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原乡人》:原来最真的“故乡”,藏在老墙根的苔藓里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6

《原乡人》:原来最真的故乡,藏在老墙根的苔藓里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扎进泥土”的乡土文学新经典

《原乡人》是青年作家阿禾耗时六年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202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不同于怀旧乡土的温情叙事,也非批判乡村的沉重书写,作者以85后归乡青年的视角,用细腻如稻穗的笔触,记录了一个从城市逃回乡村的年轻人——林小满,在老家的田野、老房、旧人中,重新认识故乡的过程。书中没有田园牧歌的滤镜,却用老墙根的苔藓”“灶膛里的余温”“村口老槐树的年轮等鲜活细节,揭开了原乡的双面性:​​它既是记忆里妈妈煮的热粥,也是现实中青壮年流失的空巢;既是的所在,也是的牢笼​​。作者阿禾曾在城市互联网公司工作五年,因想不通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而返乡,书中故事多取材于真实经历,被读者称为每个归乡人的心灵体检报告’”

二、书籍内容:老墙根的“双面故乡”,比乡愁更扎心的是“真实的撕裂”

翻开书前,我以为会看到归乡治愈的爽剧剧情,结果被第一个细节击中——

林小满推开老家斑驳的木门,迎面不是熟悉的饭菜香,而是堂屋墙上拆迁通知的红纸,边角被风掀起,露出补偿款15万/人的字样;

她蹲在老井边洗衣服,隔壁张婶凑过来:小满啊,你妈那屋空着,要不你搬过去?可小满知道,张婶的儿子在深圳买房,早把老宅租给了外地人;

最让我破防的是守夜章节:小满陪奶奶在老房里睡,半夜听见梁上有老鼠跑,奶奶摸黑点亮煤油灯,说:你爸走那年,这梁上还挂着他的竹编筐;你妈走那年,这梁上还晾着她的蓝布衫——现在啊,就剩咱俩守着这空屋子。

这些细节像一把把带温度的刀,剖开了原乡的真实肌理:小满的归乡藏着对城市的失望,奶奶的坚守裹着对旧时光的眷恋,老房子的空荡暴露了乡村空心化的残酷。书中最让我脊背发凉的,是作者借村支书之口说的:咱们村啊,年轻人都往外飞,剩下的老弱病残守着老房子——表面上守乡,其实是被乡守

三、写作特点:用“老物件与时空叠影”的意象,把乡愁写成了一部“乡村纪录片”

阿禾的写作手法像极了老家的老井:不喧嚣,不刻意,井水深处沉淀着岁月的重量。

​​老物件的记忆密码​​:她会记录林小满在阁楼翻出的铁皮饼干盒,盒底压着小学时的成绩单,铅笔字已经模糊;堂屋的八仙桌缺了个角,是小时候她和弟弟抢糖果时磕的;村口的老槐树被雷劈过三次,树洞里还塞着爷爷当年藏的旱烟袋——这些带着划痕、缺口、烟味的老物件,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原乡的记忆闸门。

​​时空叠影的叙事节奏​​:书中没有线性时间的流水账,而是用过去与现在”“记忆与现实的交织制造张力。比如小满在老房里煮红薯,蒸汽模糊了窗玻璃,恍惚间看见妈妈当年在灶前擦汗的脸;她陪奶奶去村头买菜,路过当年的小学,听见朗朗书声,却想起自己初中就辍学去城市的往事——这种虚实叠印的写法,让故乡从抽象的情感,变成了能摸得着、看得见的真实场景。

​​乡土味的诗意表达​​:阿禾的语言像老家的泥土,朴实却藏着生机。比如写老墙根的苔藓:雨后的墙根绿得发颤,像谁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罐,顺着砖缝流成一条河——那是奶奶说的地脉,是老房子的血脉写灶膛里的余温:柴火烧尽了,灶膛里还留着暖,像妈妈的手,拍了拍你的背说饿了吧,粥在锅里这种克制的浓烈,让原乡的故事变得余韵悠长

四、阅读体验:从“逃离”到“和解”的归乡觉醒课

读《原乡人》的过程,像在喝一杯温吞的米酒——前几章,我边看边叹气:小满怎么这么矫情?她明明可以在城市继续打拼,却偏要自讨苦吃回农村。但看到她蹲在老井边,听着张婶说你妈要是还在,肯定要给你炖鸡汤,突然想起自己的经历:去年春节回家,妈妈在厨房煮了我最爱的酸汤鱼,爸爸偷偷往我口袋塞了五千块钱,说别告诉妈,她总嫌我乱花钱

最戳我的是书中的一段话:故乡不是回得去的过去,是走不出的现在。你以为你在逃离城市,其实是在逃离那个找不到自己的自己;你以为你在守护故乡,其实是在守护那个还能相信温暖的自己。合上书页时,我站在阳台往下看,正好看见楼下的快递小哥蹲在台阶上,给老家的奶奶视频:奶奶,我给您买了新棉鞋,明天就寄到!他的声音里带着点哽咽,我却突然鼻子一酸:原来所有的归乡,都是想找个地方,好好说说心里话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部“击中时代”的乡土共鸣曲

《原乡人》上市三个月销量破50万,豆瓣评分8.7,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年度最懂乡村的文学作品,更被翻译成英、日、法等五种语言。读者评价两极却真实:有人说哭到打鸣,小满的委屈像极了我的归乡路,有人说笑到弯腰,奶奶的唠叨太像我妈了作家毕飞宇在推荐语里写:这不是一本关于故乡的小说,这是一本关于的小说——小满用一年光阴证明:真正的故乡,不在地图上,而在愿意为它停留的心跳里。

更难得的是,它引发了社会对归乡潮的真实讨论。某社交平台上,为什么年轻人开始返乡话题阅读量破15亿,年轻人在评论区分享:原来我总嫌老家没发展,是我忘了发展从来不是只有高楼大厦。”“看了这本书,我今天给爸爸打了电话,他说家里的老梨树又开花了,你啥时候回来?’”我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阿禾的采访,她举着老墙根的苔藓样本说:这不是杂草,是故乡的指纹’——每一道纹路,都是土地在说我记得你这种真实的共鸣,或许就是一部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和‘故乡’说‘真话’”

对我而言,《原乡人》的意义远超一本乡土小说。去年我因城市归属感缺失陷入迷茫,总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直到读到小满在老房里说:我不是来拯救故乡的,我是来被故乡拯救的。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我心里的傲慢

现在的我,会在周末开车回老家,陪爷爷在田埂上抽袋烟;会在奶奶生日时,亲手给她做碗长寿面(尽管面煮得有点坨);会在深夜翻出童年的相册,对里面的自己说:你看,你曾经那么爱这个地方,现在,它也爱你。

最后想分享书里我最爱的一句话:原乡人不是出生在故乡的人,是愿意为故乡停留的人。老墙根的苔藓会老,灶膛里的余温会散,但土地记得我们的心跳,就像我们记得它的呼吸。

如果你也曾对故乡有复杂的情绪,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归乡的答案,但会让你看见:​​最浓的乡愁,藏在老墙根的苔藓里;最真的故乡,藏在愿意停留的勇气里​​。毕竟,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在远方原乡的路上,学会与自己的和解。

“《原乡人》:原来最真的“故乡”,藏在老墙根的苔藓里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当19世纪的洪水冲开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 爱阅读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当19世纪的洪水冲开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1860年创作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以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乡村为背景,讲述磨坊主塔利弗家族在工业革命浪潮中的沉浮。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株黑花的命运,叩问着永恒的人性命题:当传统与现代...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条木筏上的“自由宣言”,照见人性的荒诞与本真 | 爱阅读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条木筏上的“自由宣言”,照见人性的荒诞与本真​ 一、书籍基本信息:密西西比河上的“反文明寓言”与“成长史诗”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于1884年出版的长篇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童话的壳里,找到治愈心灵的钥匙 | 爱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童话的壳里,找到治愈心灵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童话”包装的心理自助经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于1997年创作的心理学入门著作,2020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版,迅速成为现象级畅销书,豆瓣评分8.6,累计销量超300万册...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 爱阅读

《和教师的谈话》:我用半个月,读懂了“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话拆解教育本质”的“师生关系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和教师的谈话》(假设为教育哲学家范梅南/一线教师陈芳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新作),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师生关系研究经典、15万字“对话体教育手记...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 爱阅读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声音丈量地球生命的“生态乐谱” 《荒野之声》由美国生物学家戴维·乔治·哈斯凯尔撰写,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译者熊姣(曾译《寂静的春天》)。这位古根海姆研究员、普利策奖入...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 爱阅读

《婚姻的镜子》:照见亲密关系里藏着的“小真相”与“小温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15年婚姻家庭咨询经验的李念老师,2025年1月由暖光出版社推出,全书320页,封面设计特别戳人——不是常见的“浪漫情侣照”,而是一对夫妻的手:左手是妻子带着婚戒的手,指尖沾着面粉(像是刚揉完面团)...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最近翻完这本被朋友塞进背包的“职场解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把写字楼玻璃染成蜜色——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我们总以为成功是爬到山顶,却忘了山路上脚下的花。”这大概就是它最戳我的地方:不否定“成功”的世俗意义,却温柔提醒我们...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 爱阅读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青春期的“身份暴风眼” 《竹木狼马》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巫哲创作的现代都市青春成长小说,全文约45万字,以“伪兄弟+双向救赎”为标签,讲述付坤与付一杰从“重组家庭”到“彼此救赎”的十年故事。作品融合校园暴力、家...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美国作家朱迪丝·葛兰创作的《主啊,我是玛格丽特》(1960),被誉为“青春期圣经”,首版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入选《纽约时报》“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书中以12岁女孩玛格丽特的视角,坦诚...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奥斯维辛到心理学圣殿的生命启示录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基于纳粹集中营亲身经历撰写的心理学著作,1946年首次出版,202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全彩插图版。全书以"意义疗法"为核心,系统阐述人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