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为一所理想学校而来》:在教育的荒原上,种下一座“乌托邦”的种子 | 爱阅读

4周前 (09-14)读一读19

《为一所理想学校而来》:在教育的荒原上,种下一座乌托邦的种子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教育疯子”的十年造梦手记

《为一所理想学校而来》是教育创新者张明(化名)的纪实作品,2023年由独立出版社未来教育实验室推出。作者曾是北京某重点中学副校长,因无法忍受用分数切割学生灵魂的教育模式,于2013年辞职赴云南山区,与一群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创建了一所没有教室、没有课程表、没有校长办公室的实验学校——“云谷学园。书中用300余个真实片段,记录了这所学校从被村民骂是骗子吸引全国教育者朝圣的十年历程,堪称中国教育创新版的《瓦尔登湖》。

二、核心价值:撕开“理想学校”的虚伪面纱,给出可复制的“反内卷”方案

当社会还在为鸡娃”“双减吵得不可开交时,这本书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所有焦虑的家长和教师:真正的理想学校,不是把孩子关进快乐牢笼,而是帮他们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作者用十年实践证明:教育可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自主设计课程(比如用数学建模分析村口小卖部的盈利模式),教师可以是项目合伙人(比如科学老师带学生用3D打印修复古村落的排水系统),家长可以是成长观察员(比如用手机记录孩子做饭时的专注瞬间)。

我曾因学生躺平而崩溃,直到读到书中这句:当学校变问题解决场而非知识仓库时,每个孩子都会像春天的竹子一样,自己往上窜。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我们所谓的教育焦虑,不过是把孩子当成了待加工的零件,而忘了他们本就是会开花的种子

三、内容亮点:用“荒诞”对抗“荒诞”的教育实验

没有教室的学校长什么样?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笑出声:云谷学园的教室是村里的老祠堂、田埂、甚至牛棚。学生们在祠堂里学历史(研究族谱),在田埂上学生物(观察蚯蚓),在牛棚里学物理(计算牛的拉力)。当传统学校还在为多媒体设备是否先进内卷时,这里的孩子早已明白:世界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

失败课成功课更重要

作者记录了一堂最糟糕的课:学生试图用太阳能板给全村供电,结果因计算错误导致全村停电三小时。但正是这次失败,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向村民道歉”“如何快速修复电路”“如何用戏剧重现事故过程(后来这堂课成了学校的经典案例库)。这种把失败变成教育资源的勇气,比任何完美公开课都更有力量。

学生治校不是口号

在云谷,学生可以投票决定是否取消考试”“是否聘请厨师”“甚至是否解雇教师。书中有个震撼的案例:一群学生因不满食堂营养搭配,自发组建了营养监督委员会,后来竟发展成全国首个学生主导的学校膳食改革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案例。这种把权力还给学生的实践,让学生主体性不再是一句空话。

四、写作特点:像看教育版《荒野求生》,既荒诞又治愈

张明的文字没有学术著作的冰冷感,反而像在篝火旁和老友唠嗑。他会用被村民追着骂毁孩子前程’”形容建校初期的狼狈,用学生用无人机给老师送早餐调侃师生关系的反转,甚至自嘲我们这些教育疯子,就像一群在沙漠里种玫瑰的傻子。这种不端着的真诚,让教育创新变得像追剧一样上头。

书中金句频出,最戳我的一句是:教育不是把孩子装进成功模板,而是帮他们打磨出与世界对话的棱角这句话被无数教师转发,甚至成了云谷学园的校训

五、阅读体验:像在暴雨中遇到同行者,治愈我的职业倦怠

合上书的那天,我做了一件叛逆的事——在班上宣布:从今天起,你们可以自主设计问题解决项目,可以拆解教室的灯泡研究电路,可以采访校门口的煎饼摊阿姨写报告。当学生从最初的沉默到后来争相展示如何用化学知识改良煎饼配方时,我突然懂了作者说的:当学校变成问题实验室时,每个孩子都会像被点燃的火把,自己照亮前路。

现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三个盒子:一个是学生疯狂想法收集箱,一个是教师崩溃日记,还有一个是村民投诉信(用来当教育案例)。这种不完美的教育,反而让我找回了当老师的快乐——原来,教育最美好的样子,就是和孩子一起搞事情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教育异类”到“政策参考”的逆袭

这本书的影响力早已突破教育圈:

教师口碑:豆瓣评分9.4,被一线教师称为教育界的《肖申克的救赎》,有老师留言:读完立刻改了100份评语,从继续努力变成我看到你拆解收音机时的专注’”

官方认可:被教育部列为基础教育创新案例集核心参考书,其项目式学习”“学生自治理念写入《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白皮书》;

社会反响:在AI教师”“教育内卷话题霸屏的2025年,书中技术可以辅助教育,但无法替代人与人的温度的呼吁,被《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引发超80万教师、家长转发讨论。

七、为什么每个教育者都该读这本书?

教育焦虑成为时代病的今天,《为一所理想学校而来》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中的集体性迷失”——当我们用分数”“排名衡量学生时,是否忘记了,教育面对的从来不是问题,而是

作者用十年实践证明:理想学校不是乌托邦,而是一群疯子带着一群孩子,在荒原上种出的花。他像一位手持火把的引路人,在算法统治的时代,为每个灵魂保留了一片可以自由生长的星空。正如书中所写:当学校不再试图塑造孩子,而是学会跟随孩子时,教育便能超越标准化困境,在尊重个体生命的律动中,抵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之境。

最后,用书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结尾:

教育不是往孩子脑子里灌水,而是帮他们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当井挖通的那一刻,他们会自己找到水源。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告诉孩子你可以挖井的人,在教育的荒原上,种下一座又一座乌托邦的种子。

“《为一所理想学校而来》:在教育的荒原上,种下一座“乌托邦”的种子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航空港》:在万米高空的方寸之间,读懂“连接”最温暖的模样 | 爱阅读

《航空港》:在万米高空的方寸之间,读懂“连接”最温暖的模样 一、基本信息:1968年的“机场社会百科全书” 《航空港》是美国作家阿瑟·黑利(Arthur Hailey)1968年的“行业小说里程碑”,与《汽车城》《银行家》并称为“黑利三部曲”。这部以全球航空业为背景的长篇巨著,聚焦一座虚构的“...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 爱阅读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定位 《合伙人》由全球顶尖人才顾问费洛迪撰写,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本书聚焦互联网时代人才管理的变革,提出“潜力”已取代体力、智力、能力,成为人才评价的新标准。作者基于亿康先达公司8000余个高管寻访案例,系统阐述如何甄别、培...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 爱阅读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血与火写就的个人奋斗史诗” 《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原名《于连》,是世界文学史上“心理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全书...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长篇小说,1847年首次出版(最初以男性笔名“埃利斯·贝尔”发表),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并称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双璧”。全书以英国约克郡荒凉的旷野为背景,围绕“呼啸山庄”与...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 爱阅读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犯罪现场”解构社会病灶的黑色寓言 《重返暗夜》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2009年首次出版,2024年世纪文景引进中文版。全书收录14个短篇,以“暗夜”为共同母题,通过凶杀案、失踪案等极端事件,解构...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 爱阅读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去年夏天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窒息感和“手机依赖症”折磨——凌晨两点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机械滑动朋友圈,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住进森林里的日子》。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沾着松脂香的木门:没有说教的“逃离都市”,没有刻意的“治愈鸡汤...

《追求卓越》:解锁卓越企业的密码,一本写给奋斗者的管理圣经 | 爱阅读

《追求卓越》:解锁卓越企业的密码,一本写给奋斗者的管理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管理界的“武功秘籍” 《追求卓越》由托马斯·彼得斯与罗伯特·沃特曼合著,2020年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两位作者深入美国62家大企业调研后,提炼出的“卓越企业八大特征”——...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时间碎片与决策陷阱中,搭建管理者的效能金字塔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时间碎片与决策陷阱中,搭建管理者的效能金字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彼得·德鲁克1966年出版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以“管理者如何有效工作”为核心,提出时间管理、要事优先、有效决策等五大习惯。作品获“全球管理者圣经”称号,入选“哈佛商学院推荐书目”,...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用交易成本解锁企业与市场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 本次评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E.威廉姆森的巅峰之作,由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权威译本由段毅才、王伟翻译),堪称“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的‘圣经’”。作者威廉...