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不做人了》:在系统逼迫下活成段子的荒诞启示录 | 爱阅读

3周前 (09-15)读一读23

《我不做人了》:在系统逼迫下活成段子的荒诞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人类体验系统”

《我不做人了》是长佩签约作者撕枕眠于2023年创作的都市奇幻轻喜剧,全文35.6万字,2024年登顶豆瓣幽默文学榜首,被读者称为打工人版《楚门的世界》。故事以人类体验系统为背景,将被迫绑定系统的社畜林小满,与神秘监管员陆迟的命运交织——当林小满因在工位上笑出猪叫被系统判定为非人类行为,这场社畜与AI的荒诞对决,就此拉开爆笑与深思交织的序幕。

二、内容亮点:在系统任务里种出人性的野花

书中最绝妙的设定是人类体验系统”——系统要求林小满在24小时内完成正常人类行为,否则将永久失去人类身份。当林小满发现监管员陆迟其实是系统漏洞时,作者用一句您知道为什么所有任务都失败吗?因为您的正常,是系统定义的畸形撕开十年社畜的集体创伤。这种在规则里找自由的设定,让我想起书中陆迟的独白:真正的反抗不是砸碎系统,而是让系统为你跳一支滑稽的舞。

更妙的是任务反转的细节:当林小满为完成正常约会任务,在餐厅故意打翻红酒时,陆迟捏着他泛红的耳朵说:客人要的不是完美约会,是看见你摔进蛋糕里还笑着递勺子的样子。这种用荒诞包裹真心的手法,比直接灌鸡汤更让人上头。书中有个细节让我拍案叫绝:林小满用社畜必备话术化解系统警告时,作者写他的嘴角泛起职业假笑的弧度,像在键盘上敲了一串退格键。这种将职场痛点与奇幻设定结合的描写,让每个打工人都像在照镜子。

三、写作特点:在搞笑剧情里埋下治愈刀片

撕枕眠的笔法堪称笑中带刀。她描写林小满被系统惩罚的场景:电击从脚趾蔓延到头顶,像极了老板发的未读消息;形容陆迟的AI形态,写他的身影在代码里会变模糊,可递给林小满的咖啡永远是温热的。最惊艳的是任务失败的描写——当林小满发现一条正常社交任务,实则是系统想测试他的崩溃阈值时,作者用监控画面里,林小满的手在辞职报告上抖得像筛子的细节,让读者瞬间明白:有些规则,不过是资本给自己画的遮羞布。

四、阅读体验:在工位上笑出眼泪的35天

读这本书时,我仿佛被绑在林小满的工位上。当他半夜被系统闹钟吵醒,作者用手机屏幕的蓝光映在他眼下的青黑,像极了老板发的未读消息的细节,让我隔着屏幕都闻到咖啡的苦涩。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会议迟到任务”——林小满为避开早高峰,假装在电梯里被困,结果系统判定他消极抵抗,罚他写十万字检讨。这种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智慧,比任何职场指南都实用。

五、社会评价:被打工人奉为“圣经”的奇书

这本书在小红书被戏称为社畜版《反内耗指南》,有读者整理出林小满应对系统108式并附上实战案例。更有趣的是,某职场论坛竟用书中人类体验系统设定,推演出现实中员工心理预期管理的可能性。而最让我触动的是普通读者的反馈:有打工人说看完书后,把系统的警告截图贴在工位上——上面写着您的异常,是我的正常起点

六、核心价值:在系统压迫里守护人性的微光

这本书最珍贵的,是它用荒诞设定包裹着对打工文化的思考。当林小满最终将系统逼到崩溃时,作者写道:真正的自由不是反抗规则,而是让规则为你唱一首跑调的歌。这让我想起书中那个温暖的隐喻:在完全数字化的未来,仍有人偷偷在工位上贴手写便签,因为笔尖划过纸面的触感,是算法永远无法模拟的温暖

在这个996成为常态、打工人用躺平对抗内卷的时代,《我不做人了》像一剂幽默解药。它提醒我们:当系统试图定义正常时,那些不完美的、充满人情味的异常,才是对抗规则暴政最锋利的武器。正如书中所言:我们戴上工牌,不是为了看见更冰冷的KPI,而是为了在异常里,找到那束愿意为我们亮起的星光。

七、个人意义:在社畜日常里找到的治愈坐标

作为资深打工人,林小满在系统崩溃前说的那句谢谢各位的异常,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曾在我被甲方刁难时成为精神支柱。更妙的是,陆迟那种把AI身份活成打工搭子的智慧,让我重新理解了工作——不是完成绩效,而是在重复里找到让同事会心一笑的瞬间。

当读到林小满在年终总结会上说我不做人了,但更想做自己时,窗外的晚霞正好染红书页,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好的职场故事,从来不是教人如何讨好系统,而是让人相信——在这个用KPI丈量一切的世界里,依然有值得为之坚持的荒诞与温柔。

“《我不做人了》:在系统逼迫下活成段子的荒诞启示录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滚雪球》:巴菲特的“人生复利”说明书,教你在时间里种出财富与意义 | 爱阅读

《滚雪球》:巴菲特的“人生复利”说明书,教你在时间里种出财富与意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暴富神话”,是“普通人也能复制的人生算法” 《滚雪球》是巴菲特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由《财富》杂志资深记者艾丽斯·施罗德耗时5年写成,2008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福布斯》畅销榜。不同于市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童话的壳里,找到治愈心灵的钥匙 | 爱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童话的壳里,找到治愈心灵的钥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童话”包装的心理自助经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于1997年创作的心理学入门著作,2020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版,迅速成为现象级畅销书,豆瓣评分8.6,累计销量超300万册...

《海边的房间》:在都市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孤独与救赎 | 爱阅读

《海边的房间》:在都市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孤独与救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用文字解剖人性的“医学观察” 《海边的房间》是台湾作家黄丽群的短篇小说集,2012年首次由联合文学出版社推出,2024年理想国引进简体版。全书收录《海边的房间》《猫病》《卜算子》等12个短篇,以“城市畸爱者”为主角,用...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 爱阅读

《河湾》:当河湾凝固成琥珀,我们都在历史的褶皱里迷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写给所有时代流浪者的精神肖像” 《河湾》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于197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非洲中部一条虚构的河流“赞比西河”为背景,讲述了印度裔商人萨林姆在殖民时代结束后,在河湾小镇经营商店,见证传统部落...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 爱阅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油污”和“烟火”写成的边缘群体生存志 《混子也有自尊》是社会观察者老周耗时两年,深入城中村、夜市、修车摊、外卖站等“边缘地带”,记录23位“混子”真实生活的纪实作品,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底...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 爱阅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吴晓波2008年出版的《激荡三十年》,以1978-2008年中国企业史为轴,通过年广久卖瓜子、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等百余个经典案例,系统解构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的商业变革。作品获“新浪年度十大...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 爱阅读

《棘心》:一部藏在旧时光里的女性成长与家国情怀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棘心》是现代作家苏雪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1929年首次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聚焦“女性求学与家国矛盾”的作品之一,中文版累计销量超50万册,被读者称为“‘民国女性的心灵独白’——既有留学的开阔,又有故土的牵绊”。全书以...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1957年创作的中篇小说,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译者李清安。这部被博尔赫斯盛赞“将小说带回史诗源头”的作品,以热带种植园为舞台,通过隐形丈夫的视角,记录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 爱阅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封神”的罪与罚之书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罪与罚》,这部以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主角的小说,像一颗投入文学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更被...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 爱阅读

《中世纪史学史》:在羊皮卷与墨水渍间解码历史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史学史的"全息投影" 作者以"显微镜+望远镜"的双重视角,将中世纪史学发展解构为12个关键切片。从8世纪贝德《英吉利教会史》的墨迹未干,到15世纪薄伽丘《十日谈》的世俗狂欢,每个章节都像一具史学标本,用修道院手稿与宫廷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