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0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是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系列的进阶之作,2011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约256页,封面设计延续了系列的疗愈质感”——浅青色底面上印着双手捧心的线条图案,旁边配着一行小字在最深的黑暗里,遇见最亮的光,翻开来能看到大量读者真实案例与实操练习,像一本可以边读边做的心灵成长手账。它不是《遇见未知的自己》的简单重复,而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升级指南,适合已经有初步自我认知、想进一步突破情绪困境、改善生活状态的读者,不管是想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职场人,还是想修复亲密关系的普通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落地的成长方法

二、书籍内容:不聊“空泛理论”,专教“把心灵成长装进日常”

张德芬最贴心的地方,是把进阶版自我探索拆成了40个可落地的生活场景,没有喊要活出自我的口号,而是教你每天花10分钟,就能推进成长。比如如何应对越努力越迷茫的内耗”——书中没有让你停下努力,而是用园丁理论打比方:很多人像急着收获的园丁,刚种下种子就天天挖开土看长没长,结果把根挖坏了;真正的成长像养花,既要浇水(努力),也要等花期(给时间),还要接受有的花春天开,有的花冬天开(尊重自己的节奏)。还给出具体做法:每周日晚上花15分钟写成长周记,记录这周我做了什么(努力)、有什么小收获(小发芽)、下周想调整什么(调整浇水方式),慢慢在努力与等待间找到平衡。

还有如何修复总是吵架的亲密关系’”,书中也没讲复杂的心理学原理,而是教3分钟情绪暂停法:吵架时,只要有人说我们暂停3分钟,就立刻分开,各自做深呼吸练习(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等情绪平复后,再用我句式沟通——不说你总是忽略我,而是说我今天等你回家吃饭时,有点孤单,希望下次你能提前告诉我大概几点回。这种不用特意腾出大量时间,碎片时间就能做的方法,特别适合想改变却没时间的普通人,让心灵成长不再是需要特意安排的大事,而是融入日常的小事

三、写作特点:像跟着教练做训练,温柔指导里藏着实操力

这本书的文笔最特别的是“‘理论+案例+练习三位一体,张德芬像私人心灵教练,先帮你看懂问题,再用读者真实故事让你有共鸣,最后给能立刻做的练习,一步一步带你走。比如聊如何放下对过去的遗憾’”时,她先点出核心:遗憾像背在身上的旧包袱,你越舍不得丢,越走不动路;再分享读者小A的故事:小A因为当年没选喜欢的专业,后悔了10年,后来做了遗憾转化练习,把没选专业的遗憾变成现在利用业余时间学喜欢的知识,反而活出了双份精彩;最后给出练习步骤:1.写下你的遗憾;2.问自己这个遗憾里,有没有我现在能做的小事;3.本周就做一件和这个小事相关的事(比如遗憾没学画画,就去买本绘画入门书)。

还有写如何应对别人的负面情绪’”时,也特别接地气:就像别人打了个喷嚏,你不用把喷嚏吸进自己鼻子里(接对方的负面情绪),也不用骂对方为什么打喷嚏’’(对抗),而是递张纸巾(温和回应),然后继续做自己的事(不被影响)。这种比喻通俗、步骤清晰的写法,没有距离感,反而让你觉得这个方法我现在就能试,不会因为觉得复杂而放弃。

四、阅读体验:像在迷雾里找到路标,迷茫被慢慢拨开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处在辞职后找不到方向的焦虑期——在家待了3个月,投的简历要么没回应,要么面试没过,每天对着天花板发呆,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再也找不到喜欢的工作了。某天翻到书中迷茫期的小步子探索法’”,张德芬说:迷茫时别想着一定要找到完美方向才动,就像在黑屋里找门,你不用看清整个屋子,只要先摸到手边的桌子(小事),再顺着桌子摸到墙(慢慢探索),最后找到门(方向)

看到这句话时,我突然不慌了——我之前总想着必须找到理想工作才行动,反而陷入内耗。后来我按书中的方法,每天做一件和可能喜欢的方向相关的小事:喜欢写作,就每天写500字短文;对心理学感兴趣,就每天看10分钟相关视频。坚持了1个月后,不仅收到了新媒体公司的面试邀请,还在写作平台积累了粉丝。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找到了工作方向,还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慢慢前进,不再因为没看清未来而不敢动。合上书的那一刻,像在迷雾里走了很久,终于看到了前方的光,心里踏实又有力量。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不止是“进阶指南”,更是“千万人的日常成长手册”

《重遇未知的自己》出版12年来,全球销量超500万册,豆瓣评分7.9分,成为华语心灵成长领域的实操经典’”。作家毕淑敏评价它:张德芬最难得的是,把深奥的心灵成长变成了普通人每天能做的小事,这本书像心灵成长的说明书’’,让更多人知道成长不用等、不用急,日常就能做

很多读者也分享了这本书对自己的改变:有人说用书中的亲密关系沟通法,和老公从每周吵3次变成很少吵架,现在家里氛围特别好;有人说职场遇到瓶颈时,做了成长周记,慢慢找到提升方向,半年后就升职了;还有人说以前总熬夜焦虑,用了3分钟呼吸练习,现在睡眠质量好了很多。甚至很多企业把这本书作为员工心理关怀推荐书,帮助员工在工作压力中保持良好状态。这本书就像心灵成长的脚手架’”,帮很多人一步步把想改变变成能做到’”

六、书籍核心价值:帮你“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从“知道”到“做到”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不是知道了更多成长道理,而是学会了把道理变成行动。以前我总在看心灵书时觉得很有道理,但合上书就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像知道运动好却从不运动;而这本书让我明白:成长不是知道多少,而是做到多,哪怕每天只做5分钟的小练习,积累下来也会有大改变。

同时,它也让我接纳了成长的不完美:以前我总希望做一次练习就有效果,没效果就放弃;现在我明白,成长像学骑车,会摔很多次、会走弯路,但只要不放弃,慢慢就能骑稳。这种接纳不完美、坚持做小事的心态,不仅让我在心灵成长上有收获,也让我在工作、生活中更从容。

七、与当下社会热点的关联:回应“内卷时代的成长焦虑”,给出“轻量级成长方案”

现在很多人陷入成长焦虑”——既怕不成长就被淘汰,又怕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却没效果,陷入想成长又不敢行动的困境。而《重遇未知的自己》正好给出轻量级解决方案:不用辞职去旅行找自己,不用花大价钱报课程,每天花10分钟做个小练习、写几句反思,就能在日常中推进成长。

比如面对“‘35岁职场危机的焦虑,书中的思路是:不用急着学很多新技能防危机,而是先把现有技能打磨好(巩固根基),再用碎片时间学和现有技能相关的小技能(拓展枝叶)’”,比如做行政的,先把公文写作练精,再学基础PPT设计,慢慢形成自己的优势组合,反而比盲目学很多技能更有用。这种不焦虑、不激进的成长方式,像一股清流,让被内卷裹挟的人,终于敢用自己的节奏,慢慢成长

最后,想分享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成长不是变成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在每个当下,都比上一个当下,更懂自己、更爱自己一点如果你已经看懂了自己的问题,却不知道怎么改变,或者想把心灵成长融入日常,却没时间,那这本《重遇未知的自己》一定值得一读——它不会给你一步到位的魔法,却会给你一步一步向前的力量,让你在日常的小改变里,慢慢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罗马的传说》:在大理石的褶皱里,触摸“永恒人性”的温度 | 爱阅读

《古罗马的传说》:在大理石的褶皱里,触摸“永恒人性”的温度 一、基本信息:刻在石碑上的“西方精神原乡” 《古罗马的传说》是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UmbertoEco)1988年的“历史悬疑神作”,与《玫瑰的名字》《傅科摆》并称为“埃科三部曲”。这部以古罗马帝国为背景的小说,以“寻找消失的《十...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用真实与细节,讲好人间故事 | 爱阅读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用真实与细节,讲好人间故事 一、书籍核心价值:非虚构写作的“全能指南” 这本书像一把瑞士军刀,拆开是50余位普利策奖得主、奥斯卡编剧的实战经验,合起来是一本覆盖非虚构写作全流程的“方法论圣经”。从如何挖掘一个能引发共鸣的主题(比如书中提到的“婴儿被劫案”如何通过细节选择升...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 爱阅读

《海中篱》:在潮间带种一片精神的珊瑚林 最近翻完《海中篱》,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阳台。书里夹着半片干枯的海藻标本,是编辑寄书时特意塞的——她说这是作者林小满在海边捡的,“像不像被潮水吻过的信笺?”我盯着那抹暗绿,忽然想起书里最动人的场景:主人公阿昭蹲在退潮的礁石缝里,用指尖轻轻托起一只迷...

《黑暗的心》:一场关于人性与殖民的灵魂叩问 | 爱阅读

《黑暗的心》:一场关于人性与殖民的灵魂叩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穿透殖民迷雾的文学手术刀 《黑暗的心》是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于189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以刚果河为舞台,用马洛船长的非洲之行揭开殖民主义的华丽帷幕。这部不足百页的作品,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帝国主义扩张下人性的扭曲与文...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 爱阅读

《黑格尔著作》:在思想的迷宫里,找到照亮现实的火把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界的“俄罗斯套娃”,层层嵌套的智慧宇宙 黑格尔的著作堪称哲学界的“巨型俄罗斯套娃”——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从《逻辑学》到《哲学史讲演录》,每一部都是对前作的深化与扩展。以《精神现象学》为例,这部1807...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清教时代的“人性解剖刀”,美国文学的精神原点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处佩戴红色字母“A”(A...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成书于2012年,2022年重庆出版社推出精装修订版,附18世纪中英对比地图与乾隆朝经济数据图表。 核心地位:首部以“全球史视角”解构乾隆盛世的通俗历史著作,被《中国史研究》称为“...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鲜血写就的反乌托邦青春寓言”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于2008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20万册,却凭借“对极权社会的极致隐喻”和“青少年生存...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 爱阅读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一、书籍基本信息:天才的“成长观察日记”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是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纪实文学代表作,2021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榜,被《时代周刊》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