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人》:原来最真的“故乡”,藏在老墙根的苔藓里 | 爱阅读
《原乡人》:原来最真的“故乡”,藏在老墙根的苔藓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扎进泥土”的乡土文学新经典
《原乡人》是青年作家阿禾耗时六年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202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不同于“怀旧乡土”的温情叙事,也非“批判乡村”的沉重书写,作者以“85后归乡青年”的视角,用细腻如稻穗的笔触,记录了一个从城市“逃回”乡村的年轻人——林小满,在老家的田野、老房、旧人中,重新认识“故乡”的过程。书中没有“田园牧歌”的滤镜,却用“老墙根的苔藓”“灶膛里的余温”“村口老槐树的年轮”等鲜活细节,揭开了“原乡”的双面性:它既是记忆里“妈妈煮的热粥”,也是现实中“青壮年流失的空巢”;既是“根”的所在,也是“困”的牢笼。作者阿禾曾在城市互联网公司工作五年,因“想不通‘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而返乡,书中故事多取材于真实经历,被读者称为“每个归乡人的‘心灵体检报告’”。
二、书籍内容:老墙根的“双面故乡”,比乡愁更扎心的是“真实的撕裂”
翻开书前,我以为会看到“归乡治愈”的爽剧剧情,结果被第一个细节击中——
林小满推开老家斑驳的木门,迎面不是“熟悉的饭菜香”,而是堂屋墙上“拆迁通知”的红纸,边角被风掀起,露出“补偿款15万/人”的字样;
她蹲在老井边洗衣服,隔壁张婶凑过来:“小满啊,你妈那屋空着,要不你搬过去?”可小满知道,张婶的儿子在深圳买房,早把老宅租给了外地人;
最让我破防的是“守夜”章节:小满陪奶奶在老房里睡,半夜听见梁上有老鼠跑,奶奶摸黑点亮煤油灯,说:“你爸走那年,这梁上还挂着他的竹编筐;你妈走那年,这梁上还晾着她的蓝布衫——现在啊,就剩咱俩守着这空屋子。”
这些细节像一把把带温度的刀,剖开了“原乡”的真实肌理:小满的“归乡”藏着对城市的失望,奶奶的“坚守”裹着对旧时光的眷恋,老房子的“空荡”暴露了“乡村空心化”的残酷。书中最让我脊背发凉的,是作者借村支书之口说的:“咱们村啊,年轻人都往外飞,剩下的老弱病残守着老房子——表面上‘守乡’,其实是‘被乡守’。”
三、写作特点:用“老物件与时空叠影”的意象,把乡愁写成了一部“乡村纪录片”
阿禾的写作手法像极了老家的老井:不喧嚣,不刻意,井水深处沉淀着岁月的重量。
“老物件”的记忆密码:她会记录林小满在阁楼翻出的“铁皮饼干盒”,盒底压着小学时的成绩单,铅笔字已经模糊;堂屋的“八仙桌”缺了个角,是小时候她和弟弟抢糖果时磕的;村口的“老槐树”被雷劈过三次,树洞里还塞着爷爷当年藏的旱烟袋——这些带着“划痕、缺口、烟味”的老物件,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原乡”的记忆闸门。
“时空叠影”的叙事节奏:书中没有“线性时间”的流水账,而是用“过去与现在”“记忆与现实”的交织制造张力。比如小满在老房里煮红薯,蒸汽模糊了窗玻璃,恍惚间看见妈妈当年在灶前擦汗的脸;她陪奶奶去村头买菜,路过当年的小学,听见朗朗书声,却想起自己初中就辍学去城市的往事——这种“虚实叠印”的写法,让“故乡”从抽象的“情感”,变成了能“摸得着、看得见”的真实场景。
“乡土味”的诗意表达:阿禾的语言像老家的泥土,朴实却藏着生机。比如写老墙根的苔藓:“雨后的墙根绿得发颤,像谁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罐,顺着砖缝流成一条河——那是奶奶说的‘地脉’,是老房子的‘血脉’。”写灶膛里的余温:“柴火烧尽了,灶膛里还留着暖,像妈妈的手,拍了拍你的背说‘饿了吧,粥在锅里’。”这种“克制的浓烈”,让“原乡”的故事变得“余韵悠长”。
四、阅读体验:从“逃离”到“和解”的归乡觉醒课
读《原乡人》的过程,像在喝一杯温吞的米酒——前几章,我边看边叹气:“小满怎么这么矫情?”她明明可以在城市继续打拼,却偏要“自讨苦吃”回农村。但看到她蹲在老井边,听着张婶说“你妈要是还在,肯定要给你炖鸡汤”,突然想起自己的经历:去年春节回家,妈妈在厨房煮了我最爱的酸汤鱼,爸爸偷偷往我口袋塞了五千块钱,说“别告诉妈,她总嫌我乱花钱”。
最戳我的是书中的一段话:“故乡不是‘回得去的过去’,是‘走不出的现在’。你以为你在逃离城市,其实是在逃离那个‘找不到自己’的自己;你以为你在守护故乡,其实是在守护那个‘还能相信温暖’的自己。”合上书页时,我站在阳台往下看,正好看见楼下的快递小哥蹲在台阶上,给老家的奶奶视频:“奶奶,我给您买了新棉鞋,明天就寄到!”他的声音里带着点哽咽,我却突然鼻子一酸:原来所有的“归乡”,都是“想找个地方,好好说说心里话”。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部“击中时代”的乡土共鸣曲
《原乡人》上市三个月销量破50万,豆瓣评分8.7,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年度最懂乡村的文学作品”,更被翻译成英、日、法等五种语言。读者评价两极却真实:“有人说‘哭到打鸣,小满的委屈像极了我的归乡路’,有人说‘笑到弯腰,奶奶的‘唠叨’太像我妈了’。”作家毕飞宇在推荐语里写:“这不是一本关于‘故乡’的小说,这是一本关于‘人’的小说——小满用一年光阴证明:真正的故乡,不在地图上,而在‘愿意为它停留’的心跳里。”
更难得的是,它引发了社会对“归乡潮”的真实讨论。某社交平台上,“为什么年轻人开始返乡”话题阅读量破15亿,年轻人在评论区分享:“原来我总嫌老家‘没发展’,是我忘了‘发展’从来不是只有高楼大厦。”“看了这本书,我今天给爸爸打了电话,他说‘家里的老梨树又开花了,你啥时候回来?’”我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阿禾的采访,她举着老墙根的苔藓样本说:“这不是‘杂草’,是‘故乡的指纹’——每一道纹路,都是土地在说‘我记得你’。”这种“真实的共鸣”,或许就是一部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和‘故乡’说‘真话’”
对我而言,《原乡人》的意义远超一本“乡土小说”。去年我因“城市归属感缺失”陷入迷茫,总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直到读到小满在老房里说:“我不是来‘拯救’故乡的,我是来‘被故乡拯救’的。”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我心里的“傲慢”。
现在的我,会在周末开车回老家,陪爷爷在田埂上抽袋烟;会在奶奶生日时,亲手给她做碗长寿面(尽管面煮得有点坨);会在深夜翻出童年的相册,对里面的自己说:“你看,你曾经那么爱这个地方,现在,它也爱你。”
最后想分享书里我最爱的一句话:“原乡人不是‘出生在故乡的人’,是‘愿意为故乡停留的人’。老墙根的苔藓会老,灶膛里的余温会散,但土地记得我们的心跳,就像我们记得它的呼吸。”
如果你也曾对“故乡”有复杂的情绪,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归乡的答案”,但会让你看见:最浓的乡愁,藏在老墙根的苔藓里;最真的故乡,藏在“愿意停留”的勇气里。毕竟,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远方”与“原乡”的路上,学会与自己的“根”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