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余生的第一天》:用“余生思维”重构人生的“时间折叠术” | 爱阅读

3周前 (09-16)读一读20

《我余生的第一天》:用余生思维重构人生的时间折叠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我余生的第一天》是法国作家玛丽安·麦克唐纳的疗愈小说,2019年首版即引发欧洲生命教育热潮,2024年中文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生命重启版,全书288页,定价52元。这本书以余生清单为线索,讲述55岁家庭主妇艾丽丝在丈夫突然离世后,通过完成余生第一天的100件小事,重新找回生命热忱的故事,被誉为成年版的《心灵奇旅》

核心价值:它为中年危机”“意义缺失的现代人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生命重启方案。读者不仅能学到如何用余生视角重新排序生活优先级”“如何将大目标拆解为可执行的小事,更能从根源上理解:真正的活法不是延长生命,而是深化体验”——比如,艾丽丝通过学画水彩”“重访童年老街等小事,重新定义了幸福的重量。

二、内容亮点:用“余生清单”拆解生命重构的密码

1.余生思维:从无限未来有限现在的认知翻转

书中提出颠覆性概念:余生不是剩下的时间,而是你此刻决定如何活着的态度。艾丽丝在丈夫葬礼后,写下余生第一天的100件小事:

小事1:在社区教老人用智能手机(从家庭主妇被需要的人);

小事47:重走与丈夫第一次约会的咖啡馆(用具体场景唤醒被日常掩盖的爱);

小事99:给30年前的自己写一封信(用时间折叠术治愈遗憾)。

这种把余生过成第一天的设定,比任何鸡汤都更戳心。

2.行动工具:从空想微习惯的可执行路径

书中设计了一套余生行动卡

步骤1:写下3件如果今天是你余生的第一天,你绝不会做的事(如刷手机2小时);

步骤2:用替换法则将其转化为3件你会做的事(如读10页书”“给朋友发一句感谢);

步骤3:将这三件事设为手机壁纸,作为余生提醒

艾丽丝戏称:我的余生清单不是要做大事,而是不再做消耗我的小事

3.情感疗愈:从失去重生的温柔叙事

书中最动人的矛盾,是艾丽丝对余生的抗拒与接纳:

抗拒:她曾认为余生清单对丈夫的愧疚补偿

接纳:在完成小事68(帮邻居修花园)后,她突然意识到:余生不是补偿谁,而是活成自己。

这种撕裂感和解感的转变,像灵魂被轻轻拍了一下,却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写作特点:把“疗愈故事”变成“行动指南”

麦克唐纳的文笔像法国版的张德芬

场景化细节:用社区花园的紫藤花”“咖啡馆的老式留声机等感官描写,构建沉浸式体验;

工具可视化:将余生清单设计成可撕拉的行动卡片,每完成一件就贴上已完成贴纸;

互动式练习:每章末设余生实验室,比如要求读者写下自己的10件小事并分享到社交媒体。

全书没有说教,却处处是生活手术刀的温柔。正如艾丽丝所言:余生不是剩下的时间,而是你此刻决定如何活着的态度。

四、阅读体验:从“行尸走肉”到“热气腾腾”的觉醒

初读时,我以为是本中年励志小说,却被余生第一天的设定击中。书中写艾丽丝第一次完成小事1(教老人用手机):她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像在触摸被日常掩盖的善意。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想起自己曾因工作压力陷入低谷时,朋友送来一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原来,救赎往往始于一个微小的行动

合上书后,我尝试用余生思维重构生活:当因琐事焦虑时,我问自己如果这是余生的第一天,我会为这事浪费时间吗?;当制定年度计划时,我将其拆解为余生第一天的10件小事(如每天写50字日记”“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这种把大目标变小的智慧,比任何时间管理课都更实用。

这种改变在当下尤为珍贵:当躺平”“内卷成为热词,当人们焦虑如何活得有意义,《我余生的第一天》像一剂生命疫苗,教我们在快节奏时代找到慢下来的理由。

五、社会评价与影响力

销量与口碑:法国销量超50万册,豆瓣评分8.5分,读者评价哭到崩溃又笑到温暖

权威认可:获法国女性文学奖,被改编为电影,麦克唐纳获全球最具影响力疗愈作家

争议点:部分读者认为结局过于理想化,但更多人认为,这种希望感恰恰是它的魅力——毕竟,没人想在绝望时才明白原来我可以

六、个人意义与金句分享

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把生命钥匙。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活法不是等到退休,而是此刻就活成余生的第一天。如今我从事生命教育行业,这份对余生思维的信仰,正是麦克唐纳给我的启蒙。

金句摘录:

余生不是剩下的时间,而是你此刻决定如何活着的态度。

当你把每一天都当成余生的第一天,你会发现:最珍贵的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我成为了谁

失去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定义拥有的起点——就像艾丽丝,她失去了丈夫,却重新拥有了整个世界。

《我余生的第一天》像一架生命直升机,帮我们突破意义迷雾的牢笼。它不教你如何成功,却让你懂得:在这个焦虑蔓延的时代,最珍贵的生命教育,是把自己重新活一遍

“《我余生的第一天》:用“余生思维”重构人生的“时间折叠术”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好兵帅克》:当傻瓜的枪口对准战争的荒诞心脏 | 爱阅读

《好兵帅克》:当傻瓜的枪口对准战争的荒诞心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捷克作家雅洛斯拉夫·哈谢克1923年创作的《好兵帅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傻瓜士兵"帅克用天真逻辑在奥匈帝国军营中制造连环荒诞的黑色喜剧。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柄"傻瓜的手术刀",剖开了战争的华丽外套——...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 爱阅读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写给所有时代流浪者的精神肖像” 《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于197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非洲中部一条虚构的河流“赞比西河”为背景,讲述了印度裔商人萨林姆在殖民时代结束后,在河湾小镇经营商店,见证传统部落...

《红流三部曲》:在古典长河里打捞人性的星光 | 爱阅读

《红流三部曲》:在古典长河里打捞人性的星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红流三部曲》是深圳作家杨勤耗时三年完成的百万字续红巨著,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24年5月推出。全书分《榴花纪》《桃叶渡》《凌波行》三册,以元春、秦可卿、妙玉、薛宝琴、探春、柳湘莲等人物为经纬,依据《红楼梦》前八十回...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 爱阅读

《红楼梦日历》:在时光褶皱里重读红楼 当一本日历能让你在撕页时心生不舍,它便早已超越了计时工具的意义。《红楼梦日历》便是这样一部奇书,以三百六十五页的篇幅,将大观园的四季流转、人情冷暖拆解成可触摸的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部日历由中华书局出版,特邀红学专家团队编纂,每年更新一版却始终保持经...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一、基本信息:哥特文学的“灵魂火山”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1847年的“文学火山喷发”,与《简·爱》《傲慢与偏见》并称为“英国女性文学三峰”。这部以19世纪英...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经济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里克·罗伯特·林达尔完成《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系统提出“动态经济理论”,彻底颠覆传统静态均衡分析框架。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称为“...

《几何原理》:一本让逻辑“长出翅膀”的数学圣经 | 爱阅读

《几何原理》:一本让逻辑“长出翅膀”的数学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欧几里得的“数学宇宙说明书” 《几何原理》(又称《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于公元前3世纪完成的数学巨著,全书共13卷,用23个定义、5条公设、5条公理,构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公理...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 爱阅读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是作家李敖在狱中写给女儿李文的书信集,199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60万册,被读者称为“‘高墙内开出的父爱之花’——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中人心”。全书收录了李敖1971...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根本性议程"重构的现代国家成长史 孔飞力所著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自201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后,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标杆之作。这部12万字的学术著作由作者1994年在法兰西学院的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