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4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拿到陈高佣先生《中国救荒史》的第一感觉,像拆开一坛埋在老墙根下的陈酒——封面是素净的浅褐,烫金的书名带着岁月的包浆,翻开却发现内页里藏着滚烫的故事: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清末丁戊奇荒的惨烈,从官方的漕运赈粮到民间的义仓”“义庄,这是一部用三千年灾荒串起来的生存指南,更是一部古人用血泪写就的危机应对教科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光验证的“灾荒百科”

《中国救荒史》初版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作者是史学大家陈高佣先生。这部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断代史,而是以灾荒为线索,串联起从先秦到明清的灾害史、经济史与社会史。20世纪50年代后虽经修订,但核心框架始终保持着惊人的前瞻性——应急管理尚未成为热词的年代,陈先生已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防灾-救灾-重建的完整逻辑。如今市面上常见的再版(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新增了现代学者的导读,更适合作为普通读者的入门书。

二、书籍内容:比“灾难故事”更震撼的,是“破局智慧”

若单看目录,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本苦难实录水旱之灾”“蝗螟为患”“兵灾匪祸”……但翻到正文才发现,陈先生的笔像一把手术刀,剖开每个灾难的肌理,重点全在人如何应对

比如写水灾,他没有停留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而是用大量地方志数据证明:唐代为何能在黄河泛滥区十年九收?关键在均田制下配套的义仓制度”——每块田按产量交10%的粮食入仓,灾年按人头分配,仓廪实直接绑定了民心稳。再比如讲蝗灾,他从《齐民要术》里翻出宋代农民的扑蝗法:清晨用竹枝扫蝗卵,正午用布单罩虫群,甚至发明了养鸡食蝗的生物防治——这些细节比任何救灾英雄的故事都更鲜活。

最让我震撼的是丁戊奇荒(1876-1879年)的记录:这场覆盖华北五省的大旱,死亡人数超千万,但陈先生没有渲染饿殍遍野的惨状,反而聚焦山西巡抚曾国荃的一个土办法”——他鼓励乡绅开设粥厂,但规定领粥者必须自带碗筷,看似苛刻,实则避免了流民哄抢;更绝的是以工代赈:组织灾民修渠道、补城墙,每人每天发两斤粗粮,灾民的手没闲着,心就没凉透。这种授人以渔的智慧,至今读来仍像一记重锤,敲在灾难应对的本质问题上。

三、写作特点:学术的严谨,故事的鲜活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中国救荒史》的硬核藏在细节里:陈先生查阅了《史记》《汉书》到明清《灾异志》的上千种史料,统计了2000余年间的水旱蝗灾次数,连某县志记载大旱,树皮皆食尽,人相食’”这样的只言片语都被标注出处。但他的文字却毫无学究气——饥荒中的婚姻时,他引用了河北《获鹿县志》的记录:灾年女子嫁妆仅一升米,谓之米婚;男子娶亲需背三斗粟,谓之粟礼短短两句,就把生存压力下的人情变迁写得活灵活现。

更妙的是他的古今对照。比如讲到仓储制度时,他突然插入一句:今日某些地区的应急物资储备库,若能学学宋代常平仓丰年收、灾年放,怕是能少些过期食品浪费的荒唐。这种跳出历史说现实的机锋,让严肃的学术书有了对话感

四、阅读体验:像和一位“老祖宗”聊生存哲学

第一次读《中国救荒史》是在去年夏天,当时河南正遭遇特大暴雨。合上书本时,我盯着窗外的积水突然明白:古人面对灾难时的慌乱、挣扎、智慧,其实和我们并无不同——他们也会因粮道被淹绝望,会因官仓贪腐愤怒,但更会在绝境里想出借牛耕田分半粮”“卖棺木换粮的土办法。

书中最让我流泪的,是一个关于义庄的故事:明清时期,江南富户建义庄储存粮食,规定族中若有灾,按人头领粮,但领粮者需帮庄里修一次路。这哪是慈善?分明是用互助把个体危机变成群体责任——今天的社区互助群”“志愿者救援队,不正是这种智慧的延续吗?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灾荒从未远离人类,但古人的抗灾思维从未过时——它不是等靠要的依赖,而是未雨绸缪的准备”“灵活变通的策略”“守望相助的温度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经典到“生存指南”

《中国救荒史》的地位,在学术界早有定论:它是中国灾荒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国社科院《中国史学史》评价),顾颉刚曾说读史不知灾荒,等于读人不知生死。而它的破圈则更有意思——近年来,随着应急管理成为社会热点,这本书被多地应急管理局列为参考读物,甚至有社区工作者把它当社区治理教材书里讲的以工代赈’‘民间仓储,和我们现在的网格化管理’‘志愿者储备简直是古今呼应。

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不止知识输入。它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小危机(比如疫情封控、工作变动)时,多了份古人视角的从容——原来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从大禹到现在从未改变:准备充分、灵活应变、彼此扶持。

最后:一句值得反复咀嚼的话

书里有句话我抄在笔记本上:灾荒是面镜子,照见的不是天的无情,而是人的有备。

如果你也想理解中国人如何在灾难中活下来,又如何活得有尊严,不妨翻开这本《中国救荒史》——它不会给你灾难浪漫化的幻想,但会让你看见:在绝望的裂缝里,古人曾怎样用智慧种出希望的芽。而这芽,今天依然在生长。

“《中国救荒史》:一部写尽古人“抗灾智慧”的生存启示录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一座“西方文明的基因库”,藏着人类最原始的精神密码 | 爱阅读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一座“西方文明的基因库”,藏着人类最原始的精神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西方文化的“原初剧本”与“神话百科全书”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古希腊人用数百年时间口耳相传、后世学者(如荷马、赫西俄德、奥维德等)整理汇编的“文化元典”。其内容涵盖“创世神话”(...

《管道的故事》:从“提桶打工”到“管道生钱”,我终于读懂了“财富自由”的真相 | 爱阅读

《管道的故事》:从“提桶打工”到“管道生钱”,我终于读懂了“财富自由”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改变无数人财务观”的“管道指南” 《管道的故事》是美国企业家兼作家贝克·哈吉斯(Becky Higgs)1997年出版的经典理财著作,被《纽约时报》评为“个人财务启蒙神书”,全球销量超500万...

《规训与惩罚》:福柯的权力解剖刀与现代社会的隐形监狱 | 爱阅读

《规训与惩罚》:福柯的权力解剖刀与现代社会的隐形监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权力“现形”的哲学炸弹 《规训与惩罚》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于1975年出版的著作,全书共4部14章,以“刑罚史”为切口,揭露“权力如何通过规训技术渗透到社会毛细血管”。该书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权力分析的奠基作”,其...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 爱阅读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最近重读《汉书》,总想起杨树达先生在《窥管》里写的那句话:“班固著史,如织锦绣,经纬交错处必有伏笔;后人读史,若持窥管,方能照见经纬间的针脚。”作为被陈垣、余嘉锡等大家反复推荐的“《汉书》研究第一书”,这本由近代国学大师杨树达耗时二十余年写成的...

《痕深刀浅》:金木要用6.89万字写就的“武侠情感诗”,传统江湖里的时间与爱情的双重变奏 | 爱阅读

《痕深刀浅》:金木要用6.89万字写就的“武侠情感诗”,传统江湖里的时间与爱情的双重变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低估的传统武侠短篇 《痕深刀浅》是阅文集团Lv.1作家金木要2018年创作的传统武侠小说,全书共20章,约6.89万字,于起点中文网、起点女生网等平台免费试读。小说以诗歌形式开篇,...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 爱阅读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炼金术到现代化学的承袭之作 《化学原论》是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于1808年出版的科学巨著,2023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本书以原子论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与物质组成规律,被视为近代化学从炼金术转向科学...

《黄金罗盘》:在尘埃与自由间,触摸人性的觉醒之光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在尘埃与自由间,触摸人性的觉醒之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菲利普·普尔曼的奇幻史诗《黄金罗盘》(1995)是《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以少女莱拉的冒险为线索,揭露“尘埃”背后的权力阴谋。作品获“英国卡内基奖”“卫报儿童小说奖”,被《时代周刊》评为“21世纪最具想...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6年光阴,解剖“活100年”的商业密码 《基业长青》是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与杰里·波拉斯耗时6年完成的经典研究著作,出版于1994年。两位作者筛选了18对“卓越企业”与“优秀企业”(前者在更长周期内保持市场...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 爱阅读

《走出非洲》:在咖啡香与星辰的裂隙里,触摸失去的永恒诗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殖民叙事的温柔突围 卡伦·布里克森创作的《走出非洲》1937年出版,以她在肯尼亚经营咖啡园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优雅的存在主义寓言"。这部耗时十七年完成的回忆录体小说,融合自然观察、文化碰撞与...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 爱阅读

《祖国在危急中》:在梁启超的呐喊里触摸近代中国的觉醒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唤醒的民族觉醒宣言 作为梁启超1916年发表的政论著作,《祖国在危急中》以"国亡则民无类"为核心命题,构建了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启蒙框架。1923年中华书局首次出版,202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近代中国政治文献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