,现在很多人拥有多个地方的生活经历,对原乡的定义也更加多元,这本书让大家明白“‘可以是多元的,只要心里有温暖的记忆,哪里都可以是原乡’”。此外,书中对文化传统的坚守,也提醒我们文化快速变迁的时代,要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要让它们慢慢消失,这种文化保护的意识,在当下更具现实意义。

九、书中经典句子分享

原乡不在地图上,在心里,在那些让你觉得温暖的记忆里——哪怕走得再远,只要心里有,就不会迷失方向。

寻根的路可能很长、很苦,可每一步都值得——因为走着走着,你就会发现,一直在你身边,在你想念的每一口家乡菜里,在你记得的每一句家乡话里。

十、总结

《原乡人》不是一本普通的自传体小说,是一本写透寻根与眷恋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朴素的文字,把游子对原乡的渴望与坚守写得入木三分;它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却用细碎的细节,给了每个漂泊者寻找的勇气。如果你也在陌生的城市里感到孤独、迷茫,如果你也忘了自己的,不妨在一个安静的下午,翻开这本书——跟着主角的脚步,去寻找原乡的味道,你会发现:从来都不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它藏在你的记忆里,藏在你对家乡的想念里,只要你愿意去寻找,就一定能找到,而那份对的眷恋,会成为你走下去的最强力量。

“《原乡人》:在漂泊路上寻根,每一步都踩着对故土的深情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 爱阅读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古代通俗文学”的“说话指南” 若要给《话本小说概论》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话本小说的‘考古说明书’”。这部由古典文学研究大家胡士莹(1901-1979)先生撰写的专著(1957年初版,1...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 爱阅读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上周三下午,我在公司茶水间抱怨“家里书架乱得像被台风扫过”,邻座的退休老教师突然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旧书:“你该读读这个——《混乱的图书馆》。我家楼下那家社区图书馆,比书里写的还乱,但比任何地方都温暖。”我接过书翻了两页,立刻被第一行字击中:...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卧底”美联储的实战手册 《极简央行课》由前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高级交易员王造撰写,2023年由格致出版社推出。作者拥有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背景,现任MonetaryMacro公司首席投资官,曾在美...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唤醒的民族觉醒宣言 作为梁启超1916年发表的政论著作,《祖国在危急中》以"国亡则民无类"为核心命题,构建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启蒙框架。1923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政治文献丛书"...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当“欲望”与“幻相”在灵魂镜中相遇,我读懂了“痛苦”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德国哲学的“意志启示录”,用500页写透“世界的本质是欲望的战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于...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 爱阅读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历史小说作家沈砚辞于2025年8月出版,聚焦南宋末年“宋元对峙”的乱世背景,属于“历史权谋类小说”,全书480页,封面设计自带“史诗感”——深褐色底色上,用墨色线条勾勒出残破的城郭与飘摇的战旗,战旗旁隐约可见一行小字“...

《追风筝的人》:在“风筝线”里,解开“人性的千千结”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风筝线”里,解开“人性的千千结”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心灵寓言”,全球读者的“救赎指南”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精装版),200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榜单,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百大好书”,连续...

《资本主义与自由》:解码自由市场的“权利宣言”与现代经济启示录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与自由》:解码自由市场的“权利宣言”与现代经济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自由市场理论的“圣经” 《资本主义与自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1962年完成的经典著作,1986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国,属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自由市场是维护自由的最有效手段”为核心...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 爱阅读

《自然价值》:重新定义资源价值的经济学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时光打磨的经济学明珠 《自然价值》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1889年的代表作,全书分6卷262页,从"价值的根源"到"国家经济中的价值",构建了边际效用理论的完整框架。作为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文献,它首次提出"边际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