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在海岛当老师》:以诗为舟,载渡教育的星辰大海 | 爱阅读

3周前 (09-17)读一读8

《我在海岛当老师:以诗为舟,载渡教育的星辰大海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本书由深圳实验学校名师周其星创作,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作为支教手记与教育哲学融合的典范,全书以南澳岛为叙事场域,记录作者从深圳到海岛的逆向迁徙实践。核心价值在于揭示教育如诗的本质——通过诗教打破城乡教育壁垒,激活乡土资源,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岛屿上找到通往世界的桥。正如书中所言:教育不是一次短暂的停留,而是持续的抵达。

二、内容亮点:诗教实践的微观史诗

书中藏着诸多破界细节:开发拼图式海岛课程,将石、食、寺等主题融入研究性学习,让孩子们从南澳I号沉船瓷片触摸海上丝绸之路的余温;自费购置300余册童书建起彩色书架,通过课前三分钟静息”“诗歌抄写本等创新模式,让沉默的课堂蜕变为语言的舞场。最动人的案例是孩子们创作的诗作——恩萱笔下太阳像咸蛋黄被大海吞下的日落意象,锦萱时间像光束消失的哲思,都印证着诗教如何让超验的儿童精神万物有灵的海洋文化产生奇妙共振。

三、写作特点:诗性语言与纪实笔法的双重奏

全书以诗性语言融合纪实笔法,开创教育叙事新范式。周其星用手绘地图般的细腻笔触,将海岛的风物、民俗转化为教学资源。每章以人物小传+诗教轶事+教育哲思结构展开,既避免说教式叙述,又通过雾锁”“潮声等意象赋予文字画面感。这种硬核浪漫的叙事风格,让专业理论变得生动可亲。

四、阅读体验:在潮声中触摸教育初心

读罢掩卷,最强烈的感受是真实”——周其星不避谈支教初期的困境:孩子们连博物馆都未踏足,对灯塔、潮汐的认知如外来者般陌生。但正是这种归零状态,让他得以用诗人的敏感重构教育生态。书中金句如刀锋划破迷雾:教育帮扶不是俯视的拯救,而是平等对话的开始。这种直抵本质的表达,让每个教育者都能找到共鸣。

五、评价与影响力:教育共同体的星辰图景

本书获《中国教育报》权威推荐,李吉林、成尚荣等名家盛赞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精神的活化石。南澳岛的故事恰是乡村教育缩影——当深圳诗书班与海岛孩子云端共写一首诗,当章芸的《雾》被刻在礁石上,这些微光正在编织中国乡村教育的崭新星图。更深远的是,它回应了AI时代的核心命题:当低阶思维被技术替代,教育如何培养高阶创造力?周其星用诗教给出答案:通过长期主义教育,让每个个体找到内生动力。

六、个人意义与社会共鸣:教育星火的永续传递

对我而言,这本书是教育原乡的地图。读至作者重返海岛兑现常回岛看看的承诺时,我仿佛看见自己初入教育行业的迷茫——那时总在分数成长间挣扎,而书中以诗为媒的双向奔赴模式,让我明白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既要又要的平衡艺术。如今在团队管理中,我常默念心有山海,人生辽阔的哲思,既保持专业度,又避免过度消耗。正如周其星所言:真正的教育革命,永远始于对生命诗意的虔诚守护。

此刻合卷,窗外正是潮声涌动。这本书像一只漂流瓶,载着海风的咸涩与星光的温柔,将教育的诗意传向远方。它不仅是一部支教手记,更是一部中国人的精神启示录”——在数智时代,创生教育不是选项,而是必由之路。

“《我在海岛当老师》:以诗为舟,载渡教育的星辰大海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官僚体制的政治》:一本揭开政府“黑箱”的解剖手册 | 爱阅读

《官僚体制的政治》:一本揭开政府“黑箱”的解剖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显微镜” 1965年,当各国政府正以“万能之手”自居时,戈登·塔洛克用《官僚体制的政治》投下了一颗思想炸弹。这位与布坎南共创公共选择理论的学者,用经济学家的冷峻视角,将官僚机构从“神圣殿堂”拉回“理性算计...

《管道的故事》:读罢“挖管道的寓言”,方懂“财富的慢哲学” | 爱阅读

《管道的故事》:读罢“挖管道的寓言”,方懂“财富的慢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故事讲透财富逻辑”的理财寓言,普通人的“财务自由指南” 若要给《管道的故事》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财富寓言教科书’”。这部由美国企业家贝克·哈吉斯(Buck Harkins)创作(1990年...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 爱阅读

《国家与革命》:用阶级视角拆透“国家本质”,读懂革命逻辑的思想工具 如果你曾困惑“国家到底是为谁服务的?”“‘公平’‘正义’背后藏着怎样的阶级立场?”,那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会像一把“社会分析的解剖刀”——它不是晦涩的政治教条,而是用直白的逻辑、锋利的论证,带你看清“国家不是‘超阶级的中立者’...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麻瓜的世界里,我们都是等待被唤醒的“魔法师” | 爱阅读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麻瓜的世界里,我们都是等待被唤醒的“魔法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猫头鹰信开启的全球童话”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英国作家J.K.罗琳(J.K.Rowling)于1997年出版的奇幻文学经典,首印仅500册,却凭借“魔法世界的极致想象”和“成长主题的普世共鸣”...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 爱阅读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文坛的"东北叙事明珠" 《呼兰河传》是民国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经典文学典藏"系列精装本。这部被鲁迅称为"北方人民的民间传说"的作品,以东北小城呼兰河为舞台,用孩童视角解...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 爱阅读

《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当自然交响乐遭遇“静音危机”,我们该如何重拾聆听的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声音丈量地球生命的“生态乐谱” 《荒野之声》由美国生物学家戴维·乔治·哈斯凯尔撰写,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译者熊姣(曾译《寂静的春天》)。这位古根海姆研究员、普利策奖入...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从地狱里生长出来的“心灵疫苗”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之一,也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这本书1946年首次出版,记录...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就是恶心》: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我终于读懂了“活着”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心灵鸡汤”的存在主义手记 《活着就是恶心》是90后作家“阿糟”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主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冲击力——米白底色上印着半块发霉的面包,面包缝隙里钻出一株蔫...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鲜血写就的反乌托邦青春寓言”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于2008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20万册,却凭借“对极权社会的极致隐喻”和“青少年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