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10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去年春天在旧书店翻到这本泛着书脊磨损痕迹的《自卑与超越》时,封面是深灰色的,书名烫金字有些脱落,像块被岁月磨旧的勋章。我随手翻开第一页,就被第一行字击中了:"自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它的存在不是缺陷,而是生命向上的动力。"那一刻,窗外的樱花正簌簌落在窗台,我突然想起自己大学时总因"不够漂亮""不够聪明"而自卑,却在社团活动中因"想证明自己"而突破——原来阿德勒早把答案写进了书里:自卑不是枷锁,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最初信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个体心理学的"成长指南"

1932年,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以"个体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完成了《自卑与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这不是一本"心理疾病治疗手册",而是他用30年临床经验与哲学思考写成的"人性成长宣言"——融合儿童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与存在主义,拆解了"自卑情结"的本质、表现与超越路径。全球销量超2000万册,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著作之一",作家毕淑敏称其"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藏在自卑背后的生命力"。对我这种"总在自卑与超越间摇摆"的普通人来说,它更像一把"心理的梯子"——帮我看清"自卑"的面目,找到"向上攀爬"的支点。

二、内容亮点:用"个体的故事",写透"人性的共通"

很多人觉得《自卑与超越》是"理论说教",但翻开就会发现:阿德勒用"儿童的第一次自卑""成年人的补偿行为""残疾者的超越之路"等真实案例,把"自卑"的复杂本质拆成了最鲜活的"成长样本"。

"儿童的第一次自卑":自卑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书里写一个3岁女孩因弟弟出生被忽视,开始故意打翻玩具、哭闹——这不是"坏脾气",是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于是用"破坏"吸引关注。阿德勒说:"儿童的自卑不是病态,是他们探索'自我价值'的起点。"这让我突然想起自己4岁时,因妈妈买了新玩具给表妹而躲在被子里哭——原来那不是"任性",是我第一次懂得"比较",第一次用"自卑"提醒自己:"我需要被看见。"

"残疾者的超越":缺陷是"生命的重塑契机"。阿德勒记录了一位天生失明的女孩,她没有因看不见而自暴自弃,反而通过触摸、嗅觉、听觉"看见"世界:她能通过脚步声分辨10个以上的人,能通过花香记住小区里的每棵树。书里有句话戳中我:"缺陷不是'缺少的部分',是'生命用来创造独特的材料'。"这位女孩后来成了调香师,她说:"我看不见颜色,但我能'闻'到阳光的味道——那是我独有的'视觉'。"

"成年人的补偿":超越不是'消灭自卑',是'与它共舞'。阿德勒提出"补偿机制":有人因身高矮小而努力成为篮球教练(用专业能力补偿外形),有人因童年贫困而成为慈善家(用给予补偿缺失)。他强调:"健康的超越不是'假装没有自卑',是'承认自卑,然后用它推动自己向前'。"我试过他的方法:以前总因"不会说话"自卑,现在我主动报名演讲课,把"紧张"变成"练习的机会"。上周第一次在部门分享会上发言,虽然磕磕绊绊,但同事说:"你讲的内容特别真诚,比那些'完美'的PPT更打动人。"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自卑不是"敌人",是"陪我们一起成长的伙伴"。

这些内容不是"心理案例集",而是阿德勒用"人性的显微镜",把"自卑"的肌理缝得明明白白。他写的不是"如何消除自卑",是"如何让自卑成为生命的燃料"。

三、写作特点:用"对话的语气",写"心理的深度"

第一次读阿德勒时,我以为会是"晦涩的学术书",结果被他的"对话感"暖到了。他写儿童的自卑时,像在和家长聊天:"别急着否定孩子的'捣乱',那是他在说'我需要被关注'。"写残疾者的超越时,他说:"别用'可怜'的眼光看他们,他们的生命比我们更坚韧——因为他们早学会了'用伤疤当勋章'。"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春天的溪水,带着理解的温柔,裹着智慧的清凉,轻轻漫过心田。

更妙的是他的"辩证思维"。他既不否定自卑的"消极面"(比如过度自卑会导致退缩),也不忽视它的"积极意义"(比如推动人突破极限);他既强调"自我超越"的重要性,又呼吁"在关系中寻找支持"。这种"不偏不倚的智慧",让《自卑与超越》读起来像一场"理性的温柔对话"——没有非黑即白的结论,只有"如何更接近真实的自己"的思考。

四、阅读体验:从"自我否定"到"自我接纳"的心灵觉醒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一场"心理的断舍离"。我以前总把"自卑"当成"缺点":"我太胖了""我不够聪明""我肯定会搞砸",这些念头像团乱麻缠着我。但阿德勒用"个体的故事"告诉我:"自卑是生命的礼物——它提醒我们'我想要更好',它推动我们'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触动我的是《超越自卑的路径》一章。阿德勒写:"超越自卑的唯一途径,是创造性的自我实现——不是'比别人强',是'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他举了个例子:有人因学历低而自卑,却通过自学成为行业专家;有人因内向而自卑,却在写作中找到了表达的力量。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我对"成功"的执念:原来"超越"不是"活成别人的模板",是"活成自己的光"。

合上书页时,我做了件"小事":把手机里的"减肥打卡"APP换成了"兴趣记录"APP——每天记录自己学画画、弹吉他的小进步。上周朋友问我:"你最近怎么不爱发体重秤照片了?"我笑着说:"我在发'今天画了幅小画'的照片——比起变瘦,我更想看看自己能'创造'什么。"那一刻,我突然懂了:自卑不是"我要改变的理由",是"我要创造的起点"。

五、评价与影响力:90年不过时的"成长清醒剂"

这本书的影响力,藏在无数人的"成长觉醒"里。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说:"《自卑与超越》让我明白,'痛苦'不是生命的敌人,是'生命在提醒我们寻找意义'。"企业家稻盛和夫把它列为"经营人生的必读书":"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和京瓷的'敬天爱人'本质上一样——都是'在局限中创造无限'。"豆瓣上有位读者留言:"我从小因'口吃'自卑,总不敢说话。直到读了这本书——阿德勒说'缺陷是生命的一部分,接纳它才能超越它'。现在我成了辩论队队长,虽然偶尔还会卡壳,但我学会了'用真诚代替完美'。"

它的生命力,还在于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精准回应。当我们讨论"容貌焦虑""内卷压力""社交恐惧",阿德勒早就在书里写:"现代社会的'自卑',往往源于'过度比较'——我们总盯着别人的'高光时刻',却忘了自己的'独特轨迹'。"当我们为"不够优秀"焦虑,他会提醒:"优秀不是'和别人比',是'和自己比'——今天的你比昨天多了一点勇气,就是进步。"就像他在书里写的:"自卑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让我们永远有向上攀爬的动力。"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放下对'完美'的幻想,开始'不完美的成长'"。

六、它对我意味着什么?

现在再看封面上那个坐在书桌前的阿德勒,我突然懂了:这本书不是要"教我们如何消除自卑",而是要"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卑和解'"。

上周和大学室友聊天,她还在抱怨"自己太普通,没什么特别的"。我没像以前那样敷衍,而是说:"你知道吗?阿德勒说'自卑是生命的礼物'——我们正因为'不够完美',才会拼命去'创造完美'。你看,你现在做的手账那么好看,写的公众号那么温暖,不都是因为'想证明自己'吗?"她眼睛突然亮了:"对啊!我之前总觉得'普通'是缺点,现在才懂:'普通'是我的底色,'想变得更好'是我的光芒。"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自卑与超越》最珍贵的,不是"给方法",是"给视角"——视角从"我不够好"转向"我在变好",视角从"和别人比"转向"和自己比"。

最后想说:这不是一本"读了就能立刻改变人生"的书,而是一颗"需要慢慢消化"的种子。当你合上最后一页,会突然发现:那些曾让你痛苦的"自卑",不过是"生命在提醒你成长";那些曾让你迷茫的"局限",其实藏着"你独有的可能性"。就像阿德勒在书里写的:"每个人都有能力超越自卑,只要你愿意'创造性地活着'。"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抬起头,看看自己脚下的路"——毕竟,生命的精彩,从来不在"完美"里,而在"不完美的成长"里。

如果非要选一句最能代表这本书的话,我会选:"自卑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让我们永远有向上攀爬的动力。"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与自己对话的门——原来最珍贵的成长,从来不是"消灭自卑",而是"带着自卑,活成更好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一把“心理的梯子”,让我读懂了“自卑是成长的起点”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部揭开“财富密码”的理性经济学启蒙书 | 爱阅读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部揭开“财富密码”的理性经济学启蒙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是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耗时10年撰写、3次修订,1776年首次出版,全书共5篇32章,近百万字,涵盖分工、货币、税收、国际贸易等多个...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 爱阅读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余秋雨的文化“解忧杂货店” 《何谓文化》是余秋雨在2012年出版的文化散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本书像一扇旋转门,将读者从现代社会的喧嚣推入千年文化的长廊——从希腊石柱的斑驳光影到敦煌壁画的飞天飘带,从谢晋导演的泪光到巴金老...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 爱阅读

《红与黑》:我用一个月,读懂了“野心与灵魂的角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血色写尽人性的现实主义巅峰” 若要快速定位《红与黑》(司汤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经典译本),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40万字“个人奋斗悲剧史”、以“于连·索雷尔”为主角的阶级突围记、提...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 爱阅读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声音丈量地球生命的“生态乐谱” 《荒野之声》由美国生物学家戴维·乔治·哈斯凯尔撰写,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译者熊姣(曾译《寂静的春天》)。这位古根海姆研究员、普利策奖入...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经济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里克·罗伯特·林达尔完成《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系统提出“动态经济理论”,彻底颠覆传统静态均衡分析框架。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称为“...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 爱阅读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张宏杰(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员),成书于2012年,2022年重庆出版社推出精装修订版,附18世纪中英对比地图与乾隆朝经济数据图表。 核心地位:首部以“全球史视角”解构乾隆盛世的通俗历史著作,被《中国史研究》称为“...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 爱阅读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东方哲思的“诺奖诗典” 泰戈尔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由103首散文诗组成的“献给神的诗”,以“采果人”“旅人”等意象为载体,构建起对生命、自然与神性的终极叩问。诗集融合印度《奥义书》...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1957年创作的中篇小说,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译者李清安。这部被博尔赫斯盛赞“将小说带回史诗源头”的作品,以热带种植园为舞台,通过隐形丈夫的视角,记录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 爱阅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封神”的罪与罚之书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罪与罚》,这部以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主角的小说,像一颗投入文学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